丹道文献网论坛's Archiver

jzming 发表于 2005-11-21 07:44 AM

大江西派典籍汇编【第五卷】

大江西派典籍汇编

下编第五卷

丹 道 专 论

第一章 李涵虚生平与西派概说

一. 李涵虚生平小传

  西派初祖李涵虚,原名李元植,字平权,四川乐山县人。生于清嘉庆丙寅年(公元 1806 年)八月初四日寅时,升举于咸丰丙辰年(公元 1956 年)五月初八日寅时。幼而颖悟,弱冠入邑庠生。年轻时善琴,嗜酒,陶醉于诗词歌赋之中。因病到峨眉山去修养,遇到孙教鸾( 1504-1612 )之门人郑朴山先生同寓,与之治病,授以入道口诀。后游峨眉山,幸遇吕祖洞宾、张祖三丰于禅院,密付功诀。潜修数载,得成金丹。吕祖为之改名西月,字涵虚,一字团阳,又号长乙山人。又据玄静居士徐海印《天乐集》记载: " 涵虚真人初遇三丰仙师,次遇纯阳道祖,汇文始、东华两派之心传。道成创立大江西派。 "

  清黄熔纂《乐山县志》有《李平权传》曰: " 李平权,号涵虚,乐邑诸生也,住凌云乡之李家河。…临终时与族人宴坐,联句结云: ' 儿女英雄债,从今一笔勾。 ' 吟毕偈曰: ' 清风明月,才知是我。 ' 溘然而逝。 " 清•李道山《李涵虚真人小传》也载: " 山于咸丰丙辰(公元 1956 年)正月,至长乙山房,得瞻慈容,如三十许人。拜别后,师于本年五月初八寅时升举,异香满室者七日,本日卯时,现仙容于自流井(今四川自贡市)。飞升后,显迹甚多,不能尽述。 "

二. 西派源流

  从上述经典述说证明,李祖确曾得张三丰(文始派)、吕纯阳(东华派)两派祖师之心传,并曾得孙教鸾门人郑朴山的入道口诀,而创立大江西派。可见其丹法内容包含之广,先、后天,清、双修都作过辨证的申述。适合不同层次学人的选择与进修。故其门徒甚众,传承很多。今仅将余所继承一支传承序次简列于下:(请参阅第一卷之《道派源流考》)

三. 西派道书目录举要

  西派道书著作颇丰,惜多轶失,仅据余查知名目者列举如下:

  李涵虚著作:自著有《道窍谈》、《三车秘旨》、《九层炼心》、《后天串述》、《东来正义》、《无根树注解》、《清静经》注解等共十三经,并辑为《圆峤内篇》(注《圆峤内篇》多认为轶失,据余考证,实为各家选刻翻印,分立名目,导致文集割裂所至,实为李祖著作文集之总名也。盖与东祖陆潜虚之《方壶外史》相对峙而取名。此次汇编,将还其《圆峤内篇》之本来面目)。李祖尚辑有《海山奇遇》(吕祖文集)和《张三丰全集》,为张吕二祖著作传世做出了杰出贡献。

  柯怀经(葆真)著有《养性篇》。汪东亭著有《道统大成》、《金丹玄要》、《性命要旨》、《三教一贯》等。魏尧(则之)著有《一贯天机直讲》和《大道真传》。徐海印(颂尧)著有《天乐集》和《体真山人丹诀语录》等等。

  鉴于西派丹书轶失严重的局面,予不忍再遭厄运,拟将能搜集到的西派道书,辑成《大江西派典籍汇编》公开出版。希望能得到存有西派道书的前辈和学者的支持,能够无私地提供(供给复印件即可),书成之日,必有厚谢。

四. 西派之清修与双修

  从西派的传承与文献来看,其丹学体系确实包括清修(天元)和双修(人元)两种丹法。李祖《道窍谈》即是兼摄清双修两派丹法之一。如云: " 上德无为,不以察求,童子先天未破,可清养而得天仙。……吾侪以度人为功,其流传者安得尽属童真,则展窍开关,所以启玄门而辟径路,还元返本,所以资同类而补真身也。 " 而余之直接师承蔡(潜谷)徐(海印)汪(东亭)老诸前辈,则莫不均以清修立说。余之《西派泄密》全、简编,皆受此直接影响强调之。而余之《无派功理功法集萃篇》则旁搜博引,清双兼该矣。

  清修和双修的原理是一致的,其炼法在层次上虽有所不同,而总诀与功效又都是相同的。西派双修丹法,仍以无为宗,不过顺应自然之道而颠倒之而已。如《参同契》所谓 " 阴阳得其配兮,淡泊而相守。 "" 自然之所为兮,非有邪伪道。 " 《悟真篇》所谓 " 休施巧伪为功力,认取他家不死方。 " 《道窍谈》则说: " 盖以生仙生佛之父母,不同夫凡父凡母。故以灵父灵母名此后天鼎器也。灵父灵母,逆来交媾,凡父凡母,顺去资生。 " 从而说明,绝不同于房中采战之术,更不涉及淫邪行为,与采阴补阳之邪说,严加区别。我们应从生命科学角度来正确体认性科学对炼内丹的作用。所谓神气交流,阴阳互补,从而避开了孤阴寡阳的偏枯之弊。这正是符合阴阳造化炉的大旨的。

五. 西派清修丹法揭要

  西派清修丹法,四川张义尚先生评为 " 超等天元丹法(《仙道漫谈》) " , " 是简单易学,功效直捷的功法,绝无流弊偏差,是时下后天执形丹法所不能比拟的。 " 张紫阳( 984-1082 )谓: " 大丹之道至简至易,虽愚昧小人,得而行之,则立超圣地。 " 石泰( 1022-1158 )《还源篇》谓: " 以简易之语,不达半句;其证验之效,只在片时。 " 今将本派清修要旨简揭如下:

  (一)首先是对于彼我、宾主的体认。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 1880-1969 )在《道窍谈•读者须知》中说: " 本书中画龙点睛处,就是彼家二字是如何解释,颇有研究之余地。如谓彼家是指肾中之气而言,则单炼心中之神者非矣;如谓彼家是指身外之太虚而言,则执着肉体在腔子里摸索者非矣;如谓彼家是指同类异性者而言,则一己孤修,专事静坐者非矣。读者须于此等玄之又玄处着眼,方可谓头头是道。 "

  《大江西派典籍汇编》,便是笔者对清修丹法中 " 彼我 " 之说的见解。把李祖原来双关两意都避开了,直截了当地指出: " 性命双修之范畴者,无非心之与息,双依于身外之虚空中以归养之而已矣。但因身内身外之分,故又有彼我、自他、宾主等不同之名称。性命双修之道,自他不二,色空一如。初下手时,体会身外虚空一着,将我心息安放在外面虚空中相依。神气能两定于虚空,色身亦自然成空。内外两空,此感彼应,先天一炁,自然来至我身。先天元阳,抱我法身,养我色身,法色兼养,性命双修。 " 虚空者他也,彼也;心息者自也,我也。以我心息,放在外面虚空中去归并,则自他不二,能固彼(虚空法身)我(身内色身)一身邦国,先天一炁,不召而自来,不求而自至矣。是故金丹之道,纯系虚空中事业。

  (二)创鼎于内,外身易形。东派陆潜虚( 1520-1600 )《玄肤论》中说: " 大丹者,创鼎于外,炼药于内,取坎填离,盗机逆用之谓也。 " 又说: " 创鼎于外,炼药于内,于是始有内药、外药之分。 "" 创鼎于外 " 者,是 " 身外虚空一着 " ,玄关妙窍。说明玄关不在身内,难以描绘,故以 " 彼家 " 称之。身内实体,熟悉自知,故称 " 我家 " 。内药者,心息也,是神气,均在我身,名为 " 我 " 。外药者,是先天一炁,自虚空中来,在造化窟中生成,故名为 " 彼 " 。金丹之道,以彼身外虚空,炼我身内虚空,将我身内心息,放于身外虚空中去归并,则身内亦成虚空耳。《参同契》曰: " 器用者空。 " 故只待先天一炁之来,鼎器立矣。

  海印子《天乐集》谓: " 外身者,明身外虚空一着,必先舍此色身。到外边虚空中去凝神调息,方能无中生有,尽七返九还之妙。是故玄宗丹法,最初从身外虚空下手,最后即在身外虚空了手。自始自终,步步不离虚空,尽在外边运用,而一切法验,则在色身上显出。如易发、易齿、易血、易瞳,乃至易粗重色身为微妙法身。故能外其身,即能易其形矣。 " 斯正契《老子》 "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 之密旨。

  (三)心息相依,大定真空。西派清修丹法功诀,其要旨不外乎 " 心息相依,大定真空 " 八个字,守定于 " 身外虚空 " 一着。余于《西派功诀泄密全编》谓: " 心依于息,神放虚空,则宾主之道立,内外二者分,彼我之家成。 " 由 " 心息相依 " 下手,先以耳听,渐渐听无所听,而至 " 心息相忘 " ,混混沌沌,恍惚杳冥,即 " 大定真空 " 之象,创鼎于外矣。恍惚之间,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阳生而药产。身外九还而金木交并,身内七返而水火既济,内外一体,彼我一如,丹不结而自结,补身接命,皆于 " 大定真空 " 中完成之。 " 大定真空 " 是一扇门,只看你是否能走进去,否则终是门外汉。

  体真山人汪东亭谓: " 破体之人,一身上下都是阴,故需招摄虚空中真阳以续命。心息相依到大定时,天地之虚空即我之虚空,空中真阳自然续续而来,如何不长生。(《体真山人丹诀语录》) " 陈撄宁先生在《黄庭经讲义》中也说: " 借身内之元气,以招摄虚空之精神,则自有生以来,历年损失之精神,皆可还归于我身,何患老乎? " 所以清修丹法,尽是 " 在虚空中寻求,不是在人身上讨便宜 " 。

  玄静居士徐海印《天乐集》谓: " 昔以因缘,得遇汪师,指示心息相依法门,方知玄宗确有真传。 " 又云: " 蒙师一再指授,知西派相承要旨,乃在大定真空。其余返还口诀,火候细微,皆大定真空之余绪。 " 因此 " 大定真空之妙旨,乃文始东华两派之肯綮,九还七返之玄要也 " 。

第二章 大一专论

第一节  " 一 " 之总论

  常人对于文盲的讥讽,叫做一字不识,说明比一更浅的字是没有的。曾听过这样一个笑话,很早以前,张家有一个小孩子资质很差,而父母望子成龙之心却很迫切。还未上学就拿 " 一 " 字教他念。教来教去教不会,就特地请了一个启蒙的好先生来培养。先生为了不负东翁之托,决定从简到繁,也就先从这一字教起。

  一连教了三年,总算认得了,先生带他来到村外玩,顺手拿了一把扫帚,从河里蘸满了水,在粉墙上划了一个很大的一字,问他是什么字?孩子傻了眼,只是睁大了眼睛,左瞧右瞧,猜不出来,只好说不认得,先生气呼呼的说: " 怎么教了三年,连一个字还不认得? " 孩子理由十足的说: " 先生,我过去认得一字,从来没有这样大啊! " 先生鼓了一肚子气,只好卷铺盖。

  这虽然是流传的一个笑话,但从实际来说,这一个 " 一 " ,确也不是那么好认,就算现在这样一个文明的社会里,多少专家学士,丹道里手,真正能理解这 " 一 " 字含义的人。也许不一定能找得出几个。近几年来,各家气功刊物,也发现过不少对 " 一 " 字的高论,但真正解透 " 一 " 字窍门的人,毕竟还未出现。

  鄙人对于这 " 一 " 字的认识,确也十分肤浅,兹就其形态与变化之大略,参照古人的传统评议为依据,姑妄论之。讲到这 " 一 " 字,历史之久,变化之大,真是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呢?要知道未有天地以前,这一就早已存在,即使天地毁灭,这 " 一 " 字也一定不会消亡。所谓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足可证明他是一个无始无终,没有起迄的怪物。

  细查此一,他本来是 " 道 " 的独生子,天地的父母,人类及万物的祖宗。所以《道德经》说: " 一阴一阳之谓道。 " 由此可见道就是阴阳的合体;一就是一气,就是道的化身;二就是二仪,也就是天地;三就是三才,是天地人的总称。三才既具,万物化生。总不出阴阳二气之孕育变化,以道与一气为之主宰。所以这一气的一,是一个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先天阴阳二物的混合体,是人类万物生命的源泉,是生人生物的元始祖气。独一无二,没有对待。

  从 " 一 " 的外形看,虽然只是这么简单的一划,实际上却蕴育着无穷无尽的元素,却确乎是法术无边,变化无穷的。所谓 " 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于一中起经纶。 " 也足以表明这一的大作大用。试将此一放大一下,就可放大的漫天遮地,无穷无尽的大。若将此一延伸一下,则可越伸越长,没完没了,永远没有穷尽。若跟着地球绕圈子,就可经年累劫永远的绕过去,无法记清他的圈数。若向外星球直线延伸过去,无论是离地球几千万亿光年的遥远星球,都只能在它的眼皮底下轻轻滑过,看着无穷无尽没完没了的远去远去。若把这一字弯曲成一个圈( o ),使它滚动旋转,即使转他个千年万年以至无量数那由他之年也永远是转不完没有尽头的。是故《道德经》说: "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 又说: "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 这样一的形象和功能便和盘托出。

  所以河图洛书都莫不以一之一点为起点,以一扭曲之○为标帜。伏羲氏画八卦,也是以一为代表乾卦的一个阳( - )爻开始的。以一个一为阳( - )爻,两个一为阴(――)爻,以代表一阴一阳,展开了阴(――)阳( - )二爻的复杂变化,从而演变为四象八卦,以至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尽管这么多的爻象,都有神出鬼没的变化,但始终离不开只是这一中的一个阳( - )爻和一个阴(――)爻的变化。换言之,也只是离不开先天一气中的一阳一阴的变化。是故张紫阳说: "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张万物昌。 " 离开了这一阴一阳的变化,就不成其为八卦易象了。

  古人说: " 何为大,惟天为大。 " 其实天大不如一大,早成定局。为了衬托天的伟大,所以,古人造字,天字从一从大,谓之一大为天。说明天是无边无际的,也有一那么大的。讲到实际,天大不如一大 , 因为天本来就是一中分化出来的半个体积。在一分为二之初,气之清轻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从此一便成为天和地二个体积。是之谓一生二或太极生两仪。所以天实际上只有一的一半那么大。

  可见一不但是万物的起源,也是万物的终点。所谓一本散为万殊,万殊归于一本,就是这个道理。由一可以随意扭曲的缘故,又变成两个起点,两种讲法。一个起点就叫做: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 " 另一个起点就叫做: "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皇极经世》) " 而最后的结果,不是回到一,就是回到○。以成其得其一,万事毕而复还先天一气的本来面目,金丹因此而名之也。《大学》云: "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不知从一之始而逆返之又何能返万为三合二为一而得一之终哉。此大学之道,必须先知止于至善之一都以求之也。不然又安能定静安虑得而复明明德之本体哉。

第二节 大一古圣评估之集议

  正因为这个 " 一 " 字,有这样的神通广大,运用自如,变化无穷,起到总体的作用,所以世间万事万物,莫不以一为之纲纪。修炼丹道尤其是如此。故《太平经》说: " 一者天之纲纪,万物之本也。( 60 页) " 又曰: " 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 "" 欲致太平,念本根也。( 12 至此 13 页) " 道要玄微,尽括于此数语之中。《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凭这个一为象征,用作武器,称谓 " 金箍棒 " 。故能大能小,变化随心,放大了便可通天彻地,缩小了便变作绣针。据说这棒子,原借自东海龙王敖广的龙宫中,是大禹时治水用的一个海底的定子(没有这个定子还能定得住底治得了水吗?妙哉喻也),名叫神珍铁。原来先天之物,本由一气化成(原来如此莫怪其神通广大也)。故我人若能得此一气,便能使尾闾不泄,沧海不竭。此一之妙,有如此者,故《太平经》也说: " 故思守一,从上更下也。( 60 面) " 又曰: " 思其本,流及其末。( 60 ) " 世人不知此一之本,都到上下丹田去摸索不亦远乎?知道了它的来源,显见了它的作用,就不足为奇了。正因为孙悟空在身(与孙谐音)悟空以后,能熟悉这根棒子的性能,所以能用以除妖捉怪,制伏魔王。吾人于炼功时,心念纷扰,情动气浮,非如妖怪魔王之作祟乎?尘世间或吾身内岂真有妖怪魔王哉!《太平经》恐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故再解释说: " 不思其根,名曰大烦,举事不得,灾并来也。此非人过也,失根基也。( 12 至 13 页) " 上下丹田能为根乎?可不烦乎?

  孙悟空所以能上闹天宫,下扰幽冥。十殿阎王没有办法,只好圈掉猴类的姓名,使猴类永远不受幽冥管辖,由其自生自灭。天宫的玉皇没有办法,只好封他齐天大圣,由其享寿无穷。比喻元气定而妄情伏,元神露而识神灭也。能不自生自灭,成其齐天大圣乎?王母的蟠桃所以被窃食,老君的仙丹所以被盗服等无不遂其所欲者,皆致虚抱一,一阳来复之密喻也。又安能不四海千山皆拱服,九幽十地尽除名乎?

  释氏所以能成其为佛祖,就是依靠这个 " 一 " 的拄杖子而弃人弗用。便成其佛也。 " 佛 " 字所以从 " 人 " 从 " 弗 " ,便是叫人弗去其身,到外面的虚空的先天一气中去修炼的意思。解透这个道理,孙(身)悟空不就是弗人和佛性吗?故释氏说: " 吾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无头无尾,无背无面。 " 这和上面金箍棒的来历不是一模一样吗?释氏还拷钉铸铁的说: " 除此一乘法,余二即非真。 " 为佛家 " 万法归一 " 之宏论,奠定了千古不移的基础。

  道家对于 " 一 " 的说法就比较清楚了,就不那么遮遮掩掩,神化成什么金箍棒或拄杖子了。只有南宗张紫阳在《悟真篇》也说过: " 昨宵被我唤将来,把鼻孔穿于杖上。 " 这就和佛家的说法一样,并且把口诀点得更穿。把鼻孔呼吸之气挂在鼻外先天一气的柱杖上面,还能怕这具蛮牛僵尸不服服贴贴吗?何昌一教陈抟老祖的锁鼻术又会是什么呢?还不就是把牛鼻孔上这根透筋穿髓的粗绳子紧紧的拴缚在这先天一气的拄杖之上吗?说法虽然不同,道理总是一样的。

  老子则直截了当的称赞说: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 " 先说明此一是一个虚灵莫测,非可见听,不可致诘的混成之物。其次说明它是无名无形,而又确有精微物质存在的恍惚之体。可是它恒古长存,无首无尾而循环不止,是自古以来本有的气体,且仍然驾御着今天有形之万物。能够知道这样古老的元始一气,就可说知道的纲纪了。

  这样老子不但把一的本质以致把一的形状也都说得清清楚楚了。他接着又说: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 并再叮咛说: "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 " 进一步说明了他的作用和修持方法。不管你是曲的、枉的、洼的、弊的,都可得到此一的调节而变成为全的、直的、盈的、新的,但也必须注意少而能得的道理。若贪心不足,多所追求,见物生心,譬如满园鲜花,不知采哪朵为好,故心惑多疑,无从抉择矣。《参同契》云: " 心专不纵横,无念以为常。 " 即此意也。载营魄而抱一无离者,即是使魂魄相抱,亦即阴阳合一成为一体而固结不解之意。实即心息相依,神息两定于虚的炼功方法。如此神气相注于中,专志不二,自然复还童真胶质,而其肢体柔软润滑,有如婴儿,而成为长生不坏之体矣。是故《胎息经》亦说: "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 又说: "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 载营魄即神气相注也。抱一无离即固守虚无也。从本文足可了悟道家以抱元守一为炼丹道的既简易又方便的法门。而且认为这 " 一 " 是从昔以来作用于万物的本能,所以又说: "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 因此一是先天真一之气,有不神之神寓乎其间,故能托天载地,运行日月,使天地清宁,并能无处不到,而顺着自然规律之轨辙,永远运行,这样一的大机大用就揭露无遗了。道家 " 抱元守一 " 之道亦因此而立矣。

  儒家于 " 一 " 的说法,则言简而意赅。如孔子之语曾子(曾子名参)则曰: "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 孔子之对子贡(名赐)则曰: " 非也,予一以贯之。 " 孟子则曰: " 夫道一而已矣。 " 《尚书》云: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唯一,允执厥中。 " 《易系》云: "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 道即一也,道即气也;一即易也,一即神也。虚、空、中、玄皆异名也,莫不以一气为之统摄。孔子借 " 易 " 而对 " 一 " 之赞说: " 易与天地准(易阴阳也,天地亦阴阳也,非易与天地准乎),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 易,日月之合体也,日月为阴阳代名,阴阳合体,非即先天之一气乎?故我上文说一即易也。惟此先天一气所以能弥纶天地,曲成万物也。这和老子的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 之说,亦何异也。易非有(阴阳)物混成之体乎?非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弥纶天地,曲成万物乎?故《易》又说: " 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往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 由是可知,道、易、乾、坤、占、事、神亦一之别名也。孔子曰: " 夫易何谓者也?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 则于 " 一 " 之贯摄一切的大作大用,亦已剖露无遗矣。此儒家一贯之道之所以立也。

  庄子言一也,则云: " 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而鬼神服。(《天地篇》) " 又曰: " 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天地正。其魄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天道篇》) " 又曰: " 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刻意篇》) " 又曰: "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 又曰: " 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知北游》) " 庄子言一之形象则曰: "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天下篇》) " 及其言一之作用又曰: " 大一通之,大定持之。(《徐无鬼》) " 庄子之谈一,又何其详尽也。

  抱朴子曰: " 余闻之师云 ' 人能知一万事毕 ' ,知一者,无一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 " 又借老子之言曰: "'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 一之谓也。 " 故仙经曰: " 子(作你解)欲长生,守一当明;思一至饥,一与之粮;思一至渴,一与之浆。一能成阴生阳,推步寒暑。春得一以发,夏得一以长,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其大可以六合阶,其小可以毫芒比也。 " 又曰: " 人能守一,一亦守人。(以上皆《抱朴子•地真篇》) " 固守虚无,以养神气,其可忽乎?此篇对于一之形象作用,都个谈得细腻入微矣。

  《太平经》曰: " 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当欲知实,在中央为根,命之府也。(《修一却邪法》) " 此说是最清楚的启示,气之始者,呼吸从此开始启动也。呼吸一断,即命非我有,非命之所系属乎?众心者过去、未来、现在之三心也是,头心、手心、足心也,上中下之三丹田也,均莫不受呼吸之主宰。真息之中,不神之神寓焉,故云众心之主也,最后又真截指出,在中央为根,人为三才之中,鼻孔(人中)外为人身三才之中,内通人一身之上下,外通天地、九洲三界,故云在中央为根也。

  又曰: " 守一明之法,长寿之根也。万神可视(呼吸之微细单元,通天通地通人,无处不到,非万神可视之道乎),出光明之门(呼吸一停,阴阳合壁,日月合明,非出光明之门乎)。守一精明时,若火始生时,急守之不失,百病除去。守之无懈,可谓万岁之术也(凡息断而真息见,一轮独露,若日之初升,火之初出,能不百病尽除,延寿万岁乎)。(《守一明法》) " 又曰: " 以何为初,以思守一(思者真意也,一者真息也,实即以心依息为丹道之起手也)。何也?一者数之始(数即气也,说明为呼吸起动之处也);一者生之道也(人有呼吸即开始生命,万物无气,亦不能存活,故云生之道也);一者元气所起也(更直示人有生命一无始气初起为先天真一);一者天之纲纪也(人身之根即天地之根也,天人本相通,故云一者天之纲纪也。提纲执领,依次点穿,简而不繁)。故思守一,以上更下也(心息一依,上至顶而下至踵,无不历历变更,格故鼎新)。夫万物万事过于大,末不返本者,殊迷不解,故更返本也(世间之事若求其末,则万事万物,十分莽大复杂,即从人身来说,若求其末,则头顶、脚心、印堂、会阴、上中下三田、五脏六腑九窍百骸亦很莽大复杂,虽然如此,但没有不返回根本的,说明必须从一元始气初起处下手才是返本还原之道。若从万殊之末下手,则蹈入迷途,不知何所适从矣,所以若求还原必须从根本处下手也)。(《五事解承负法》) " 《太平经》不但说明了一之来源,是天人之根,也说明了一之所在和一之作用。不惟去病强身,还能解承负。承负者,应承担其人一生中所作之业的错误之责任也。并且还能有延寿万岁之术。从而说明了一为返本还原必由之路也。

  《黄庭经》亦曰: " 子能守一万事毕,子自有之持勿失,即得不死入玄室。 " 更说明了一是自身本有之物,人人份上的先天一气,呼吸往来,从有生命之日起,一息不可间断,只因百姓日用而不自知耳。果能知之,持而不失,便得不死,岂止长寿而已。守一则一切尽忘,万事可毕矣。

  《准南子》刘安之言一也,则曰: " 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于天下者也(通天下一气耳,何相匹之有哉)。卓然独立,块然独处,上通九天,下贯九野(中普人身,以至万物。)圆不中规,方不中矩,大混而为一(混沌包虚空,虚空包三界者,非大混之一乎)。 " 又曰: " 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其全也纯兮若朴,其散也混兮若浊。浊而徐清,冲而徐盈。澹兮其若深渊,泛兮其若浮云。若无而有,若亡而存。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其动无形,变化若神。其行无迹,常后而先。(《原道训》) " 风云变幻,万物百事,莫不阅一之孔,出一之门。迎之不知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呼尽则吸,吸尽而呼,孰先孰后,本难定论。无形、无迹、若神、若朴、若浊,其之一形象、作用、功能,亦莫不详言之矣。

  《列子》云: " 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天瑞篇》) " 说明天地人皆由一分化而来也。并以人为中和气之代表。说明人的本能,就能调和天地,把握阴阳。不惟人身是介乎天地之中的,即人身呼吸之气亦介乎天地阴阳二气之中的,故云冲和气者为人也,故人是半清半浊半阴半阳之体,人之气是半清半浊半阴半阳之中。故天地人并列谓之三才,天地之气与人身之气交接之地谓三才之窍也。

  《五厨经》云: " 一气和大和,得一道皆泰;和乃无不和,玄理生玄际。 " 可见一气就是一,就是太和元气,是玄的根本。所以元气一和,则无所不和矣。而奥妙的理性,也从这里出来了。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云: " 一字大,一字大,四大部洲挂不下。有人得授一字传,灵山会上同说话。 " 若非先天一气之大一,又安有四大部洲挂不下之理,虚无空洞之象跃然纸上矣。能得一字真传者,有几人哉。再考 " 灵山 " 二字,实即一字之代号也。然则灵山果在何处乎?不妨从释氏最流行之一偈以探之。偈云: "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则在自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求。 " 从此偈可以明白看出,灵山不远则在自心之头。自心合而为息,息即呼吸也,呼吸起头之处,非即诸佛聚会之地之灵山乎?又《达摩宝卷》曾明白解穿 " 眼为双林树,鼻为灵山塔 " 等,然则偈中谈到的灵山塔下,非即指鼻孔下虚空方寸之地乎?此地非即吾人呼吸起动之处乎?那么这一和灵山又能到任何别处去寻呢?

  张紫阳云: " 一自虚无兆质,二仪因一开根,四象不离二体,八卦互为祖孙。(《悟真篇•读周易参同契》) " 又云: "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悟真篇•十绝十二首》) " 又说: " 一字原来是根宗,发长收藏妙无穷。时人若识此消息,太极之中一点红。(《悟真篇•率性阐微》) " 从前几首诗悟参,足以说明,一就是一气,一气以前便是虚无,一气以后便是二仪,也就是阴阳或天地。四象八卦万物者是阴阳二物的变体。一之所以能发长收藏奥妙无穷,无非亦因这阴阳不测之神的缘故。消息者呼吸也,即阴阳也。太极者阴阳之合体也。太极之中一点红者,非即阴阳合体中之一窍乎?此窍名曰玄牝,又号金丹,其圆如日,其红如火,非太极中之一点红乎?吾人果能识此阴阳呼吸之消息,又安得不太极之中一点红乎?顺去逆回,都从一中开始,也从一中结束,此一之根宗之伟大,亦一泄无余蕴矣。读者果能将紫阳公此种诗歌和《悟真篇》中之前后序,《四百字序》中之 " 身中一窍,名曰玄牝…… " 互参,就再不可能到上下丹田去误乱摸索矣。

  沧海老人在《吕祖指玄篇》中解曰: " 劝君保重一分阴者,是嘱得道之人,惟一字难得难闻,切忽视为寻常也。须明一贯之所,务要知分阴之法。何也?盖人吃饮食,男子生精,女子生血,要取一贯鼎中虚无神火(一贯鼎者天人贯通大一之鼎也,此鼎适在天地真中虚无之地,本具巽风坤火故称),制化精血,必须拨阴取阳(此鼎原为三关之要路头,确能钤制阴阳,制化精血,但此适当呼吸出入之地,先天真息,已被后天之呼吸遮蔽,故必须在此虚无之分金炉中以虚无之神火拨阴取阳以制化之,固守虚无,以养神气之道可不于此一贯之鼎中而立之哉!但又必须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故说:)正心诚意,致知在格物者此也。 " 则又明言一为鼎炉之所,原理功法亦略论之矣。

第三节 人身的一究竟在那里

  读者果非真知实践以至冥顽不灵者,读了我上面三家各派关于 " 一 " 字的正论,多少总可窥测出一点端倪。特别是达摩之论,紫阳之诗,沧海老人之解都是有力之借鉴。

  三教各家,既都对一如此重视,公认为一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而且是常来常去,无头无尾,弥纶天地不着边际的,可见此一决不能在色身之内以求。但它确是天地人身万物生命的总根子,可见他决亦离人身不远。笔者原是和大家共同学习的,所以还得再深入探索一下,免得大家再怀疑不定,犹豫不决。

  那么人身的一究竟在那里?怎样来定人身的一?这先得搞清两个因素。第一,一就是单的意思,独一无二有独无偶谓之一。故古人说: " 一者名为不二门,得门入去便安身,当年曾子一声唯(唯读音委,答问辞),误了阎浮多少人。 " 所以从人身说,性命统体,便是阴阳合一,只有一穴,并无二穴。盖此穴本具阴阳二气,只可意会不可言说,曾子因应了一声,从而便落入言诠,以致后人误解误拟,可见这一字是真正的 " 无 " 字真经。若有二穴,便有对待,便非一矣。人身的泥丸丹田印堂与脐下一寸三分等处,是有色身后性命分张的凡穴,上下对称便是二穴,若再加心脐中间一穴,便是三穴,他们本来就不是统一体(阴阳和玄牝总是出入开合互为出入,相随不舍难分先后的),也决不是有独无偶的一物了,所以不能以一称之。不是元始一气产生之地,又怎能是抱元守一之所呢?言念及此,不言可明矣。

  第二,一既是无形的,又是不着边际的,无非仿佛曲肖,实非有形之物,故决不能进入人身之色身以求,也是明白不过的,不然就不能以虚无称之,也更没有无字真经之可说了。所以达摩还说: " 无者原来一字无(无非说明只有一字和无字),但从心意用功夫(但此一无形无象,不落言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若从纸上寻佛法,笔尖蘸涸洞庭湖。(四大部洲挂不下之物,还能用笔墨形容吗?) " 还能在人之色身中求之吗?一就是一气,虽然不是人的肉眼所能看见,但确含有阴阳二物之精微物质,无中不无,真空中之妙有,故为真虚无也。故阴阳未判前可称一(或虚无),阴阳合一后也称一(与虚无),在阴阳分张以后,就只能称二,不能称一了(也更没有虚无之可言)。若人身之泥丸、丹田,不仅已成为二,而且都是有形之物,故决不能以一称之,不亦明乎?

  即从丹田二字来说,顾名思义,应是作丹之田,况此丹字大有讲究。田字从十从囗,十字从一从丨,囗即○象,○即无极,即虚无之化身。一与丨即指先天一气,此气横贯十方,竖通三界,故以十表之,并定名为十字街上,三叉路口。从河图洛书来说,以五十居中代表中央之戊己土,实亦明显指出,此中应在○字之正中,即张紫阳《悟真篇》说的 " 中央正位 " 产玄珠之中,○与十合则成田字。即虚无中一气贯串于四方上下之中也。此中适当天人交接之地,乾坤合体之间,是人与仙、人与鬼交界之所,是分清别浊之分水岭,故称阴阳界、鬼门关,并以阴阳窍名之。能符合上述田字意义的,才是真丹田。泥丸丹田,上下分张,性命各居。自身性命尚且上下分离,又何能使天人相通,天地相通乎?如此 " 日月失道,铅汞异炉,欲望结成还丹,不亦远乎? " 紫阳在《悟真•自序》中已深批之矣。所以人身上这二个田,虽然也叫丹田,只能代表后天一个局部各自为政的小田,非先天一气,四大部洲挂不下之大一之真丹田也。既不知金木相克之幽微,又没有阴阳互用之奥妙。所以说泥丸丹田已是汞铅异炉,决不是真正造丹之田。古人有两句话叫做 " 十字街上将身度,水火既济炼真金 " ,说明这个十字街上应是吾人水火既济之乡,阴阳交合之所,人身上下丹田,有阴无阳,有火无水,是后天两极分化之地,又何能水火既济,阴阳合一呢?以十字街上称之,可乎?还有一说,这个丹田,异名又叫四会田,顾名思义,应是四方上下会合之田,《参同契》曰: " 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幽潜沦匿,变化于中,包囊万物,为道纪纲。 " 这不是把田字中阴阳一气的体用描绘的完完全全了。田外囗象,四方上下各具一虚,非六虚乎?中间一个十字,表明虚无一气四方上下内外莫不贯通。非周流行六虚,上下亦无常乎?色身之田有如此大作大用乎?

  《参同契》还说: " 上观河图文,下察地形流,中稽于人心,参合考三才。 " 也是对此田字的明示。上察河图文者,观天之象也,下察地形流者,观地之象也,中稽于人心者,观人之象也,天地人合为一观,于中字中藏之。盖此中即大小两重天地之正中,通天通地通人,故云参合考三才,故可以三才窍称之。若非此一气上下内外贯通,则不成其为十字街,亦不成其为四会田矣。

  正因为此田是人身与天地相交接之地,是一条确切不移的十字街上的三叉路口,是真一之集散地,这才是真丹田,才符合三才窍之尊称。

  《四百字铭》说: " 混沌包虚空,虚空包三界,及寻其根源,一粒如黍大。 " 说明一粒如黍大之虚空,一经进入混沌,则人我双忘,包罗三界矣。这也是三才窍和田字的好注脚,是值得现在丹道界的重视和玩味的。 "

  《太平经》说: " 惟太上善人,乃预知天地表里,出入阴阳,道其纲纪。发中念之,不忘其理,令得天心地意,从表定里,成功其身,使得长生,在不死之籍,得与大神从事对职。(《善人自贵年寿曹诀》) " 至大无上善人,盖指老君而言,故能预知此大道之密诀。明白说明天地是乾坤二卦为体,人身之坎离二卦为用,明示天人交接之中,是阴阳二气出入门户,是天人互通消息的通道。如果我人能定神此中而念思之,自能不忘其理,而得天心地意。从表定里者,即神定于身外之虚空。而效验则产生于色身之中也。如此日久,即能成其法身,长生不死,与天地同长久。大神指天地言,对职者,指自身言,即天人阴阳二气互相平衡之意,实即阴平阳秘。

  《太平经》还说: " 天太阳也,地太阴也。人居中央,万物亦然。天者常下施,其气下流也,地者常上求,其气上合也,两气交于中央,乃共生万物。万物悉受二气以成形,合为情性。无此二气,不能生成也。(《太平经钞》辛部 94 页) " 这就明白说明天地人三才之理,也隐含阴阳合方有此窍,方能发生造化的事实根据。天地阴阳一气相交于中央,与人中和之气混合在一起,则顺逆之变化生。《契》所谓幽潜沦匿,变化于中,包囊万物,为道纲纪是也。由此推之,人身呼吸二气,亦当相交于人身乾坤二卦之中,即人中外与天地阴阳二气相交接处,则天人相应之理成,而天地人互通消息之窍之三才窍之名实矣。是故古人以口鼻之中定名为 " 人中穴 " ,不仅因 " 人中 " 之上为眼耳鼻三双窍以代表  (坤)卦, " 人中 " 下以口及二便三单窍代表   (乾)卦已也,而实因此中之阴阳二气通人通天,通上通下,两重天地四个阴阳莫不一气贯通之故也。是则《中和集》之 " 踏破二重消息子,超凡越圣譬如闲 " 之说,亦有着落矣。请再参阅《契》之 " 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设位者列阴阳配合之位也。易为坎离,坎离者乾坤两用(明白点穿易即坎离,即阴阳,即呼吸,故可乾坤两用通人通天),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幽潜沦匿,变化于中。 " 对照互参,能不余味无穷乎?身内之坎离,身外之乾坤,若易之日月往来交织于两重天地四个阴阳之间,上下往来周流六虚,不外在一 " 中 " 中变化,真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

  可见以乾坤两卦相交定 " 人中 " ,只是从外象上说的,天人阴阳呼吸四气相交定 " 人中 " 是从实体上说的。这样 " 真中 " 的位置就像敲钉铸铁一样,丝毫移动不得了。莫怪《庄子》一书也便一搥定音: " 大一通之。 " 非此大一,又安能通人通天,彻上彻下,彻内彻外呢?所以这个大一的位置,本是天造地设,是个天衣无缝之体,是任何浓云重雾与花言巧语不可否定或掩盖的,也不是任何力大如牛的五丁六丁所能移动毫厘的。

  为了能使广大读者人人能懂,特绘大一图一张附后。《参同契》云,真乙难图。笔者所以以不可图而图之者,亦不过以象解象而已。可见我们祖先的智慧,真是了不起的。即使现在这样文明的世界,以至科学特别发达的大国,已能登上月球,通向星际了。要想跳出我们祖先所创造的这个大一,和大一所扭曲成的○环,只恐还未有其人哩!

  此大一专论一篇,本来还有四章之《一之异名与实理》 , 五章之《心身即乾坤坎离亦即一阴一阳说》和六章之《结束语》三篇。因写稿中途,另有动机先写了一篇《从张紫阳著作探南宗内炼法》和《再论阴阳学说》和《玄牝专论》、《玄牝再论》等几篇专论,在此重抄之际,不但全文略有更动,后半不再继续,即四五六三章亦全部略去,以免重复与多费纸笔也。读者果能细心参究,举一反三,或亦可以从此探得端倪矣。因有余兴,抄《大一吟》数首于《大一图》之后,以壮观瞻,以与爱《诗》者共赏之。

  第四节 大一吟

  其一  收来恰比绣针小,放去贯穿天地人。四大部洲挂不下,三千世界有余零。

  翻开河洛卦爻象,假定圣贤仙佛名。若问本来真面目,无非合体一阴阳。

  其二  都云得一万事毕,大一真无几人识。愚子三年学不会,专家万意猜难及。

  科技仪器照虽能,数学大师数不出。我说应从虚里求,世人偏要三田觅。

  其三  一中造化妙难量,万物人身赖以生。三界九洲无逾短,千秋意劫不为长。

  大丹惟此为根本,飞蝶以兹驾宇航。卷放自如圈一个,纷纷扰扰又洪荒。

  其四  饶他有志闹天关,怎禁观音一个圈。五指山高环尺掌,三关路远绕寸田。

  乾坤诺大怎逃外,天体无疆仍有边。惟有安心潜一里,同开同合破关栏。

  其五  这个名为四会田,两边不着勿中间。却吞一气连内外,欲饮三杯合后先。

  何畏浮沉规里坐,偏劳橐龠鼻头牵。无非一块四方木,横贯九洲竖破天。

  咏图一律

  莫道一张大一图,波罗密谛尽包罗。寸田尺宅通天地,八两半斤证佛陀。

  泰卦中为灵塔下,天人界是大丹头。有人解透其中意,便许飞升朝玉都。

第五节 大一图

  (见附图)

第三章 再论阴阳学说

  我在《从张紫阳著作探南宗内炼丹法》一文中已曾对 " 阴阳 " 二字作过一番议论。人生在世,在在处处,不离阴阳,是万类生存之总根,高于一切,又是道的因子, " 一 " 的结合元素,总觉言犹未尽,故再论之。 " 阴阳 " 二字于丹决的重要,也是众所周知的。儒释道医武,三教九流的学说,讲来讲去,归根到底,都离不开这个阴阳,给予很高的评价。

  《中华气功学》主编林中鹤先生在阴阳学说中也说: " 阴阳学说是中华古哲学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古人通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研究,总结归纳出: ' 阴阳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 ' 世界万物的生成变化,无一不是阴阳击搏变化的结果,因此极为重要。 "

  林先生于 " 阴阳 " 二字的定评是十分中肯的。可是尽管大家很重视,也这般说了,而于运用当中,却都背离了他,把 " 阴阳 " 二字忘了。这种例子是很多的。即就练丹道来说也是如此,而且表现的比较特出方面,都着落在 " 阴阳 " 二字的比象上,把阴阳本身所能起作用的内在因素忘了,从而某些专家学者,往往钻进了比象的牛角尖中,连拔都拔不出来。

  《易系》中不是也说了 " 一阴一阳之谓道。 " 昔贤还说: " 离了阴阳不是道。 " 张紫阳则说: " 至道不繁,枢纽阴阳而已。 " 皇帝在《内经索问》中则说: "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 这些一针见血的话,真是把话讲到顶点了。可是,现在的一些专家学士,气功巨魁,不知他们究竟是怎样去理解这么多十分明了的字句的,为什么一定要把明明是阴阳代号的玄牝,解到上下丹田的脐下泥丸上去的,以至解到男女阴阳上去。紫阳本人在《四百字序》中也明明否定了, " 身中一窍,名曰玄牝,非心非肾,非口非鼻……非丹田,非泥丸。 " 李清庵说: " 夫玄关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非印堂,非肚脐,非膀胱,非两肾,上至顶门,下至脚根,才着一处,便不是也。 " 类似对于上下丹田的否定的论述实在太多了,不胜枚举。

  阴阳是人身生命的电源,注入人身,便成呼吸了,所以一个人出世,呼吸起动,便是有生命的开始,呼吸结束,生命就停止了(这只能指常人言)。故黄帝在《内经素问》中又说: "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 。则黄帝前述 "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 等等句句有着落矣。然则紫阳说的 " 至道不繁 ,

  此处插入大一图

  枢纽阴阳而已。 " 还不是明白指穿到人身的呼吸中去枢纽之吗?我在《玄牝三论》中把这个枢纽称为电源的闸刀开关,就是这个意思。

  西派相传的主要工法,就是 " 心息相依 " ,《心印经》称为 " 存无守有 " 。白玉蟾所谓 " 以火炼药而成丹,即以神御气而成道 " ,归根到底便是一个 " 心息相依 " 。拆穿说息便是有,也便是药和气,无就是虚无,又代表心。心属离,外阳内阴,是为真阴,所以亦为真无。心息相依,即是坎离交姤,或婴姹相配,亦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之理。心息相依必依住于中央虚无之地,依极而天地真阳自必源源而来,是存无守有进一层含义。也是枢纽阴阳的具体功法。《心印经》中的回风混合,就是枢纽阴阳的实际效验了。

  从本质说,阴阳是从一气中分解出来,风是气流动时的法象。所以风和气都是道的化身,阴阳是构成道体的元素,也是万物生化的根本。轻清上浮为天为乾,以三个阳(━)爻为代表,浊重下降为地为坤,以三个阴( ―― )爻为代号。坎离震兑艮巽都是亁坤交姤后的产物。从乾坤之父母孕育岀坎离震兑艮巽之三男三女。所以说乾坤阴阳也,男女亦阴阳也,坎离、震兑、艮巽莫不皆阴阳也。是故,抽坎填离也好,驱龙就虎也好,艮巽结合也好,岂不都是枢纽阴阳的方法吗。可见乾坤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莫不都是阴阳的变化。心息相依,阴阳聚合仍复一气,则万变不离一变矣。故张紫阳之 " 至道不繁,枢纽阴阳而已 " ,是最好的总体概括。

   " 离了阴阳不是道 " 之说,何其明也。可离非道也之戒何其切也。背离我人须臾不离之呼吸阴阳之外去求道,不亦远乎?天地男女,丹田泥丸,五脏六腑四肢百脉。飞潜动植,莫不是阴阳的分体,是阴阳的一个微细单元,果可为道乎?执此各个单元分体之末,又怎么能枢纽阴阳呢?况阴阳之体是无着无住的,《道德经》说成是 " 迎之不凡其首,随知不知其后 " 的,《中和集》说成是 " 上至顶门,下至脚根,才着一处,便不是也 " 的,也没有给你再执的余地。古人云: " 物无阴阳,违天背原。 " 人无呼吸,便与天不通,岂不是违天悖原了。人之有生,分秒不离阴阳,亦即分秒不能离呼吸。试问人之呼吸,果有固定的住所吗,你知道哪里是首,那里是后吗,能够着在一身上下任何一处吗?一离呼吸阴阳,性命即非我有,非即违天悖原的必然结果吗。称他是电开关,称他是生杀舍,够形象了吧!

  从上文各节足可看出,阴阳之合体,就是一气,就是道体。丹书中乾坤、坎离、铅汞、男女、龙虎、父母、夫妻、乌兔、日月、牛马,包括心肾丹田泥丸,等等,说之不尽,皆是以有形无,作为阴阳的比象。是阴阳二物的形象化。您执到阴阳的比象上去,便是忘记了电开关外面的电源,是谓舍本逐末,不就是违天悖原了,尚得为道乎?紫阳公有见于此,免至后人执在比象上搬砖运瓦,所以老到一句: " 至道不繁,枢纽阴阳而已。 " 枢纽阴阳,即阴阳之击搏变化也。顺行与逆行之道,莫不是阴阳顺逆的变化。世界万物的生成变化,无一不是阴阳击搏变化的结果,因此极为重要。林中鹤之言是也。金丹之道,非即如此乎。

  紫阳公痛伤世人之 " 妄有执着 " ,在《悟真》序中再次指出, " 夫炼金液还丹者则难遇而易成,须要洞晓阴阳,深达造化,方能追二气于黄道,会三性于元宫……龙吟虎啸,夫唱妇随。 " 虎与夫阳也息也亦婴儿也,龙与妻阴也心也即姹女也。黄道、元宫,中央正位之虚无土釜也。非即心息相依,定神于虚之直指乎?非即枢纽阴阳之真履实践之工夫乎?并再次明示 " 取铅汞为二气,指脏腑为五行,分心肾为坎离…… "" 执有执着 " 之非,是 " 不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 " ,是日月失道,铅汞弄炉,是不可能结成还丹的。不特此也。紫阳在《青华秘文》中又进一步指出, " 精神用着,便是后天底物,先天之物果安在哉! " 在身内有形的丹田泥丸心肾上去抽坎填离,搬弄阴阳,非精神用着乎。着者着身了,着执于后天有形之窍穴也。指穿与先天无关也。并说明: " 黄庭内炉、外炉、泥丸等窍,皆先天立之后始见,当此之时在何处,实未之有也。 " 此段是悟元说的 " 阴阳合有此窍,阴阳偏无此窍 " 的翻版。阴阳合则先天立,玄牝成,非如此乎。若阴阳未合前,又何玄牝、黄庭、泥丹、炉鼎之可言。故紫阳痛斥在色身内求黄庭、内炉、外炉、泥丸的人是 " 傍风起影,入海寻蟾,守株待兔,缘木求鱼 " 的人,深惜而痛怜之。是 " 一旦败露,精荡然而去,先天又无主 " 的空忙。不觉感慨系之,长叹: " 鸣呼!非长生之丹,乃促命之法也。 "

  紫阳如此反复告诫,四经注者又怎么会视如不见,一天到晚把心倾注在后天色身的泥丸、丹田上,拉来扯去,拉上推下,自己就不感奇怪吗?泥丸、丹田、固亦人身主窍之一,从此入手,对于治病强身,确亦不无少补。所以各立其门,各成其功。是任何人所无权干涉的。而解注别人的功法,违背别人的意志,勉强套入自己的东西,那就百分之百的不是了。我实不忍此种亡经的劫火,永远蔓延下去。不得不对《四大经典的讲解》以公开信形式作了批判,无非大喝一声,冀其住手而己,实非有意与之为难也。

  《周易》全经的卦象变化,都是一个阴阳的变化,前已谈了。所以上经乾卦之解也说: "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 明白阐明,轻清上浮,其大无外,能发挥乾阳的大作大用,是统天之象,是万物资生之始,所以能 "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 也。又说: "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 朱熹解曰: " 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 " 此解实甚中肯,说明保合太和是各正性命的正途,是修道炼气功的至要决法。所谓天地絪缊,万物化淳。然则我人之神气絪缊,能不金丹孕育乎?天人一样,总不外达到阴阳的会合冲和而己。

  阴阳会合则成中,阴阳絪温则致和。是故《中庸》亦曰: "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下天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致中致和,天地万物尚能得其位育,况人乎?是则中和为丹道之总决,又何疑焉。实践证明,中即阴阳和合之体,即玄失一窍。便是孔氏至善之都,佛氏涅槃妙心,道家玄牝之门也。和即阴阳均平,息念双销之实效也。是故心息相依,是作丹之功法,致中致和,即枢纽阴阳之实效也。

  《周易上经》坤卦之解曰: " 六五,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 又曰: "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 此亦明言阴阳会合冲和之妙也。坤卦之六五,已呈阴阳平均的饱和状态,正是阴阳平和之时。朱熹解曰: " 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饰也。元,善之长也。 " 即中且善,正是言明阴阳合体,元气滋生之象,故云吉也。中央之正色为黄。故称阴阳之合体为黄中,阴阳之均平为冲和。阴阳合体之中,便是混元一气,先天祖气。此气通人通天,内通周身百体,外通九洲三界。贯通无极理天,故称黄中通理也。正位居体者,居于人体正中之位也,《悟真篇》称之为 " 中央正位 " 。讲到实际,此中实不在一身上下人体之正中,及是阴阳冲和之体,在于人体法象乾坤两卦之中,所谓天地之中,天人之中, " 乾坤合处是真中 " (《葛仙翁玄玄歌》)是也。乾坤二字本双关两意,一解为乾阳坤阴,一解为乾坤两卦爻象。故乾坤合处,是阴阳合体,乾坤两卦重合之叠义词,也是三才窍的遁辞。天地之中不是有个人在里面吗?所以大天地就以天地人为三才,小天地便以耳眼鼻三双窍象坤为地,口及二便三单窍象乾为天,人中外虚无之地象人为三才;金丹之道则以玄象天牝象地,中间之各神象人为三才。所以老子说: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天地根。 " 若此三者各自孤立,则不足以言三才窍,亦不可以称天地根矣。古人之所以称三根普庇者,盖即指此三才真窍而言也。天根地根人根,融为一根,天气地气人气,合成一气。可见天地之根,即人身之根,天地之气,即人身之气也。天人息息相通,天人阴阳二气,互为室宅。故曰根阴根阳立人极。《四百字》云: " 混沌包虚空,虚空包三界,及寻其根源,一粒如黍大。 " 此非三根普庇的有力明征吗。

  事实证明,此中确俱天地人三才之根,是天地与人互通消息的通道,为阴阳二气和合生发之地。是《阴符经》说的: " 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 之所,是真正的中黄土釜。所谓 "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 " 者,君子即元神也,其余均如前解,元神归于黄中,如谷之有种,自然发芽滋长,便能外通虚空,达于无极之理性,内通人身,畅于本体之四肢,此方谓之 " 混沌包虚空,虚空包三界 " 矣。故云 " 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 此皆丹道不离阴阳击搏变化之绝妙注脚也。

  即从《易》字之本义说,易之篆体为日月之合体,《系辞》云: " 阴阳之义配日月。 " 《象形秘书》说: " 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 皆明白揭示,易即阴阳,所以一部《周易》,从卦爻到象辞,讲来讲去始终离不开这 " 阴阳 " 二字。阴阳合则玄关成,阴阳通则万物生。 " 一阴一阳之谓道 " ,又何疑焉, " 阴阳不测之谓神 " ,岂有他哉。

   "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化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 至道不繁,枢纽阴阳而已。 " 黄帝之语,紫阳之言,何其明也。望世之热爱丹道者,加勉而深究之。

  笔者诗决云:

  其一  金丹只是坎填离,枢纽阴阳理不移。惟有执中常静定,断无妄外逐东西。

  乾坤组合呈爻象,日月交流显气机。指北指南随斗柄,拱星能不蹈常规。

  其二  结丹容易养丹难,虑险防危不等闲。定里丹光红似火,空中月色白如环。

  总缘有象根无象,岂在南山与北山。鸡卵乾坤藏世界,人间到处有金丹。

第四章 顺逆专论

  张紫阳云: "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张万物昌。(《悟真篇》) "

  可见 " 虚无 " 即是道体,虚无之中本孕育着一气,一气之中本包含着阴阳,后来的生三生万,都是从此虚无一炁中孕育出来。那么、元始虚无是祖宗,当可不言而喻矣。此即祖生子,子生孙,孙又生子生孙之顺行之道也。古仙说: " 顺则生人,逆则作丹。 " 又说: " 顺行之道即逆行之道也。可见逆返之道,从人道说,就是孙复生子,子返归祖。从仙道说,就是返万为三,合二为一,重复元始虚无祖宗的本体。可见吾人修道能不于此顺行之路而逆返之乎?

  试析元始虚无是祖宗的含义吧!人之初生,必须生气通天,打开这电源的闸刀开关,从此虚无之地,放进天地阴阳二气,方能一元兆始,正式履行这个人的生命运动。一呼一吸,时刻分秒与此天地之气相通。故黄帝在内经素问上也说: " 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 又古人称 " 天地之根,即人身之根,根阴根阳立人极。 " 根本二字之义通。所谓树要根本人要良心。这良心就是先天虚元祖气的天良真心。所以根是树的根本,祖宗是人的根本,虚无是道的根本。由此也就把根本和祖宗的含义混同一体了。生气通天,必须从此鼻孔外虚无之地的闸刀开关通过,电源强弱大小,没有这个闸刀开关的调节不行,此路不通,人体内的丹田泥丸,皆是调节不得,调动不起的。是以古人通称鼻为鼻祖,通称此气为元始祖气。又称为呼吸起动处,或念头起动处。即知人的生命的根本源头都在此处,是人身生命的祖宗。然则作丹之道,不于此水源的根本源头中求之,其可得乎?紫阳公恐人不悟,煞费苦心一再告戒。所谓: " 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元是药王。 "" 南北宗源翻卦象,晨昏火候合天枢。 "" 万卷仙经语总同,金丹只此是根宗。依他坤位生成质,种在乾家交感宫。 " 均明白指穿这人身生气通天的生身处,是返本还源的真药之王。事实说明,此生身处,含阴抱阳,南离北坎,均从此处分出,乾天坤地,皆由此处产生。坤位之质,交感之宫,和南离北坎一样,都是真阴( ―― )真阳( 一 )的代号。紫阳生恐世人仍不明白,虚无之体,原含阴阳,返还之道,绝对不离阴阳。所以在《悟真篇》中又一再强调: " 药重一斤须二八,调停火候托阴阳。 "" 阴阳得类方交感,二八相当自合亲。 "" 草木阴阳亦两齐,若还缺一不芳菲 " 。 " 报言学道者君子,不识阴阳莫乱为。 " 道友看丹书,必要知道:坎离、铅汞,乌兔、日月、男女、龙虎等等都是 " 阴阳 " 二字的比象。方不至落执在一切比象上,而成为一个不识阴阳,终日乱为的人。只有这样,则 " 火里栽莲,白虎归家 " , " 先把乾坤为鼎器,次将乌兔药来烹 " , " 偃月炉中玉蕊生,朱砂鼎内水银平 " 之类,以至于 " 驱将二物归黄道 " , " 大小无亏两国全 " 之类,都只不过是要求阴阳两齐之意。上下丹田,乃形质之位,且偏阴偏阳,实已无两齐之可言。故紫阳斥之为 " 阳里阴精质不刚,独修一物转羸尪。 " 从而作出千古不移的定律说: " 至道不繁,枢纽阴阳而已。 " 何等直截了当。则吾人果能把住这生气通天,通阴通阳的闸刀电源开关的祖宗源头,药王随手可得,又何患不能返本还源乎?

  郑和阳说: " 我身自向虚中来,我身应向虚中去。来来去去在虚中,可于虚中种业树。种的业树根株深,枝条充塞去来路。 " 此诗明白指穿,呼吸在虚无中起动后,便是人身有生命的开始,故云 " 我身自向虚中来 " 也。虚无中呼吸停止了,人身的生命便宣告结束,故云 " 我身应向虚中去 " 也。从而说明,这个通天之处,是生命存亡的关口,说他是电源的闸刀开关,是名符其实的。同时也是说明,你的生命原从那里来,依然还得从那里去。也敞明顺行之即逆行之道之本义。人之性命,分秒不离呼吸,就像跟着呼吸在虚无中同进同出一样。呼吸停止出入,若未成丹,必死无疑。故云 " 来来去去在虚中 " 也。人身即凭呼吸得以存活,后天识神用事,以至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情无不纷至沓来,终至造作许多的业,有如作业的树,故云 " 可于虚中种业树 " 也。人身即成为贪嗔痴爱的业树,气蔽物累,灵明斫丧,深陷尘劳,不能自拔,故云 " 种得业树根枝深 " 也。以此日理万机,一天到晚忙个不了,生死大事全都不管了。犹如满树充塞枝条一样,遮天蔽日,把这性命去来的虚无大遮盖了。故云: " 枝条充塞去来路也。热爱丹道的朋友们,果能一体郑和阳这明白的直指和比方吗?诚如太上老君《情净心经》说的: " 即见有身,则见万物。即见万物,则生贪着,即生贪着,则生烦恼,即生烦恼,则生妄想。妄想即生,触情迷惑,便归浊海,流浪生死,受地狱苦,永与道隔。 " 此亦明指我身呼吸起动以后,是即见有身的开始。从而逐步至于枝条充塞,来去路掩,形成永与道隔的结果。

  然欲返还,本亦不难。《清静经》所谓 " 真常应物,真常的性 " 。真常者,人身有生命以后的日用常经也。即指呼吸而言。一呼一吸为一息。息者自心也。老子以观心得道,观空的道,皆心息依虚之直指也。故云: "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三者即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即无,无无亦无,无无即无,湛然常寂。 " 此实解注 " 我身应向身中去 " 的实践功法,并历述从心息相依,到于心息相忘,大定真空的累进步骤。

  《道德经》说: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这几句话,对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一个总体的概括。是自然界发展变化不可违避的规律。为什么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呢?因为道是气的总根子,也是先天一气的总体。一就是气,最先最始,阴阳未分,黑白未判,故称为先天一气,或元始祖气,又叫混元之气。道本无为,但乾健盛明是生动象,使乾坤形成一天包罗,故称 " 道生一 " 。故紫阳称 " 道自虚无生一气。 " 然此一气仍然是无形无质不见不闻难搏的希夷微的无体之体,故称虚无。讲到实际,虚无不无,蕴含微妙物质,能在不见中见,不闻中闻,不搏中搏,确能成阴生阳,推步寒暑,故紫阳称其为 " 便从一气产阴阳 " ,也便是 " 一生二 " 了。有阴阳便有二仪,成为天地,有天地便有男女,则 " 二生三 " 矣,即阴阳再合成三体之义也。天地即乾坤也,男女即乾坤交姤之产物也。故《易系》说: "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 上乾下坤,中间产人,三才之道由是而立矣。三才既立,万物又安得不应运而生,以适应三才之运作乎?可见一气二仪三才万物都孕育着阴阳二物的因子。故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也,三体重张万物昌也。

  释偈之 "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自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须向灵山塔下修。 " 不也就是这个意思吗?即知自心之合体为息,则自心头是人身之呼吸起动处可明矣。灵山塔象鼻,是鼻的代号,则灵山塔下即鼻孔外虚空径寸之地可明矣。此处恰当乾上坤下,我身之来处,三才之正中。《楞严经》中观音自陈圆通 " 从闻思修 " ,周利般特迦之 " 反息循空 " 皆是此义。而从此我身来处而逆返之也。而《金刚》之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以成其 " 一合理相 " 之体。非即阴阳相抱,合二为一之说乎。

  黄帝在《内经素问》中说: " 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又说: "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天有终时,此其道生。 " 其中所谈,精神内守,不过于虚无中恬淡之。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不过独立守神呼吸精气而已。归根到底也只是到此我人来处的虚无之地,自心之息处求之而已。细味黄帝这两节话的涵义: " 恬谈虚无,真气从之 " 即《道德经》 "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 之缩写也。 "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 " 者,即《悟真篇》 " 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乌免药来烹。既驱二物归黄道。争得金丹不解生 " 之直指也。恬谈虚无,非致虚守静之义乎?真气从之,非天地真阳来复之象乎?宁静虚无,真气不召自归,故云 " 从 " 也。 " 提挈天地 " ,不是 " 先把乾坤为鼎器 " 的翻版吗? " 把握阴阳 " ,非即 " 次将乌免(即明阳即呼吸)药来烹 " 之直指吗? " 呼吸精气 " ,则二物驱归黄道(即虚无)矣。 " 独立守神 " ,便是一灵独露,所生金丹之实体,非即 " 争得金丹不解生 " 之义乎?到此地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如鸡抱卵,似蚌含珠,惟守此独立之神,其谁曰不然。则又怎么还能生病呢? "

  进而言之,顺行者,阴阳二气上下分驰也。逆行者,阴阳二气从上下逆转也。吾人自降生之日始,气机便开始向两极分化,分尽只死矣。若欲延生返还,就非得把两极分化之气逆返不可,此为颠倒颠再重要之诀法也。大江西派的一句话真传妙诀,便是进行颠倒颠之术的实践工夫。吾人果能做到心息依虚定动定,则上漏之元气不随呼吸出入而消散,下漏之元精元气不随情欲之生而消失。这便是人身的生死关键,是人鬼仙佛的分界线,切望学者诸君,深入探究之。

  综上所述,可见黄老同出一源,孔释实无二致也。所以一分而万生,万合而一复。得其一,万事毕,岂虚语哉!顺之则生人生物,逆之则返本还元。圣凡之分,只在顺逆之间,知其所来而返之,有何难哉。

  笔者诗决曰:

  顺则生人逆则丹,一分为万万归三。阴阳复合全至道,心息相依得妙玄。

  内外不泥随往返,高低莫执自倒颠。虚无恬谈乾坤扭,去路仍从来路还。

  逆顺随笔

  只在人人日用常,离娘胎后便全忘。乾坤注入阴阳气,父母生成骨肉脏。

  傀儡自斯会动作,精神从此各奔忙。高低只是丝牵扯,终不见谁回头望。

  生死机关:

  生死机关有几知,精气神尽便成尸。上飞下漏常分化,前顾后赡永莫追。

  为免世人多夭死,故传密诀倒颠之。真传一句无多旨,心息依虚大定持。

第五章 玄牝专论

  《幼学琼林》云: "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 这和 "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 之说是没有异同的。天玄地牝,玄阳牝阴。可见天地和阴阳一样,都是一气的分体,原从混沌中分解出来。也足以证明,天地的本质就是阴阳,而玄牝则为阴阳之别名。

  从人身来说,阴阳之实体便是呼吸,是人的心根命蒂,须臾不可离之物。( " 可离非道也 " 。是孔子明白点穿的)故笔者认为:玄牝即呼吸也,玄牝之门,即呼吸出入之门户也。一呼一吸,出玄入牝,必从此玄牝之门出入之。故老子《道德经》以玄为常无,以牝为常有,谓此两者,乃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之物。故称玄之又玄,乃众妙之门也。其次此玄牝之门,适当天人交接之地,构成两重天地四个阴阳。人身小天地是一重玄,虚空大天地为又一重玄;人身呼吸是一重玄,天地阴阳亦一重玄。是玄之又玄的另一层实理。则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之理备矣。呼吸出入非如此乎?故下文又说: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天地根。 " 天地是一气的分体,一气原孕育于虚元混沌之中,故此一气分出来之阴阳者,非天地之根乎?则此出呼入吸,出入去来于虚无之门者,非人身之根乎?天地与人身之气交相往来,形成大小两重天地,四个阴阳,实皆不能离此玄牝之门天地之根而互通消息以交流之也。展示了人身向天地开放的巨系统,并且是一个不可须臾或离的通道。则此玄之又玄,天外有天,妙而更妙,为众妙之总持门,又谁能否定之哉!此根一断,天地人身,分崩离析,天将以折,地将以裂,吾人之呼吸亦必绝。到此地步,尚能有命乎?这个论证,是前溯古圣,后承来哲,历历可考的,实在是丝毫强辩不得的。

  黄帝在《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说: "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洲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 " 黄帝这段高论,虽无一句谈玄牝,而玄牝具矣。所谓通天之处,是人身生命的根本,非即指玄牝之门虚无之地乎?所谓 " 本于阴阳 " 者,非即指玄牝,乃天地之阴阳,人身之呼吸乎?所谓 "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 " 者,直指玄牝出入处,适在人身示象之乾坤二卦中间,所谓 " 天地中间是真中 " 也;四方上下六合之中为真虚无,说明 " 天地虚无上下通 " 是先天一气兆元之所也。此气外通九洲万国,内通九窍百骸,外通十二节气,循环寒暑;内通五藏六腑,周流水谷。从而说明人身呼吸之气是与天地阴阳之气息息相通的。也指穿这个天人通道的重要。并明白指穿玄牝之门,即呼吸与阴阳出入交换之处也。故古人云: " 玄牝之门镇日开,只因忘却障灵台。 " 也是一个生气通天处,便是灵台,便是玄牝之门的总体概括。

  黄帝在《玉皇心印妙经》中又说: " 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 "" 存无守有 " 者,即《道德经》 "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 之本义。亦即《胎息经》 " 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 之全旨也。存无守有,则呼玄吸牝之呼吸得其节制矣,故能顷刻而成也。 " 回风混合 " 者,原随呼吸逐日外泄之气,因得存无守有之调节而逆返之也。如风之回流逆转气机与元神混合矣。逐日积累,阳日增而阴日消,能不百日功灵乎?又说: " 履践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绵绵不绝,固蒂深根。 " 这便进一步阐明 " 存无守有 " 为呼吸育清的直捷法门, " 出玄入牝 " 为呼吸出入即出阳入阴的代号。从而点穿了呼吸即玄牝的实义。也进而可以明白, " 存无守有 " 即心去依息,息来依心,心息相依,同定于虚之实践工法也。若本段文字根据字面分析:谓真履实践,能获得先天一气之光华,无非是从呼吸中培育出来的清阳。(盖呼吸之气,已属后天,是至阴之物,有如坤象,但阴中蕴阳,如日掩云中,实世人所不知,所以有鼓巽风,运坤火之说,呼吸育清,就是这个道理,即拨阴取阳之法也。而分金炉之名命亦因之而来矣。)出者呼也,入者吸也。玄牝者阴阳也,在人身说,即是呼吸。故 " 出玄入牝 " 者,即一呼一吸也。呼吸即玄牝之解,以本文之启示最明白,已不复有向别处猜测之余地。大家自必明白,呼吸是人身的生命源泉,分分秒秒,与大自然之气交流而连续不断,形成了 " 出玄入牝 " 的嫡旨,表面上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一样,实际上又像有东西存在的,从而把 " 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 形象之伏笔点穿。所以只要在此呼吸中伏气培育清阳,就能够巩固我人的心根命蒂了。有人以上丹田为心根,下丹田为命蒂,似此铅汞异炉,性命分张,尚得谓心根命蒂乎?

  《黄庭经》说: " 出入二气入黄庭,呼吸虚无见吾形 " 。黄庭,虚无都是玄牝别名,明白点穿呼吸即玄牝,呼吸阴阳二气出入之处,即玄牝之门也。言呼吸能定于虚无之中,则能见到我之真形矣。此形为无相实相之真形,系指我人本性元神的法身而言,即所谓 " 玄珠 " 或 " 金丹 " 也。与《悟真篇》 " 虎跃龙腾波浪粗,中央正位产玄珠。 " 同一机括。 " 虎跃龙腾 " ,即呼吸起伏之象, " 中央正位 " ,亦黄庭虚无之别名也。又云: " 出于无门入无户,恬谈无欲养华根。 "" 呼吸庐间以自赏,保守完坚身受庆 " 。 " 日月飞行六合间,帝乡天中地户端。 "" 呼吸元气以求仙,仙仙公子已在前。 " 等等,都是 " 出入二气入黄庭,呼吸虚无见吾形 " 的翻版。要知道每句中所讲的无门、无户、庐间、六合间、天中与地户之端,都是指这个 " 玄牝之门 " 说的。元炁、华根,是指出这呼吸起动处的虚无,是人树的花根。完坚之身,仙与仙仙公子,也是指 " 玄珠 " 或 " 金丹 " 说的。这个题目都搞清了,其余一切,都可不言而喻了。岂不都是以呼吸为玄牝,以呼吸出入的通道之虚无,为玄牝之门吗?

  《灵源大道歌》云: " 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神不可离气,心息相依之要妙,于此二句中一泄无余)。本来二物更谁亲(指出了呼吸是生命之本来,世间的人都把这本来之二物忘了),失却将何为本柄(呼吸一失,性命即非我有,还有什么可以做人身性命的本钱,人身生命的把柄乎?)。 " 又云: " 专气致柔神久留(亦指心息相依之功法而言,神依于气,则气专神久留矣),往来真息自悠悠(心息相依之久,凡息断而真息生,自然自开自合,绵绵不断)。绵绵迤逦归元命(即真息既生,息息归根,不离虚无之意),不汲灵泉常自流(真息既归,则天地之真阳,此所谓灵泉者,自然不召自归,周流全身矣)。 " 又云: " 元和内运即成真(心息相依,则回风混合矣,非元和内运之术乎,还能不成真吗?),呼吸外求终未了(要达到元和内运,若到呼吸之外去求道,是求不到的,直斥在呼吸之外的色身中求道的人是不明白道的本体,是终究不能了道的)。 "

  曹文逸女真这些高论,明白指穿,神气就是性命,和心息两定即神气结合的重要。这样的神不离气,气不离神,自然神气合一,性命同宫。神气即离坎,内有真阴真阳,故又为阴阳之别名,在人身上说,就是我们的日常呼吸了。这本来的阴阳二物,从我人的生身之日起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可惜世间的人,虽在寻常日用之中,不能顷刻之离,却都往往忘了。还有谁人能与他相亲呢?以此之故,都莫不神驰气散,让自己之元气随着呼吸之出入向外逃逸,日损月消,逐渐散失,元气耗尽,身即死亡,还有什么别的可做本柄呢?也明白点穿,丹田泥丸等处是生身后的性命分张之地,不是性命之根,不足做人身生命的本柄。 " 专气致柔神久留 " 者上已解之,即神住于气则气专体柔,而元神可以久留也。神息两定,此往来之呼吸,始变成绵绵之真息矣。又安能不 " 绵绵真息自悠悠 " 乎?悠悠者,深且长也。呼吸极微,臻于胎息之象也。 " 炼神须炼不神神,炼息須炼真息息 " ,非此义乎?但初炼之始,必须先于呼吸中炼之,所谓 " 后天呼吸起巽风,运起真人呼吸功 " 是也。 " 绵绵迤逦归元命 " 者,言此微细呼吸之往来,连绵不绝都归伏于元始祖气虚中之命根也,简言之,即息息归根之义。到此地步,天地真阳,不召而自归,后天精气,不返而自返,非不汲灵泉常自流之象乎?不汲之汲,便是真汲,虚无一气,便是元命。若抽水机一样,汲水之机头,必置于机身的最上面。机关一动,下面之水,便汩汩上流,决没有到抽水机下端之管口去用力可以提取的。故灵泉必于真息中求之,而海底之水自必倒流。 " 不汲灵泉常自流 " 之义,深矣微矣。 " 元和内运即成真 " 者,即定神于一元始气初动之虚无处,使气之冲和回旋,便是内运成真之道也。 " 呼吸外求终未了 " 者,不能到日常呼吸以外而求之也。不知呼吸元气以求仙之术,又有谁能成真了道乎?可见曹文逸亦以呼吸为玄牝也。张紫阳不也说吗: " 要须知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非心非肾,非口非鼻,……非丹田,非泥丸。……夫此一窍,亦无边旁,更无内外,乃神气之根,虚无之谷。 " 更明白点穿,不能到呼吸之外的口、鼻、心、肾、丹田、泥丸等处而求也。 " 亦无边旁,更无内外 " 者,点穿不在色身之中以求,所以是没有边旁的,也不能远离色身,在于与色身不内不外不即不离之间的,便画出了一个呼吸往来之路,以天人通道为玄牝之门的一个轮廓。此外正是呼吸起动和念头起动处,非神气之根乎?四方不着,不见形迹,非虚无之谷乎?此亦直示呼吸为玄牝,呼吸出入处为玄牝之门也。

  李道纯说: " 一阖一辟者,一动一静也。乾阳坤阴如门户之阖辟,即乾坤易之门也。且如阴阳,互动互静,机缄不已,元亨利贞定四时、成岁变者,变易也。至道与神气混混沦沦,周乎三才万物,阖辟无穷,致广大而尽精微矣。以一身言之,呼吸是矣。呼则接天根,是谓之辟;吸则接地根,是谓之阖;一呼一吸,化生精液,是谓之变,阖辟呼吸即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矣。所谓呼吸者非口鼻呼吸,乃真息阖辟也。(《中和集•问答语录》) " 道纯如此之直指,已无详解之必要矣!阖辟呼吸既为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矣,则呼吸阴阳非玄牝之直指乎?恐人着于口鼻而忘此虚无通道,是以特别详明 " 非口鼻呼吸,乃真息阖辟也 " 。这和紫阳说的 " 元牝之门世罕知,休将口鼻妄施为 " 同一婆心,口鼻有二窍,玄牝之门只一窍,《入药镜》有 " 差毫发,不成丹 " 之戒,皆指此也。口鼻与玄牝之门,确乎至为切近,又同是呼吸出入处,容易混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能不辨。不然又安得有成丹之望哉?

  李道纯在《玄理歌》中还说: " 谛观三教圣人书,息之一字最简单,若于息上做工夫,为佛为仙不劳力。息缘达本禅之机,息心明理儒之极,息气凝神道之玄,三息相须无不克。 " 息者自心也,一呼一吸合而为一息,亦以呼吸为玄牝之直指也。他在《性理歌》中又说: " 两仪肇判分三极,乾以直专坤辟翕。天地中间玄牝门,其动愈出静愈入。 " 此亦呼吸为玄牝,呼吸出入之处,乾坤二卦之中便是玄牝之门之直指也。操劳运动愈急烈则呼吸愈急燥,元气之外流愈多,一念不生专志静定,则呼吸平和,天地真阳,不召自归,非其静愈入乎?道纯等如此的明白直指,而世人终于不悟者,真如对偶之弹琴矣。

  刘悟元在《无根树》词中于 " 黄庭 " 之解云: " 黄庭者中央正位,即阴阳相合之中一窍,又号为玄牝三门。元阳牝阴,阴阳合有此窍,阴阳偏无此窍。有此窍即有谷,有谷即有神。无此窍即无谷,无谷即无神。谷即黄庭,黄者中色,庭者虚也。因其中虚,故以黄庭名。虚则灵,灵则神,是谓谷神。试观两小壁列,中开一谷,人呼之则谷中应声。此应之声即谷神也。俗名称崖娃娃。人之阴阳和合,其中有神,亦犹是也。 " 此解十分清析,对黄庭虚无玄牝之门的形成和原因都解开了。玄牝即阴阳,总该再没有异议吧?那么从人身说,玄牝即呼吸,还能有异议吗?古人于丹圆之说,尝云日月停轮,阴阳合壁,日月合明。都无非说阴阳合有此窍之义。人身阴阳合一时,连呼吸也停止了。日月即呼吸也,日月停轮,非停止呼吸之显义吗?《黄庭经》说: " 出日入月呼吸存。 " 非即以日月喻呼吸吗?日月、呼吸、阴阳,为一物二名,复能有疑问吗?

  刘悟元在解《黄庭经》时又说: " 这个中,无形无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恍惚杳冥,无方所,无定位,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罗三千大千世界(若在色身之中,而非阴阳相合之一窍,怎么能包罗呢),内有四象五行,九宫八卦,三元九气,万神所归,千灵所聚,出圣出贤,成佛成仙。儒曰太极,又曰道义之门;释曰真空,又曰不二法门;道曰虚无,又曰众妙之门,又曰玄牝之门。三教圣人,方便立名,无非形容此中之真象耳。在人身非四大一身上下之中,非肾前脐后之中,非心下肾上之中,亦非头顶天谷之中,乃在四大不着处。 " 又曰: " 这个不可见、不可闻、不可思议之神,即黄庭之神也。黄庭之神,不在心下肾上黄庭之处,不在泥丸黄庭之处,不在脾胃黄庭之处。经中虽言三黄庭,皆言黄庭之景,非言黄庭之真也。 " 又曰: " 阳精不是别物,即是黄庭之神,又名谷神。黄庭即元关一窍,因其为天地之根,阴阳之门,性命之源,故谓元关。因其为谷神所居,统御万法,主宰万事,故谓黄庭。因其无形无象,无方无所,离种种边,又谓虚无。落到实处,总是一中而已。 "

  刘老《无根树》词之解,重点指穿了 " 中 " 的形成的因素和许多异名的来龙去脉。刘老于《黄庭经》之解,阐明了中的性质和形象,以及三教所以同尊的道理。三教于中之喻名虽异,而理实相同。试问儒之太极,佛之真空,道之虚无,有何异乎?儒之道义之门,释之不二法门,道之众妙之门或玄牝之门,又何异乎?一则说明中的形象,空中不空,不能着于色身以求;其次说明属于阴阳合一一窍,只有一窍,没有二窍三窍。而且是以道义为重,不着边际,不触声色,是至善无恶的。能符合于三教名命的这些含义的,方得谓之真中。犹恐有人不信,又把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的一身上下都非了,并把上中下的三个丹田或三个黄庭都不去,不容您再有在色身上强猜的余地。并再次阐明阳精即谷神和一些异名的来历。这样详尽的分析,的确是一般丹书所没有的。

  可以证明阴阳和呼吸为玄牝的例子是很多的,限于篇幅,辜不枚举,仅奉献给一些热衷于议论玄牝之门的人,作个参考吧!

  笔中诗评: 玄阳牝阴气中求,岂在人身上下摩。进退阴阳常默默,去来呼吸自和和。

  两山夹界开中线,三际交流入混蒙。不在此间讨消息,怎能铅汞不异炉。

第六章 玄牝再论

  我在《玄牝专论》中对玄牝与玄牝之门作了一番粗枝大叶的引证以后,颇觉言有未尽。特别因看了几篇关于 " 玄牝之门 " 的恣意曲解的文章,实觉于心不忍,故再提点鄙薄的看法,以便进一步印证之。

  笔者认为,从一切丹书的证论中皆可确证玄牝之门只有一个,玄牝二字蝉联并用,是玄牝之门的简称。从张紫阳说的 " 身中一窍,名曰玄牝 " ,便是有力的见证。只有一窍,并无二窍三窍,不能到很远的身外去求,更不能到别人身上去求,故又特别指穿,必须在自己身中求之,故称 " 身中一窍 " 也。这样清析的明文,照理原无否解余地。

  邱先生前后写了三篇议论玄关(即玄牝)的文章,以一人之见地,却能写成三种不同的见解,并于不同时期破土而出,而又能见诸于气功刊物者,真是奇事,确属罕见。

  他的第一篇杰作,名为《玄关探奥》,写于一九八七年,发表于《气功》杂志第八卷第七期( 324 页至 325 页),在这篇文中,他本人也承认玄关即玄牝之门,所以文章一开头就列举了几个玄关的异名,并包括了玄牝之门。邱在文章说: " 而玄关究在何处,大家都讳莫如深。为什么古人把玄关窍视为至宝而秘不外传。古人对下丹田的定位,虽然说法不一,却不像对被称为上丹田的玄关窍那样秘而不宣(真是以上田为玄关能秘而不宣吗?《丹经指南》等书不都明白点穿吗?秦重三等的书不都有直接图示吗),可见他们对玄关的重视,大大超过下丹田。 " 从邱的本段论述说明,他在写本文时,确实是以上丹田为玄关窍的。而且还引了梅自强、吕继唐、徐伯威等名家作为印证。全文论证了上玄关的重要作用,并且谈了结丹形象,谓能优化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从而使身心臻于更高的层次。

  邱的第二篇杰作题为《玄牝之门何处寻》,写于是 1988 年,发表于《中华气功》第二期( 43 页至 45 页)。在该文中,他引用了张紫阳、黄元吉的二段至理名言作证后因而曲解说: " 这样就揭开了古来谈到玄牝的神秘面纱,使人可以进一步理解到:玄,大致指两眼间的玄关窍,牝,大致指中黄宫,亦即下丹田;通过出玄入牝,来实行玄牝交媾,就能使玄牝之门露象。 "

  我们先就邱的这段高论来看,更是矛盾百出,既仍以上丹田为玄关窍,又把他作为一个玄的代表,同时把下丹田拉出来做牝的代表,形成一个玄牝对峙的局面。再使两者结合生出一个第三个玄牝之门的露象。本来吗?玄之与牝,一阴一阳,交相出入,如人左右脚之前后步交替进行,互为出入,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既统一又矛盾的统一体。被邱这样一说。把两者先孤立起来,成为孤阴寡阳,成为 " 阳里阴精质不刚,独修一物转赢尪 " 的硬使木金间隔的局面。再去拉回来,拼在一起。这样他的前言不应后语的矛盾就无法自圆了。第一、玄牝既经割裂,上下分张,便成了 " 阳寡阴孤各一偏 " 之物,紫阳批判为 " 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是皆日月失道,铅汞异炉 " 之妄作。故深斥之说: " 要想结成还丹,不是很远吗。 " 第二、既经割裂,玄之与牝一上一下,要想见面,也只能是上下交驰,又那里有出玄入牝的通过之处。既无黄婆为媒,不知坎离玄黄如何交媾法子。第三、他在《玄关探奥》中明明说了,玄牝之门是玄关窍的一个异名(事实也是如此),说明玄牝之门便是玄关窍。可是在这篇文中又说在玄关窍的玄和丹田的牝交媾以后再有一个玄牝之门露象了,不就变成两个玄关窍了。

  金丹之道是合二为一逆行之道,决不是一分为二的顺行之道,所以紫阳公曾说: " 一者名为不二门,得门入去便安身。 " 不二门的意义,亦曾试解过吗?紫阳公还说: " 草木阴阳亦两齐,若还缺一不芳菲。 " 又说: " 异名同出少人知,两者玄玄是要机。 " 都明白说明,阴阳二物,互动互静,机缄不已,是异名同出之物,若草木一样必须阴阳两齐,阳平阴秘,互相平衡,须臾割裂不得。可见铅汞必须同炉,异名同出是物之自然,同出异窍是同不了的。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不就隐含了这个天机吗? " 玄牝之门,是天地之根 " ,也曾想到过吗?笔者不禁要问,天地之根到底是什么呢?是心肾吗,是口鼻吗,是坎离吗?再请回顾一下,紫阳公说的 " 至道不繁,枢纽阴阳而已 "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在本文中,邱接着又引黄元吉《道德经》的注释说: " 昔云:玄牝之门世罕知,莫将口鼻妄施为。饶君吐纳经千载,争得金乌搦兔儿。 " 邱的分析说: " 即此数语观之,明明道出出玄入牝实在脐下丹田离肉一寸三分之间(道出在哪里,是你的瞎猜),氤氤氲氲,凝成一片者是(先把你的天人通道断了,试问您还用什么来氤氤氲氲,凝成一片)。是则又以下丹田离肉一寸三分处作为玄关窍矣。 " 虽然邱先生所引证的张黄的几段原文都很好,是玄牝之门的精辟论述,也是对邱曲解的有力批判。张黄论证,待后分析。现就先看邱的第三篇高论吧!邱的第三篇杰作,题名《阴阳派玄牝之门》,发表于《气功》杂志十卷十一期( 510 页至 512 页),邱在对一些至理名言的曲解以后,并作结论说: " 从以上三方面对玄牝和玄牝之门的形象化比喻,可以知道,阴阳派认为(只能说是你的认为),男女双修,阴阳相配,方有玄牝之门。 " 则又以男为玄,女为牝,男女交合为玄牝之门矣。现仅将邱所引用的精辟论述片断摘要分析之。

  第一、在《玄牝之门何处寻》篇中,所引的张伯端《金丹四百字序》说: " 要须知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此窍者非心非肾,非口非鼻,非脾胃,非谷道,非膀胱,非丹田,非泥丸。能知此一窍,则冬至在此矣,药物在此矣,火候亦在此矣,沐浴亦在此矣,结胎亦在此矣,脱体亦在此矣。夫此一窍,亦无边旁,更无内外,在身中求之,不可求于他也。 " 伯端之言,本甚清楚。所谓 " 身中一窍,名曰玄牝。 " 直截说明,玄牝只有一窍,是在自己身中的,是阴阳合一的统一体,玄牝是一物二名,故可以一窍称之。实际上玄之与牝即阴之与阳,一呼一吸,前后相随,交互进退,循环不绝,互相蝉联,不可分割,也无法肯定是谁先谁后。若以两眼间为玄关而作玄的作表,下丹田作为中黄宫而作为牝的代表,则玄牝一分为二矣,尚得以一窍称之吗?此不通之一也。

  所谓 " 此窍者非心非肾,非口非鼻,……非丹田,非泥丸。 " 则泥丸、丹田、心肾亦已俱非矣,连上下玄关之名都不成立,又那里去寻玄与牝的代表呢?此不通之二也。

  所谓 " 能知此一窍,则冬至、药物、火候、沐浴、结胎、脱体一切在此矣(笔者摘缩) " 之说,则邱所谓 " 学者兴功,垂兼端坐,先用两眼神光汇合离光性光以及口鼻呼吸返观内照下丹田不内不外之间,……这样离中真阴下降坎户,坎户真阳上升会于丹田……于是胎息出现,然后得见玄牝之门。 " 等等做作,并将许多去处强拉在一起,与伯端 " 能知一此一窍,一切均在此 " 之说,亦大相迳庭矣,此不通之三也。

  即从 " 出玄入牝 " 四字的含义来说。玄之与牝,能出能入,自然是活的,上田的玄关、下田的中黄宫皆死肉一块,如何能出能入。从字面说已明白告诉我们是玄和牝在出入,上田下田之本身能出入吗?那么是什么到上田和下田去出入呢?则邱之以上下田称出玄入牝,为玄黄交媾之说,是不通之四也。

  又伯端所谓 " 夫此一窍,亦无边旁,更无内外,乃神气之根,虚无之谷。 " 则又明指此窍决不在色身臭囊之内,而在四方不着之中,上下丹田能四方不着吗?能亦无边旁,更无内外吗?至神气之根,则说明是人的思想呼吸的发源地,是心知呼吸的起动处,虚无谷乃虚无缥缈,空中不空,有精有信的真空妙有之地,下丹田离肉一寸三分,不过一潭死水,亦不合在身中求之之义,此不通之五也。

  又谓 " 在身中求之,不可求于他 " 也。然此虚无一窍,虽不能着于色身,然亦实离色身不远,可与色身不断交流信息,即《西游记》 " 有天造地设的家当的花果山水帘洞府 " 。鼻孔外虚空正是舌尖上对之处,乾坤二卦示象交合之地,是人有生以来的自然示象,真不愧是天造地设的家当。洞上的水气,日以继夜不断喷发,把真空的发祥地隐藏在里面,所以终日里祥云霭霭,瑞气腾腾。形成一个绝妙的花果山水帘洞府。一派纯阳之物的家当,掩埋在一缕纯阴的坤土之中。《悟真》所谓 " 依他坤位生成质,种在乾家交感宫。 " 实际上坤宫在此,乾宫亦在此也。果能知得分金之法,拨阴取阳,垂手可得。这是丹家以乾坤为鼎嚣的真实法象与玄妙道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身(孙)悟空,获得孙(身)外公(功)的保驾以西游,也就真正能成全其《悟真篇》的真 " 悟真 " 。

  我今完全拆穿,未免被人轻视,亦将招致毁谤和魔障。其实道不远人,阴阳二物,至为切近。所谓 "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倪而视之,犹以为远 " 是也。是则 "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为道 " 矣。虚无一窍,在于口鼻天门地户阴阳二气交接之正中,刚巧不远不近之处,正是中庸之道。致中致和则本立而道生矣。口鼻非身之一部乎?口鼻相对之中,岂非仍为吾身之中吗? " 人人有个灵山塔,须向灵山塔下修 " ,非即 " 在身中求之 " 之真义吗?又何能远离此身之中,而更远求于他人之身呢?伯端未卜先知,恐后人误解到男女阴阳上去,故除详明丹道是虚无之体,绝不能着于色身有形穴位以求,老到一句, " 在身中求之,不可求于他也。 " 以杜邪人之口,不图今日果有背文解义之人,此不通之六也。

  以一异名,而别开生面,另立一窍,更是背文弃义,毫无道理,此不通之七也。吾愿邱先生与世之专家学士,共深探究之。

  第二,邱为了证明有上下两个玄关窍而引用黄元吉于《道德经》之注释说: " 何谓之玄,玄即天也;何谓之牝,牝即地也。天地合而玄牝出,玄牝出而阖辟成。其间一上一下,一往一来,旋循于虚无窟子,即玄牝之门也。 " 元吉这样精辟的解述,真是玄牝之门的确证。如果邱先生不把玄牝执着于天地二字或上下丹田和男女铅汞的比象上去,而能认识天地本来是一气的分体,丹经的各种比象都是一阴一阳代号的实质,便可知天地合便是阴阳合,阴阳一合,玄牝之门便见,至简至易,又安能把天地放到上下丹田中去,以至比到男女色身上去,亦不通之一也。

  《乐育堂语录》虽然谈到 " 玄即离门,牝即坎户 " ,然则 " 离坎 " 不也就是阴阳吗,正是说明玄门牝户即是离门坎户,亦即阴阳的总门户,何曾有什么区别。李清庵不是说吗? " 玄门牝户不难知,收拾身心向内推。会得两仪推荡理,便知一气往来时。乾坤阖辟无休歇,离坎升沉有合离。我为孚庵明指出,念头复处立丹基。 " 这诗不但是离门坎户的绝妙注脚,也是旋循于虚无窟子的直截明示。若邱先生不耻下问,能多读几遍,也许就能明白其中要领的。所谓 " 一上一下,一往一来,旋循于虚无窟子 " 者,非即 " 两仪推荡,一气往来 " 吗?必须明白 " 旋循于虚无窟子 " ,是真气旋转循环于虚无洞窟之内,一上一下,一来一去,不能离此虚无洞窟一步。不然就成不得两仪推荡,一气往来的乾坤阖辟,离坎离合之机了。虚无窟子便是玄牝之门,原本只有一窍。你去上下丹田,来去移动,上下奔驰,远离玄牝之门(虚无窟子)十万八千里,那里还能在虚无窟中旋循,下丹田离肉一寸三分,死水一潭,无非一片顽空,气机不到,更将何物以之旋循,此更不通之甚也。

  其实黄氏此解,与张伯端《百四字铭》的 " 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 " 一模一样,天地合不就是乾坤合吗?乾坤不就是阴阳吗?故刘悟元便说 " 阴阳合有此窍,阴阳偏无此窍 " ,都是一线贯通同一阴阳,半点强辩不得。阴阳本是双胞胎,在人便是呼吸,一出一入,蝉联不绝,上下来去于虚无窟中,须臾离开不得。邱不顾原文本义,硬将阴阳劈半分开,上下割裂,再求其分而复合,不亦迂哉,此不通之三也。

  邱所引黄元吉的另一段话说: " 第此门也,阴阳往来之路,天地造化之乡,人物生发之地,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凡人顺用之则为死户,圣人颠倒之即为生门。人欲炼丹,以成长生久视之道,舍此玄牝之门,无他径也。非天地之根而何? " 黄氏如此真指,何其明也。玄牝之门,为阴阳合一之窍,是阴阳往来之路,非即我人呼吸出入之地吗? " 天地造化之乡 " 者,造化即真宰,实即先天元气。元气絪缊,化生万物。即指阴阳混沌之处,日月停轮,呼吸合一,造化生矣。顺逆之道,都不能离此元气而独立生存之。若此门一断,一气不来,命非我有矣。

  我人初离娘胎,脐带一断,便开始后天呼吸,始有生命,然则此呼吸起动之处,非人物生发之地乎?苟或失之,还能不死吗?故孔子也说: "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 至矣尽矣。 " 凡人顺用之为死户 " 者,一任呼吸自由散漫,往来不绝,让元气随着视听言动恣意妄为,毫无节制,以致日损月消,散尽则死。而其所散之时,必从此门而出,故称顺用之死户。圣人安静虚无,即心息相依,同定于虚,行鬼神不测之机而纽阴阳,使之回风混合,元气返流,则百日功灵矣。此临绝呼之亦登苏之术也,非圣人颠倒之则为生门吗?由此足以证明,生门死户确实只有一个,无二个也。故吕祖说: " 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惺惺几个悟。夜半铁汉细思量,长生不死由君做。 " 此呼吸出入门户,构通天人消息,为三关之要路头、总门户,有如机器电源闸刀开关。是炼金液太还丹的根本,原不在色身内一切有形穴位以求,故曰舍此玄牝之门,无他径也。

  丹田离肉一寸三分,果能有呼吸阴阳之往来乎?能发生天地絪缊之造化吗,能成为三关之要路头吗?果然也能发生人物之造化吗?脐带未断以前,此带通于母腹,惟随母之呼吸阴阳,以通天地阴阳,与脐带之外,无丝毫联系;脐带剪断后,此带便完全堵塞,以天人通道接通天地之气以活命,与外界亦无丝毫联系。虽称脐带,实际上已无根带可言。即不能与天地阴阳搭界,也不能与人身呼吸搭界。古人明明说了,天地之根,即人身之根也。所以根阴根阳,以立人极。丹田离肉一寸三分,与人身不发生丝毫关系,有如与江河隔断没有源流的死海,与天地更是联接不上,试问又将如何生根法子。惟此呼吸起动之处,天人交接之地,人身呼吸往来之气与天地阴阳升降之气,息息相通交换信息。吐故纳新,非此无从以吐纳;撮舐提闭,离此无从以提闭;进阳退阴,前降后升,舍此决不可能再升再降。任你力大如牛,若无此根之气补给,亦必手无缚鸡之力。此气昼夜十二时辰,无一息之间断,如此天人相通之虚中,还能不是人身之根即天地之根吗?虚无之中,元气絪缊,终日在此聚散,卷放自如,非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精微物质吗;天人二气交流,往来不绝,此起彼落,此落彼起,你能分得清谁首谁尾,谁先谁后吗?此气不来,此身从何而生,此气一去,此身更从何而活,难道还能说不是生门死户之确证吗?一玄一牝,一阳一阴互为出入,参差错纵。天地玄牝与人身玄牝,天地阴阳与人身阴阳,互动互静,机缄不已,难道不足以当此玄之又玄,玄牝之门,众妙之门之桂冠吗。没有这个玄牝之门的总根子,试问你还有什么丹田气好炼,离肉一寸三分的玄牝之门又将凭什么来露象呢?心肾二块死肉果能滑到这顽空死海中去交媾而成其玄牝之门吗?

  再看看邱先生关于《阴阳派玄牝之门》的引文吧:

  一、邱引《脉望》之文说: " 玄牝乃人身体具,未分之太极也。中有阴阳,故曰玄牝。神气于此归根,日月于此合壁。 " 这段话本来是玄牝二字的简明直指。 " 体具 " 者人身有生命后必具之体, " 人身体具 " 者,是每人身中的一个体具也。不是二个,也不是两人。玄牝的本身就是阴阳,太极是阴阳之合体,故曰 " 未分之太极也。 " 中有阴阳,故曰玄牝。这样平铺直叙之言,本无曲解余地。邱先生在 " 体具 " 二字上大做文章,把体具说成了人的身本,而且还变成男女两个体具,因此认为男女必须配合,方能发挥作用。也不想想太极未分以前,男女两个体具从何而来。连男女的体具都未生,而玄的半阳半阴,牝的半阴半阳又到何处去求。总不可能把阴阳未分前之太极,硬生生割成两截,而又能先捏造出男女两个体具出来,再去代表一玄一牝,再拼凑成一个玄牝之门。下文还明明说了: " 神气于此归根,日月于此合璧。 " 神气不过是人性命的异名,日月不过是阴阳呼吸代号,都绝对不可以男女两个人来代表。所谓于此归根,于此合璧。就从这 " 此 " 字来说,也只能代表一处,不可割裂成两处。把人身中一个体具,变的如此复杂,无风起浪,不是咄咄怪事吗?

  二、邱引《玄牝之门赋》说: " 一窍玄牝,大丹根本,是乃虚无之谷,互为出入之门。 " 一窍玄牝,不是明指玄牝只有一窍吗?这和伯端的 " 身中一窍,名曰玄牝 " 的观点是统一的,这样明白的直指,本来是无法扭曲的。是作大丹的根本,也无丝毫弯曲之可能。此窍不在人身色体之内,只在虚无空谷之中,他是人身呼吸和天地阴阳互为岀入的门户。明白点穿人身呼吸和天地阴阳互相交换必从此门出入。邱凭什么根据,变成 " 阴阳派之认为,是玄牝合成一窍,同开同合,方可为门 " 呢?明明一个互为出入之门,被邱解成了同开同合之门,真是怪事。本来么,人身呼吸与天地阴阳,是现现成成的二重天地,四个阴阳,虚无谷是天人四气互为交换阖辟之机。故吕祖称为 " 两重天地谁能配,四个阴阳我会排。 " 李道纯称为 " 踏破两重消息子,超凡越圣譬如闲。 " 都是互为出入之门的注脚。李在《问答语录》中还进一步点穿说: " 一阖一辟者,一动一静也。乾阳坤阴,如门户之阖辟,即乾坤易之门也。……以一身言之,呼吸是矣。呼则接天根,是为之辟,吸则接地根,是为之阖。一呼一吸,化生津液,是谓之变。阖辟呼吸即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矣。 " 不知邱先生还有曲解之余地否?邱置 " 一窍 " 二字于不顾,一定要把玄牝演变成两个人的体具来生搬硬套,据字面据情理,都是讲不通的。

  上面我仅举几个例子,深望广大读者,能一隅三反之,斯可矣。

  笔者诗评

  其一  离了阴阳道不成,难为多少小人心。比完心肾拉男女,损却天良误世人。

  当日曾批李学士,而今又揭邱先生。舌头无骨终堪曲,太息空弹对偶琴。

  其二  圣贤学问本来同,丹诀天人生气通。岂可违经施曲解,故尝据理诀真宗。

  灵文秘笈原无价,扶正抑邪却有功。忍见注经成劫火,辩才愧不似生公。

第七章 玄牝三论

  笔者诗评: 玄妙机关岂等闲,闸刀一下万缘捐。千般机械停运作,七窍周身卒动弹。

  上下丹田成死海,高低水火绝波澜。此机若不轻运动,息念能从何处来。

  大家都很清楚,研究人体科学的名人专家也早已说了: " 人是一个向外开放的超巨系统。 " 关于这一点,或许是谁也不会有异议的。可是奇怪的是,这个开放的主要机关在那里,谁也没有真正注意过,总是隔靴搔痒,泛泛其谈,讲些理论浮言,不究其谛。《玄牝三论》之作的动机,就这样掀起了。

  我总觉得很遗憾,《无派功决泄密》写了四五十万字,《无(西)派简编》也有十万字左右,有些人对于玄关一窍、玄牝之门,仍然不懂,也有些人好象懂了,还是似懂非懂,真正全懂的人,毕竟还只是很少的几个,不能不感到可惜。归根到底,还是我寒酸气太重,喜喜舞笔掉文,之乎者也的老八股去不了,仍然用了一些十分隐讳的词句,古人金丹之道之不能普及,究竟罪由谁归呢?当务之急,摆在目前,难道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再卖关子吗?用那些深僻的隐语喻词,再留给后人猜谜吗,广博的中华,辉煌的大地,总不出于大气的笼罩之下。穷极思变,人心有返本之机,黄帝子孙,人人有天命之性。此为智慧之数,性命之源,不求其本,安能不逐末呢?所以我又不能不从头谈起了。

  一台机器的起动,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电流的闸刀开关,开关一开,阴阳二电流入机体,机器得其推动,马上开始运作,隆隆响动。闸刀一放下,机器便嘎然而停,沦寂无声了。这个原理,也许三岁孩童都会明白吧!

  可是最奇怪的事,总是超不过这个最浅近的基本知识。人身超巨系统之所以超巨,为什么能够超巨?这个超巨的关键处,就谁也没有注意过。吃饭睡觉,日理万机,天文地理,无所不晓,只知道是自己的脑子聪明,思想活络;头顶钢柱,汽车过肚,是自己有超人的丹田气的培育。殊不知 " 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 ,普普通通的几句话,便隐含道妙。三寸之气,非即人人日常的呼吸之气吗?常者真常也,永恒也,我人从有生之日起,昼夜十二时辰中,无时或间,这个呼吸之气,就成为每个人的日用常经不断的轮转出入,一息没有停止过。无常,就是说已经失去了这个日用常经了,实际上就是如呼吸停止运转一样。所以这呼吸出入必由的通道,称谓生门死户,谁曰不宜。试将此门一关,看您还能有多少聪明智慧好使,还能到哪里去求您的丹田气,用什么去充您的英雄好汉,还不照样成为一台死机器,一堆烂铜烂铁,臭味熏天的污秽骨肉吗?所以紫阳真人说:

  常道即斯为日用,真源反此更谁知。报言学道诸君子,不识阴阳莫乱为。

  一呼为阳,一吸为阴,一呼一吸化生精液,日夜滋润,从而构成我人的性命,非即常道即斯为日用乎?此日用之常道,又谁能离之哉。此孔子之所以有 "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 之说也。真源反此者,回风混合,存无守有之功也,此逆行之道之所以立也。存无守有,则呼吸外出之气反流矣。非如回风之混合乎?此真源反此之道,又谁个知之哉。空气天地之阴阳也,呼吸人身之阴阳也。不知此天人交通,人身向外开放之阴阳,在色体内上下摸索,非不识阴阳之乱为吗?张紫阳如此肯切告诫,学炼丹道的有德之人,果个肯听吗?离了阴阳不是道,不识阴阳莫乱为,其义深矣。

  所以说,机器的运转,离不开电流,天地的托载,离不开阴阳,人身的运作,离不开呼吸。此李道纯《玄理歌》所以说: " 谛观三教圣人书,息之一字最简直。若于息上做工夫,为佛为仙不劳力。息缘达本禅之机,息心明理儒之极。息气凝神道之玄,三息相须无不克。 " 息者自心,即呼吸也。离开呼吸,即是不识阴阳之乱为,尚得为道乎?佛偈之所以有 "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自心头。 " 自心合则呼吸之息成,说明呼吸起头之处,即灵山,即我人之真玄牝真玄关也。又说: "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问灵山塔下求。 " 灵山塔是人身鼻子的法象,灵山塔下。非即鼻孔外虚空方寸之地,呼吸出入的门户吗。回风混合,则阴阳合壁,日月停轮,即如孔子说的 " 至诚无息 " 之时也。不息则定力可以长久,定力长久,效验就产生了。以至于悠远博厚高明,而悠久无疆矣。息之重要,有如此者。以其是外通天地,内通人身,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故又曰 " 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 三息相须无不克 " 之语,真是千古定评。可见三教之道,无非枢纽阴阳,逆转气机,果个无别也。

  道者,路也。得此道则四通八达。失此道则寸步难移。又道者气也,为阴阳之合体。有此气则生机蓬勃,失此气则万类消亡。庄子说: " 大一通之。 " 黄帝曰: "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 试将此 " 一 " 关闭一下,不与天通,生机立息。阴阳呼吸是活命的根本,岂有错哉。《心印经》云: " 履践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 " 古人以天阳地阴解玄牝,此经又以呼阳吸阴解玄牝,则呼吸阴阳为玄牝之门,是毫无疑义的了。再看宋石杏林云: " 一孔玄关窍,三关要路头,忽然轻运动,神水自然流。 " 既称一孔,则非色身内之二孔三孔可知矣;既称三关要路头则为色身上前后三关之总门户可知矣。 " 忽然轻运动 " 者,闸刀之开关打开,呼吸便起动运行,周身百体从而各司其职,进行操作。 " 神水自然流者 " 是 " 铅汞归真土,真心寂不动 " 后之先天真气,自然流注全身也。不然,尚得称三关之要路头?

  张三丰在《一求玄关》中也说: " 一孔玄关要路头(石泰上诗前二句的翻版),非心非肾最深幽。膀胱谷道空劳索,脾胃泥丸莫漫搜。(说明知此要路头之后,色身上一切凡穴便都非去不用,用亦徒劳而已。那末这一孔要路头在哪里呢?从而指出)神气根基常恍惚,虚无窟里细探求。 " 石泰之诗只是指出三关要路头之重要,不在色身而己。而张三丰则进一步把非孔和真孔指穿,不容后人再有拟议余地。 " 虚无窟 " 者,鼻孔外虚空方寸之地也。是人身这部机器总开关。当我人初生之际,便把闸刀打开,呼吸(气)起动了,念头(神)产生了。这个神气根基,便绵绵若存,恍惚杳冥,永远的无休无歇,顷刻不停。闸刀一关,神气立即消亡,人身便变成一具死机器。

  所以闸刀打开之际,便与天地合其气机,互通消息,就像机器与发电处的电源相通一样,为有生命的开始,人身这部机器,才能潜力无穷,发挥极大的作用。开放的巨系统,也便这样形成了。不然,还能有开放的巨系统,还能称开放的巨系统吗?

  天人相通,终日开放,从此根阴根阳,天地之气和人身之气,息息相通。可见天地之根即人身之根也。所以老子说: " 玄牝之门,是天地根(可见没有此天地之根相交之地,尚能称玄牝之门乎)。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呼吸之气,本自然流转,无丝毫机心意识杂乎其间,称谓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不亦宜哉。西派祖师李涵虚于张三丰之 " 无根树 " 三字之解曰: " 无根树,以人身气言,人身百脉,皆生于气,气生于虚无之境,故曰:无根。 " 则气为人身之根,生于虚无之中,说明虚无为天人通道,是养生立命之根基,不亦明哉?

  张三丰《无根树》词说: " 无根树,花正亨,说到无根却有根。三才窍,二五精,天地交时万物生,日月交时寒暑顺,男女交时孕始成。甚分明,说与君,犹恐相逢认不真。 "

  刘悟元解曰: " 可知性命之道,非阴阳相交合一,不能完成,是一气者,即性命之根,生死之窍,有此一气,则阴阳相交而生,无此一气,则阴阳相背而死,人之生死,只在此一气存亡之间耳。 " 老子称为天地根,悟元称为性命根,总不外此天人开放巨系统之根而已,人身电源之闸刀开关也。阴阳相交则生,阴阳相背则死,人之生死则在一气存亡之间,非生气之窍乎?非如机器之电源开关乎?

  李涵虚祖师解曰: " 无根之根,即生天生地生人之根。此根乃虚无一窍,故称三才窍,此窍为交精之所,故曰二五精。二五者,天五为一五,地十又一五。二五即二土也。二土合而刀圭成焉。 " 李祖此解,则天地根即人身根,天人开放互相为用三根俱该之矣。因此窍在乾坤两卦天地之正中,又是人身之气与天地之气交接之正中。正阳翁云: " 天地虚无上下通 " ,正是指此处而言。其实此 " 虚无 " 之地,上下相通,内外相通,空洞无涯,从而构成了一个向外开放的超巨系统,以三才窍称之,恰如其份了。上下丹田,有天无地,亦不及人,皆非天地人之统体,故不可能当三才之名,而以三才窍称之。此窍阴阳二气交相往来,坎戊日精,离己月光,互为出入,天五地十之精交媾,坎戊离己之土结合,三田反复,不离一步可成了,盖老子一气化三清,在人身便有三田之名。三田之气皆一气之子也,自然千里应声,有如反响,何劳跋涉乎?故张紫阳曰:

  何劳姹女与婴儿,透彻分明说与伊。身里乾坤颠倒处,壶中日月运行时。

  要知一即为阳用,须向一中作气机。天使紫阳来说尽,后人何必更寻师。

  张紫阳在《四百字序》中又说: " 能知此一窍,冬至在此矣,药物在此矣,火候亦在此矣,沐浴亦在此矣,结胎亦在此矣,胎体亦在此矣。 " 明确指穿,知道本窍之后,不须三田上下往返之劳,没有移炉换鼎易位之要。《大学》所以有 "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 ,不就是这个意思吗?佛家云: " 西天虽远,不移一步可到。 " 不又是这个意思吗?从前之佛偈证明,三才之窍,即灵山也。佛之龙华三会,不去此灵山塔下以求,终不可得也。

  《阴符经》云: "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 也是充分肯定,天与人相互统体的辩证关系,分割不得,不是天地的气和人身的气的合力推动,就没有万般变化的基础可定。故能立天之道,方能尽人之道,能尽人之道,方能合天之道。古人云: " 人道不能尽,天道远矣。 " 真个是道在目前,人人份上的日用呼吸之间。惜乎能识之人之少也。

  从 " 橐龠 " 、 " 阖辟 " 二词的含义来说,也是如此,若没有天和人或电和机械的相互推动,完不成风箱构管之功,成不了乾坤阖辟。必须两重天地四个阴阳配合,方能同开同合,若合符契,互相推动,互通讯息,方能成其天人合发之功。故吕祖说: " 好趁风云真机会,须求鸾凤暗和谐。两重天地谁能配,四个阴阳我会排。(《指元篇》) " 李道纯说: " 真常之道果何难,只在如今日用间。一合乾坤知阖辟,两轮日月自循环。归根自有归根窍,复命宁无复命关。踏破两重消息子,超凡越圣譬如闲。 " 从这两首诗互相印证,不难明白,人身天地和宇宙天地,构成两重天地,人身呼吸阴阳和天地流动阴阳,合成四个阴阳,从而构成了两轮日月,两重消息之子。人身之所以能超巨,不就是因人身的小天地超越这个天地巨系统的大天地的缘故吗?能踏破这四个阴阳两重消息之机关,岂不是就能完成统体天人的大开放吗?那么《入镜药》之 " 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 " ,《四百字》之 " 混沌包虚空,虚空包三界,及寻其根源,一粒如黍大 " ,皆可言下而悟,当机立断了。此非人体之所以能称谓超巨系统的有力明证吗?李道纯真是可人,每句话都讲到点子上。他在咏《出入》的诗还说: " 谷神不死为玄牝,个是乾坤阖辟机。往往来来终不息,推推荡荡了无期。白头老子乘龙去。碧眼胡儿跨虎归。试问收功何所证,周天匝地月光辉。 " 他在《炼虚歌》中也说: " 道体虚空妙莫穷,乾坤虚运气圆融。阴阳造化虚推荡,人若潜虚尽变通。 " 阖辟之机,囊龠之理,一泄无余蕴矣。

  最后请参看张三丰《玄机问答》的答问吧?其答说 : " 你看我这呼吸自收自闭 , 自举自提。父母未生时 , 那一点真阳动静在虚无内修根养蒂,虚无内立命安基。这是我讲的元音,明的道理,又何必指东猜西。 "

  综上所述,可见呼吸即玄牝,呼吸出入之通道,即虚无之地,是玄牝之门,天人之根,是不可能有任何异议的。笔者斗胆,下此定评,是否有当,欢迎广大读者指教。并作诗一首,重表微情。诗云:

  言有尽念情不终,总缘学子太朦胧。再三启发成空调,数四潜虚育大同。

  不破两重消息子,怎能一见主人公。天人间隔能超巨,上下三田怎下功。

  言不中听,总祈谅解,惟资一笑。

第八章 再评李先生之陈抟《无极图》丹法初探

  此文原写于 1987 年,原文载于 1988 年《炁理》增刊中,今在整理旧稿时,重新发现,故又重新整理,为了有别初稿,故以再评题之。

  细观李先生此文之探解,与陈抟《无极图》本旨,以及陈抟本人的著作原义毫无相同之处,故再略录数段,按图索骥,逐句探讨之。

  李引文之原文: " 陈抟说:我向年学道,未曾究心于升降水火法,不过持定《心印经》存无守有四字,有无两字,包括阴阳两个字。无者太极未判之时一点太虚灵气,所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也。这点灵气,贯入于心,则曰绛真,流入于牝,则曰牝灵。全在我心承受,不可增损。陈抟又自解说:如何谓之增?增者忘意坐玄,虚摹存想,使这点灵光渐染成墨,不见本来(说明用心机意识为妄意坐玄,和虚摹存想有使灵光象白布落染缸一样的危险,如这样坐玄,是不能见到本来面目的)。纵使立功行善,也不能补还先天真气矣(妄意存想之害,有如此者)。损者,心本静也,念以牵之,使心摇撼,而不能成其真;肾本滋也,欲以耗之,使肾枯竭,而不能廓其灵。所以说个存字以养之(亦说明存神,静心息念之重要,是廓灵免耗之良药)。

  陈抟认为,只要 " 存无守有 " , " 自然降真与牝灵相合,水火暗交,不要起炉作灶,自然真气日凝,九光日现,可以长生,可以济世矣。 "

  从远国的这几段引文中看出,确实都与《无极图》丹法的本义相符。先据字面看陈抟第一段所说: " 我过去学炼丹道,并没有用执着的机心,去使水火升降的方法。 " 这就明白表明后天搬运之术之不可用,所以不采用,而是听乎自然,不过持守安定于《心印经》的 " 存无守有 " 四字,与有无两字阴阳两字等,并已清楚说明无者,就是太极未判时之一点太虚灵气。太极未判之时不就是无极吗?一点太虚灵气,不就是先天真一之气吗?这点灵气本来存于虚无之中,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原不能着于色身以求。拆穿了说,无就是虚无就是无极,无本不无,无中有妙有,即蕴含精微的微妙物质。存神于无,自然有 " 有 " 之可见也。 " 致虚极,守静笃,自有一阳来复。 " 非即存无守有之义乎?难道不就是开发这一点太极未判时的灵气吗?是故有与无是对立的统一体。谭子《化书》所谓 " 团空为块,粉块成空。 " 《道德经》所谓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 都不离这个道理。实际上有无又是阴阳的覆盖面,有无不离阴阳,阴阳孕育有无。所以《心印经》说: " 存无守有,倾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 " 存无守有,自然阴阳二气如回风之混合,成为统一体矣。这里所讲的心与牝,实即指天地之心,玄牝之门而言,所谓绛真牝灵,即如刘悟元所说之真知灵知而言,简而言之,即是气与神而已。神气同定,总不离此天地之真心,故云全在我心承受,而不可增损也。

   " 增损 " 陈抟既自解,我亦下按语,总不外乎定心存意,无妄意之使灵光之染墨而丧失其本来,无欲耗而枯竭其肾脏而廓其灵明。其要旨始终不离一个 " 定 " 字。约而言之,存无守有,本即心息相依之义。心息相依,同定于虚,天地之真阳,不召而自归,此之为存无守有也。所以陈抟说: " 存无守有,自然绛真(即气)与牝灵(即心)相合,水火暗交,不要起炉作灶(不用后天有形炉灶),自然真气日凝(天地真阳逐日凝聚),九光日现(即九窍相通,窍窍光明之义),可以长生,可以济世矣。 "

  陈抟之说释是何等的清楚,而李先生偏要说什么 " 心液肾气,又被称为 ' 绛真牝灵 ' 。 " 又把 " 绛真牝灵 " 解成心液肾气,把无形之物向色身有形之穴位上牵扯。又把 " 存无守有 " 解成细细做工夫,一层进一层,向心知意识上牵扯。忘其 " 全在我心承受,不可增损 " 之原义。可见陈抟之说,处处句句不离《无极图》原义,而李氏之解,都在画蛇添足,别生赘疣,在在处处,莫不把原义掩盖掉。

  李氏所谓陈抟的《无极图》是性命双修内丹理论根据,而以 " 玄牝之门 " 为得窍守一之所是对的。实际上玄阳牝阴,玄牝之门就是阴阳之门,也就是性命之门。所以 " 首先从命功下手 " 之说,就是他错误的主要根源。远国说: " 陈抟所说的玄牝,是指人身中的祖气穴,它位于人身命门两肾空隙处。 " 这样就形成他从命功下手的绝对错误。本来吗,从先天说,性命原本一物,一物二名,说性说命均无不可。所以《中庸》说: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 《汤浩》说: " 惟皇降衷,厥有恒性。 " 都明示性即是命,可见性命本为一物,本来同根。只有落入色身以后,然后上下分张,一分为二矣。而李氏把玄牝放到命门两肾空隙处去,就违背了玄牝的本义,而他所说的命功之命,也就不是天命之命了。

  《无极图》之○象,乃虚无之极之义,是谓虚玄大道,无着正宗,是真正性命双修之地,是天命之性,阴阳未判以前之实象(实乃无象之象),故以玄牝称之。又岂能在色身上有形有象孤阴寡阳之凡窍中所可求之哉。

  诚如李氏引文张伯端《金丹四百字叙》所说: " 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此窍者非心非肾(心肾已非矣)、非口鼻、非脾胃、非谷道、非膀胱、非丹田、非泥丸(丹田泥丸亦非矣)。 " 则李氏人身命门两肾空隙处之说,果能成立乎,两肾之空隙处就能说是非肾非丹田乎?李氏自食其言,又将从何而解之。叙中还明白宣告 " 夫此一窍亦无边旁,更无内外,乃神气之根,虚无之谷。 " 试问命门两肾间之空隙,能无边旁,无内外,而成其神气之根,虚无之谷乎?陈抟把玄牝作为人体生命的基点是对的,所以他所说: " 童相未漓,一真浩然,玄牝一穴,妙气回旋,三品光中,潜符太极,先天而生,后天而存,存存涵养,贯古彻今。 " 也都是对的。可惜李氏不理解本文原义。亦曾研究过三品光中,潜符太极之含义吗?三品光者,上药三品之精华也,潜符太极者,神气同定于虚之象也,简言之即存神于玄牝之门之意。神气同定,三品之光,不召自归。故谓之 " 存存涵养,贯古彻今 " 也。命门两肾空隙处,果能童相未漓,一真浩然乎,果能先天而生,后天而存乎。连无极太极之本义都未弄清楚,又遑言于他哉!

  李氏说: " 按照丹家理论,此功属于丹法修炼中筑基阶段,筑基的第二步是通关,包括通任通督,通奇经八脉……等等 " 尽是谬言,尽忘其自己引文伯端之话: " 能知此一窍,则冬至在此矣,火候亦在此矣,沐浴在此矣,结胎在此矣,脱体亦在此矣。 " 陈抟本人也明明说了 " 我向年入道,并未究心于升降水火之法。 " 既伯端有一切在此之论,陈抟有不究心升降水火之法,则通任通督,火逼金行,用意识调动肾中精气上行等等谬论,非皆李氏所添之蛇足乎?本为无心作用,偏要用意识调动,火逼金行等种种勉强做作,还要分出许多步骤,真谬之甚也。

  李氏的陈抟引文中明明指出: " 涕唾精津气血液,七者原来尽属阴,若将此物为仙质,怎得飞神贯玉京。 " 陈抟既讲明后天精气为属阴之物不可用矣,而李氏偏要把属阴之精气浊物相合化成阳炁。而不知阳炁之炁,从字面说从无从火,乃神火从虚无鼎下烹炼而成,此无上火下之真谛。无即先天真虚无真一之气,无形无质,然后以不神神之温火烹之方能成药。从字形本身表明,确非后天凡身浊质之精气也明矣。既陈抟在《胎息诀》中也已说了 " 定心不动谓之曰禅,神通万变谓之曰灵,智通万事谓之曰慧,道元合炁谓之曰修,真炁归元谓之曰炼。 " 说明禅灵慧修炼,都于这定心不动中一气呵成,其余都是定心不动谓之禅的功法和效验,无非说明从定心中修,定心中炼,从定心中生出神通万变、智通万事的灵和慧。庄子所谓 " 太宇定者,发乎天光 " ,此之谓也,能不道元合炁、真炁归元乎?事实上心息相依,就是道元合炁;天地真阳来归,即是真炁归元,但非定心不动终不可得也。不然的话,陈抟又安有: " 浑浑沦沦始气中,山河日月正西东,一丸黍米由兹湛,贯彻玄台悟性功 " 之说哉!浑浑沦沦始炁中者,乃在元始祖气先天一气中混沦之也。山河日月正西东者,呼吸往来,水火既济之象也。此混沦一气小如弹丸,有如黍米,故曰一粒黍米在这里而湛然滋长。玄台即玄牝之门,亦即虚无谷中;贯彻,就是从始至终一贯到底。即紫阳说的能知此一窍,则冬至、沐浴、结胎、脱体全部在此之意,又何有乎意守丹田、采药、封炉、炼药、止火四口决之有哉。可见陈抟说得都是完整的统一体,一经李氏初探,便剦割成了许许多多的碎片。

  引文中陈抟的口诀说: " 窈冥才露一端倪,恍惚未曾分彼此,中间主宰这些儿,便是世人真种子。 " 陈抟所说是多么的明白而又美好啊!开头两句先点明混沌中产生的境界,已兆一阳初动之机。三句所说的中间,即指天地真中,黄庭正位、玄牝之门、虚无之谷而言;主宰,即以真意作主而持定其心,即用志不分,不动不摇也;这些儿,就是谷神,也就是真种子。刘悟元于《无根树》词中解曰: " 黄庭者,中央正位,即阴阳相合一窍,又号为玄牝之门。玄阳牝阴,阴阳合有此窍,阴阳偏无此窍。有此窍即有谷,有谷即有神。无此窍即无谷,无谷即无神。谷即黄庭,黄者中色,庭者虚也,故以黄庭名。虚则灵,灵则神,是谓谷神。 " 所以中间主宰这些儿者,即《无根树》守黄庭,养谷神之义也。

  李氏没有据文解义,便又自添其足。说什么 " 真种子便是采取的药质。药物入炉,便须封固。炉、指下丹田,即上文所说的西室;鼎、指上丹田,即上文所说的青宫。药物从上丹田下降入下丹田,叫作采药归炉。 "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篇篇段段,莫不与陈抟的原著即李氏本人录取的引文对着干,真是好看极了。不知李先生,还能记起你自己的引文《四百字序》的话否, " 非心、非肾、非丹田、非泥丸 " 是怎样解说的呢? " 能知此一窍,则冬至在此矣,火候亦在此矣……等 " 又应该怎样解说呢?

  再后还得提一下,有一段引文叫陈抟《指玄篇》曰: " 四大一身皆属阴,不知何物是阳精,有缘得遇明师指,得道神仙在只今。 " 别处书中有说这诗是钟离权说的,这倒并无考证的必要。只是这几句诗的含义,本是十分浅近明白的话,被李氏一解,到弄得稀里糊涂了。李氏解曰: " 亦道出了四大和合,五气朝元的奥秘。 " 此诗直截指出,人之一身是水火风土四大假合而成,全身都是属阴的,没有一点阳气,这点阳气在哪里,很少有人知道。要知道这点阳精,必须明师指点,如果知道了,只今就是得道神仙了。李氏把陈抟所弃的四大皆阴之物,作为四大和合来解说,而成为五气朝元之象,岂非反其道而行之,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该篇杰作,引文还很多,而且确实都很好,可惜被李氏这么一引用,一注解,牛头不对马嘴,就全变成了糟粕,被糟塌得一文不值了。谬解太多,实在无法逐一指出,是故摘要例释之,若认为笔者批评不当,欢迎指正。本文所评并未全面,因有余幅,故以诗辅之。

  其一  图虽分五义原同 [1] ,一线贯穿无极宫 [2] 。四象五行全包裹 [3] ,三元八卦总归中 [4] 。

  玄牝一窍成终始 [5] ,性命二般自合同 [6] 。结脱沐温都在此 [7] ,愚人偏要说西东 [8] 。

  其二  玄牝门为生死窟 [9] ,阴阳合体是真中 [10] 。乾坤离坎空爻象 [11] ,上下三田自贯通 [12] 。

  炼己何尝非筑基 [13] ,观空到底不顽空 [14] 。精微物质无仍有 [15] ,安用搬砖运瓦功 [16] 。

  其三  堪笑四川李学士 [17] ,阴阳割裂品参商 [18] 。忘源逐末求四象 [19] ,驱己流戊逐五行 [20] 。

  四大皆阴偏作宝 [21] ,三田非是却空忙 [22] 。虽然得窍不知窍 [23] ,真叫紫阳笑断肠 [24] 。

  注: [1] 陈抟《无极图》虽然表象分五个,而其含义本来都是一样的。

   [2] 五图不离一图,无非一个玄牝之门,即一个无极而已,故紫阳云能知此窍则一切在此也。 [3] 无极、元牝原即中央真上,四象虽分,不离中土,故云五行四象全包裹也。圣人知分者本合,故不须举步,伸手即得。世人舍本逐未,故多求诸枝叶。 [4] 义同注 3 ,其实三元只有一元,八卦只有二卦,二卦不离一阴一阳,阴阳不离一气,总离不开一个元始祖气,虚无一气。 [5] 可见彻终彻始只在玄牝一窍中求之,以紫阳《四百字叙》为证。 [6] 能知此一窍,心息相依,以神御气,自然性命二物仍合而为一。 [7] 张紫阳《四百字叙》说: " 能知此一窍,则冬至在此矣,火候亦在此矣,沐浴在此矣,结胎在此矣,脱体亦在此矣。 " 故云都在此也。 [8] 吕祖云: " 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惺惺几个悟。 " 紫阳云: " 须将死户为生户,莫执生门号死门。 " 皆指玄牝之门而言,故其异名有生死关、生杀舍之称(见《圭旨安神祖窍图》)。 [9] 刘悟元云: " 黄庭者中央正位,即阴阳相合之中一窍。又号为玄牝之门。(见《道书十二种•无根树解》) [10] 乾坤坎离不过以爻象辨别阴阳,原不可执阴阳为爻象,故张紫阳云: " 卦中设象本仪形,得象忘言意自明。 " 即此意也。 [11] 玄牝即为阴阳相合之窍,原蕴先天一气,此气通人通天,贯通四肢五脏,九窍百骸,岂止三田而已,故李道纯称此气为线棙,是天人活动,互通信息的总枢纽。 [12] 刘悟元云: " 修炼金丹大道,非炼己筑基不能,不是两事,乃是一理。筑基不在炼己之外,炼己即在筑基之中。所谓炼己者以用功言,所谓筑基者以固气言,炼气纯熟则还丹可望,筑基坚固,则神室稳当。(《修真后辨》) [13] 守玄之法即观空之法,即《心印经》存无存有之义,岂世之顽空着相可比哉。 [14] 此虚无真空之中,原有精微物质真有存在。即所谓这些儿或一点阳精是也。 [15] 搬砖运瓦即后天任督搬运。(典出《西游记》) [16] 阴阳原为一体(参看注 9 ),参商一东一西不能相聚,故喻之。 [17] 李文中,把丹田分上下,五气朝元解为指炼五脏,龙虎相交解成心肾相交等等皆舍本逐末求四象之谓也。 [15] 流戊就己,本为性命归中之象,而李氏却反求之水火木金之四象。弄到后天脏腑中云,无怪其以两肾之空隙处为玄牝、为戊己也。 [19] 陈抟《指玄篇》曰: " 四大一身皆属阴 " ,明示水火风土四大假合之身,一身都属阴气,没有阳精,炼丹一定要用阳精,李氏却解四大和合、五气朝元的奥秘而把属阴之物当成宝贝了。 [20] 《四百字叙》明明说了: " 非心、非肾……非丹田、非泥丸 " ,而远国却说成是命门两肾空隙处,还把炉指下丹田,鼎指上丹田,在三田中上下搬运空忙。 [21] 李氏既以两肾之中为玄牝,虽然他自己说得窍了,实在还没有知道玄牝之真窍呀! [22] 这样的既引用张紫阳的话,而又没有照张紫阳的话去做,胡猜瞎指,岂不要叫紫阳笑断肚肠吗?

  写诗以后,为了敞明诗意,故又择要作了一些注解,以免误会。不当之处,仍祈鉴谅。

第九章 南宗张紫阳果个从命功下手吗?

  此次有幸蒙邀参与浙气文献成立大会的召开。读了陈、梅二君《道教南宗内丹术初探》一文,引用知几子之集注,以证明北宗的先性后命和南宗的先命后性说,从而实践之,探讨之,可见话出有因,殊不足怪。

  知几子何许人也,安敢以一己之偏见,妄解南宗之绝学,而遗误于后世,竟若是之深也。此即注经经亡之典型事例,非痛斥不可。

  那天会场发言,为陈为梅,吾不能辨,从其所介绍之实践经验看,确已收到出人头地的效验,此种一门深入,勇猛精进的精神,是值得所有在会委员与我们大家共同学习的。

  不过从功法功理上说,陈梅二君所探讨的路线,实为柳华阳《慧命经》、《金仙证论》的路线,与张紫阳《悟真篇》原旨,毫无相似之处,讲的难听一点,实是背道而驰的。因为修性修命以至性命双修,三者有本质的不同,无法相混。

  据我所知,南北二宗,皆为钟吕门下传人,同源异流,并无差异,实皆以性命双修为之主旨的。也许二派中尚有部分未得真传之人,因而从命宫或性宫下手,也许有的。但决不能因其出现此种傍枝曲径,便把修命修性之说,强加到南北二派主流之经典著作上云,加以曲解。以至中天浩月,遮满漫天乌云,至可惜也。陈梅二君既以《悟真篇》、《参同契》并重来探讨南宗丹术,就不能以某些后天小术,来为南宗之金丹大道作证明。盖本源之大旨既误,则一切炼功方法,尽入偏旁,固无怪其然也。

  南宗以紫阳真人为始祖,既称南宗传人,则炼功的入手方法、药物火候等一切诀法,都应当以紫阳真人所作之《悟真篇》、《四百字铭》为内炼之主要依据。所以我们探讨南宗丹旨,也必须从此二书中去究本穷源。不然的话,岂非离题万里,欲南辕而反北辙吗?

  所谓玄关关窍何处有,上丹下丹等争论问题。首先我们应该按文求义,决不能信口开河。则《悟真篇》中,信手拈来,无不头头是道,无一可为命功下手所可曲解之处,试解一二,以窥全豹。

  《悟真篇》律诗十六首中之三云: " 学仙须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二物会时情性合,五行全处虎龙蟠。本因戊己为媒娉,遂使夫妻镇合欢。只候功成朝北阙,紫霞光里里驾祥鸾。 "

  这首诗很明白的告诉我们,学仙就一定要学天仙,学天仙必由于金丹大道,只有金丹大道才是性命双修之决。换言之,舍性命双修之诀即非金丹大道矣。性命双修的诀法,是十分简单的,所以说二物会时情性合。二物者,即心息,亦神气也。心息神气为我人之性命,情息同源,均从气生,合为之命。常人不知修炼,情息向两极分化,情水下流,元气随呼吸而外泄,故日消月损,以至于死亡。圣人执天之道,观天之行,以心息相依之法,逆转气机,自然神气合一。又情为产精之本,神气合一,则精不炼而自炼,精反为气而与神合。故称二物会时情性合也。五行全处虎龙蟠者,五行全处,敞明玄窍所在,适在五行攒簇,五气全归之所,若从下丹田下手,又岂是五行全归之所呢?

  五行全归之处,正指鼻孔外虚空径寸之地言也。盖此处适当听之可闻,视之可见,舐之能接,呼吸往来之乡,水火既济之地。若细详之,耳通于肾,以耳听息,则肾水之气自上朝矣。目通于肝,以目观空,则肝木之气自上朝矣。舌通于心,舌对天心,则心火之气自上朝矣。鼻通于肺,呼吸交流于空,则肺金之气自上朝矣。人中外之虚空通脾,戊己自居生数五也。非五行全归之处乎,心为龙而息为虎,心息相依于虚,自然龙蟠虎伏,非五行全处虎龙蟠乎?陈梅二君也谈心息相依,其实下田离呼吸甚远,心依下田,则可称心腹相依。若以心息相依称之,毕竟名实不符也。况此虚空宝地,正是坎戊月精、离己日光交会之所,故又称之谓戊己、为黄庭、为真土、为中宫、为黄婆,是现成的绝好媒娉。遂使夫妻镇合欢者,夫妻是神气汞铅之别喻,有此戊己之媒娉,自然神气交合,简言之实即心息相依,神气同定于虚,如夫妻之欢会相恋然。如此行持,即是以火炼药而成丹,即以神驭气而成道也。只候功成朝北阙,紫霞光里驾翔鸾,自可翘首而待矣。

  又十六之五云:虎跃龙腾波浪粗,中央正位产玄珠。果生枝上终期熟,子在腹中岂有殊。南北宗源翻卦象,晨昏火候合天枢。须知大隐居朝市,何必深山守静孤。

  此诗说的也是够清楚的,心识意念为龙,呼吸出入为虎。或龙虎喻离坎喻性情,其义亦通。所谓降龙伏虎,就是绝念止息,绝念止息,自然摄情归性。欲其龙降虎伏,不致虎跃龙腾,浊浪滔天。必须心息相依,定于中央正位之地。中央正位,在于乾坤二卦之中,为天人合发之地。心息依伏于此,自然龙虎蟠结,中央正位之玄珠可产矣。南北宗源翻卦象者,心为南离属火,肾为北坎属水,源即中央正位之真源。南北宗源,实即执两用中,心息依虚之义也。神息两定,为翻卦象之密诀。故刘悟元云: " 有为岂是弄皮囊(色身也),做作万般总受伤。怎晓心传真妙诀,鬼神莫测扭阴阳。 " 心息相依,抽坎填离,旋乾转坤,不费吹灰之力。故云晨昏火候合天枢。天枢即斗柄,与中央正位,同一机括。执定天枢之斗柄,则朝屯暮蒙,合乎晨昏之自然火候,丝毫不假做作。金丹功法,既至简至易,故在市居朝,莫不可炼。如鸡抱卵,似蚌含珠。养之既熟,如果生枝上,子在腹中一样,自然玄珠成象矣。此又明示性命双修之理。有甚理由,可以说他是从命功下手的呢?

  又二八十六之九云:阳里阴精质不刚,独修一物转赢尪。劳形按引皆非道,服食餐霞岂是狂。举世漫求铅里汞,何时得见虎龙降。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原是药王。

  此诗说得尤为清楚,并痛斥单修之误,孤阴寡阳,其质不刚。独修一物,只有使身体更为瘦弱,与金丹大道毫无相同之处。认为南宗从命宫下手者,亦曾读过《悟真篇》之各诗否?他明白告诉我们,劳其形体,按摩导引,都不是先天大道。而陈梅二君在三节河车搬运,玉液还丹中却说: " 移真种于气穴之后,候阳气发动之机,用真意和呼吸引阳气上升……等。 " 《道德经》云: "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又云: " 虚极静笃,自有一阳未复。 " 又将如何解之乎?可见一派胡言。如此执定后天,以意导引,非劳形按引之流乎?紫阳真人既斥为非道矣!二君又将何以自解乎?紫阳真人对于呼吸吐纳等服食之法,包括餐霞吐雾在内,一概以狂妄视之,可见其鄙之深也。同时又明确指出: " 举世漫求铅里汞,何时得见虎龙降? " 故《悟真篇》云: " 除了汞铅两味药 , 其余都是哄愚夫。 " 汞船者,即心息也,神气也,亦性命也,故心息相依,便是铅汞相投互为抽添,是为性命双修。只有这样,才能抽坎填离,降龙伏虎。举世之人都不明这步铅汞相投之理而抽添之,什么时候才能见到虎龙的降伏呢?最后又明白指出,玄关真窍在于父母生身处求之,或谓父母未生身处求之。父母生身之处者,即呼吸起动之处也。呼吸起动之处,为吾人有生命之开始。是我人之命根子,故称此气为元始祖气。惟此先天真一之炁中,才有真种子可求。可是返本还元的大药真药之王啊!陈梅二君,所谓 " 待阳气充足,气穴暖气流动,阴茎勃举,其息突然停止……尤似雾中 , 含有一物,此即为无中生有之真种子。 " 等等,似此所采 , 全是后天渣滓,尚得为真种子乎?

  又如二八之十四云: " 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自居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婴儿是一含真炁,十月胎圆入圣基。 "

  三五者,根据河图之数,东三南二北一西四合为二五,中央戊己自居为一五,合之是称三五。然此三组之五,都离不开中央戊己之一都。一都者,先天真一之都,即鼻孔外虚空径寸之地也,适在天地之正中(观本人《选译参同,悟真阐炁理》篇中之分解,或玄关图、心息相依图,可以彻底明白),炼功之要,簇使五行四象归中乃为双修之首务。故三五之说,本文已自解之矣,至其精义,则犹未明也。余试详之,西派功诀,心息相依,同定于虚,其法先以耳听息,定于虚空,谓之金水一家,盖耳通肾属水,息通肺属金。天一生水,地四生金,北一西方四共之矣。眼观舌舐同定虚空,谓之木火一家,盖目通肝属木,舌通心属火。天三生木,地二生火,东三南二同成五也。虚空通脾属土,神定于虚,脾土之气亦自上朝,戊己自居生数五矣。惟其如此,则三家自然相见,婴儿可结,圣胎可图。以修命之说附会之,则三五一都之理将置于何地乎?

  他如六十四卦之言炉鼎云: " 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乌兔药来烹。既驱二物归黄道,争得金丹不解生。 "

  此诗则简而明之,详而又详矣。首示乾坤二卦之中为玄窍,是性命双修之鼎器。乌兔即日月即心息也,亦即神气之二物也。黄道即中黄正路,即黄庭、即虚空,即上文乾坤之鼎器也。既知乌兔二味药物,从而搏之,驱入于虚空之黄道中,则金丹不生自生矣。所谓驱二炁于黄道,会三性于元宫是也。何假人力为哉。

  再如紫阳真人之《四百字铭》云: " 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炁穴,内有坎离精。 "

  此节是紫阳对玄窍的彻底披露。此窍非凡窍者,说明玄窍决不能在色身凡穴中求也。乾坤共合成者,直示此窍应在人身配天地、乾坤二卦阴阳共合之中以求之也,此即《悟真》中先把乾坤为鼎器之实义也。诸君果能理解人身配天地、合乾坤二卦,取之以为真中之义乎?否则葛仙翁所谓 " 天地之中是真中 " ,正阳真人所谓 " 天地虚无上下通 " 等之说,皆成其为对偶弹琴矣。无怪其修命修性之偏求也。次搏乌兔药来烹者,非神气穴之切示乎?《黄庭经》云: " 出月入日是吾道。 " 心息相依,日月停轮,金乌玉兔自相含咽,非将乌兔药来烹之义乎?若到下田气穴之中,则有兔无乌,犹将水火煎空铛,又何足以烹之哉。《契》所谓 " 坎戊月精,离己日光,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 非即心息相依之义,内有坎离精之义乎?

  又紫阳真人《金丹四百字叙》: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此窍者,非心非肾,非口鼻,非脾胃,非谷道,非膀胱,非丹田,非泥丸。能知此一窍,则冬至在此矣,火候在此矣,沐浴在此矣,结胎在此矣,脱体亦在此矣。

  根据此文,非丹田非泥丸之说,则上下二田皆非之矣,先修命或先修性之说,又从何而立乎?前诗 " 阳里阴精质不刚,独修一物转赢尪。 " 亦早批判之矣。何世人之执迷不悟若是也。又说,若知此一窍,则冬至、火候、沐浴、结怡、脱体,莫不在此,又何有乎先命后性,或先性后命,以及通任通督上下搬运为哉。从单修到双修发展之说,不亦谬乎?

  温岭蔡信德道长,虽被尊为道教协会会长,曾与交谈,并未炼功,并非真知道者。故亦附会从命功下手之说,亦不足怪。但以道人身份不明道妙,瞎说一通,其害人之深又过之矣。虽然蔡道长对白玉蟾上药三品之解,所注的解中之解,确亦语语破的,实可为命功下手之有力批判,故全录之,以为借镜。解如下:

  一、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蔡云: " 道学上讲的精,不是人体生理之精,是宇宙供采之元精。 " 是则在下田色身中所求之精非元精也明矣,又安能成为真种子哉。

  二、其气不是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蔡云: " 此气不是生物呼吸之气,此气是太空中自然电的一种物理效应。 "

  三、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并肩。蔡云: " 此神不是人脑的精神,这是宇宙空间,一种效有人脑聪明的微质。 "

  蔡道长既知上药三品的精气神,皆非色身中物,而又以色身中之下田,为下手修命之地而求之,真缘木而求鱼者也。不知其此段妙解,从何处抄来,以至自相矛盾若是。玉蟾之《玄关显秘论》云: " 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仙。 " 在色身下田中讨活计,能不为形之所累乎,尚安冀其结胎作仙哉。上药三品,既知皆属虚空中之精华,虚空中物,不向虚空中求,而深陷臭皮囊内重阴之下,如此所求之渣滓,尚何真种之可言哉。陈梅二君,尚祈三思,莫再误也。

  从上各节之解,炉鼎药物,均已剖明,火候方面,亦可概见大旨。为了揭穿陈梅二君后天搬运之误,不妨从《悟真》再举几例说明,以为后天搬运者戒。

  《悟真》十六之十三云: " 牵将白虎归家养,产个明珠似月园。漫守药炉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此非神息同定之义乎?)群阴剥尽丹成熟,跳出凡笼寿万年。 " (神息两定于虚,天地真阳续续而来,所谓进一分阳,退一分阴,久久群阴剥尽,丹成熟矣,能不跳出凡笼寿万年乎?若从下田入手,又岂不寿同天地一愚夫哉!性命双修之妙,有如此者,非神息同定,则非双修矣。非安神息任天然作用,则落入后天之搬运矣。《入药镜》云: " 但至诚,法自然。 " 《道德经》云: " 至虚极,守静笃,自有一阳未复。 " 《参同契》则说: " 自然之所为兮,非有邪伪道。 " 皆强调至虚、守静、自然,而阳自复,不然,则为邪伪道矣。《悟真篇》还说: " 自有天然真火,炉中赫赫长红。 " 又说: " 不假吹嘘并着力,自然丹熟脱真胎。 " 又五绝中之《见心颂》云: " 睹境能无心,即见菩提面。 " 故古人云: " 天地以无心而生物。 " 采药之诀,又安能以心计为之哉。陈梅所说之旨,岂非与诸真所说之旨,全相背乎?)

  总之,《悟真篇》中,从始至终,不离金丹大道、性命双修之旨,信手拈来,比比皆是,实无可否解者。诸君所以否解之者,一为前辈假道之误,一为断章取义,为某些片断之譬语所误会耳。

  鉴于陈梅二君,为南宗发祥地之仙传后学,岂可背师误言,违背祖师之原旨哉。余恐流毒过广,遗害后人过甚。故揭而出之,略加分析以共探讨。

  切实言之,我国之专家、学者、气功老师,大多犯此通病,非独陈梅二君然也。特借与陈梅二君探讨机会,与全国之气功界人士,共探讨之耳。

第十章 读温岭道教协会会长蔡信德道长

  《〈悟真篇〉丹法初探》的一点体会

  首先应该肯定,蔡道长(为了缩短字句,此后均简称蔡,不恭请见谅)的悟性是很高的,对于《悟真篇》的阐解,也有独到之处。惜乎未得真传,终于陷入从命功下手的深渊。盖因不明彻底究竟,据他自己介绍,尚未下手做功。韶光虚度,错过良机,空负出家之名、道协之长,殊可惜也。

  依照常理来说,蔡既知《心印经》上说的上药三品之理,其篇中小标题就不应该以 " 悟真篇命功内容 " 称之,况此标题之内,毫无命功内容。

  笔者认为,性命双修,就是神气同炼、性情合炼。《心印经》一起首就提岀上药三品,神与炁精。也明显表明以心印心之径路,是上药三品同时并炼的。精包气中,合为之命,神即性,实即性命双修之道。不然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又将从何而得乎?存无守有之说又将从何而立乎?无者虚无之地也,有者,先天真一之炁也。神定于无,先天真阳,不召自来也。非存无守有乎?不然心为无而息为有,心息相依,同定于虚,亦存无守有之义也。说明有无两者,决不可偏废。

  至于上药三品之实质,蔡继白玉蟾之解之再解,确有拨云见日,直探本源之见地。惜乎?复以命功称之,则又本未倒置,自相矛盾矣。虽然性命本为一物,上药三品为立命之源泉,以命功称之,未始不可。然以下田为命功下手之处,则大谬矣。蔡解云: " 此精是宇宙间供采之元精;此气是太空中自然电的一种物理效应;此神是宇宙空间一种效有人脑聪明的微质。 " 此说确乎把上药三品之真料和盘托出,比白玉蟾之注。尤为清楚。然此三品上料,明明俱在宇宙之间虚空之中。可怪者,竟不是去虚空求取,而是到色身内下丹田中去求之,这不是象《参同契》说的 " 涉水捕鸡兔,登山索鱼龙 " 乎?如此大反其道而行之,水底捞月,果能得此三品上药乎?

  蔡接着又引用闵一得注说: " 是所谓元精元气元神也,道家称元,即元始之意。 " 又引刘一明注说: " 概精气神而曰元,是本来之物。人未有此身,先有此物。既有此物,然后无形生形,无质生质。虽名为三,其实是一。 "

  读此二人之说,则又明之又明矣。据闵解,精气神之三元,只是一元。实元始祖气之一元也。元始祖气,在身外虚空之中,又岂可到下田去水底求玄乎?

  刘一明之注,则是对元字之推演,表明此物有于生身之前,故古仙说未生身处下工夫也。吕祖则说: " 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惺惺几个悟。 " 此未生身处,正是生身之处也。人无此元始祖炁不生,有此元始祖炁不死。是故此元始祖炁生发之地,是我人之生门死户。故《悟真篇》律诗第九首明指说: " 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元是药王。 " 然恐世人误将产门阴户为生门,故又说: " 须将死户为生户,莫把生门号死门。 " 不知此生身之处,又安能返本还元,得先天之真药王哉!此未生身前,与生门死户,实皆指天地真中,虚空宝地言也。除此之外,何处尚有先天真一之炁、元始之祖气哉?此元始之祖炁,原本无形无质。虽然无形无质,却能生形生质。虽然分为精炁神三个名称,其实都是一的化身。一者先天真一之气也,天地真中,虚空中冲和之炁也。此理明之又明。下田深入海底,为重阴之地,不见天日。所可见者,人身后天之气,所可得者,人身交姤之浊精。求此后天渣滓之物以为真药,不亦诬乎?则上品三药之药王,又将何以处之哉!怎能自圆其说。

  《悟真篇》中,每每谈及主宾、彼我、内药外药,我家他家,皆是虚空与我色身之譬词。故《悟真篇•炼己诗》云: " 饶他为主我为宾。 " 言丹自内结诗云: " 认取他家不死方。 " 足知此不死之方药,只有他家有之,色身中无有。只有他家之主人公当权,然后色身中之识神方能退位。吕祖之所以称洞宾,明喻自身识神,暂作虚空大洞之客人也。神息同定于虚,虽似喧宾夺主,但藏识不用,忘形忘物,自然退居宾位,主公复位,识我退消。故云饶他为主我为宾也。彼者彼岸,即指虚空言也。与他家同一道理。只有舍我忘我,丢尽色身之我,忘尽色心之识,才能深入他家,高登彼岸。虚空中上药三元之气,翕然来归,方可谓之真种子。此真种子,即是外药,即先天之大药,是返本还元之真药王也。

  鉴于蔡之引文,确乎迥异常人,高胜一筹。无如在解《悟真》各诗时,则又深陷于海底重渊之下矣。试看解《悟真篇》绝句之五云:

  咽津纳气是人行。 咽津纳气,乃是后天以术延命之小法,为凡俗人所行的道路。蔡解为: " 自然界里生活的人,个个都能学功、用功,都可用后天之法,以得天宝。 " 行此后天之法果能取得先天之宝乎?吾不之信也。

  有药方能造化生。 此药乃指先天真药,亦即《心印经》上说的上药三品而言。这就明白点穿,若非三品上药,是不可能发生造化的。蔡解为 " 得到丹药就能深化功法之功能。 " 此说亦尚能通,但未辨明身内之假药,还是虚空之真药,囫囵吞枣,未免尚隔一筹。

  鼎内若无真种子。 此句之内则彻底点穿,炉鼎之内,如果没有先天大药之真种子。蔡解为: " 若没有真的炼功法门,而丹田空虚无药。 " 此说就连字面都解不通了。蔡指丹田,究竟在何处,丹田本身就是结丹之田,即是练功的法门,此虚空中乾坤之鼎器,便是真丹田。除此之外更无别的法门、别的丹田。此鼎在于天地之正中,故称中央正位。不可执于此身,亦不可离于此身,亦不可落于偏旁。即三五中之一都也,前已明言之矣。所谓 " 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乌兔药来烹。 " 明示乾坤之中为鼎,乌兔为神气为药。其实有药方能造化生,已先为此句埋下伏笔矣。则首句之咽津纳气不足为药也明矣。

  犹将水火煮空铛。 有鼎有药,方能产生造化,有鼎无药,不得先天真一之真种子,则如水火之煮空铛矣。蔡解云: " 无米之炊,劳而无功。 " 果个如此矣。再申言之,有水有火,亦可为药火俱全,此句无非点明后天凡水凡火之决非真种之药,乃是可见之物,不可用耳。玄宗功法,心息相依,心息亦火水也。精为水,精气同源,心息相依于虚,即是以火炼药之道,但不得先天真一之炁为之真种,仍然如水火之煮空铛耳。直至先天祖气,翕然来归,则真种产矣。此中奥妙,体之自明。这也充分说明,先后二炁并用,方能常似醉也。

  又蔡解《悟真篇》律诗第六首:

  人人本有长生药。 蔡解: " 自然界里生活的人,都可以得到先天精气神三宝。 " 此句虽中肯綮,但如何能得没有说。实际上,此句已微露丹决端倪。人是开放的巨系统,每人呼吸之气时刻与天地之气相接,亦即人人有个虚空,有个天人交接之真药,则人人能得他家之不死方矣。此中人人本有,即此药人人本有,岂非人人本有长生药乎?

  自是迷途枉罢抛。 蔡解: " 都是自投迷途,抛弃大药。 " 此解亦对。我再申而明之,迷途者,迷于色身上凡窍凡穴,或色身外烧炼矿质之凡铅凡汞之歧途也。不知自身息息相关之中黄正路,则长生之真药难得,岂非枉罢抛乎?

  甘露降时天地合。 蔡解: " 水火交姤而先天一炁渐生。 " 此解尚未透彻。此处甘露实有别于色身上有形有象之后天甘露,乃先天无形之物。甘露所降之时,正是乾坤交姤之时。天地相合之中,正是乾坤交垢之地。此正指出大定真空,天人合发,乾坤阴阳二气自然交媾,周身酥软快活,如经新浴,如沐甘露,氤氲之气,笼罩全身,此甘露降时天地合之真机也。此时无人无我,不知天之为天,地之为地,天地人我莫不混为一团矣。

  黄芽生处坎离交。 蔡解: " 《悟真篇》精的别名黄芽,坎即元精,离即元神,泥丸前降下甘露输入丹田,丹药长成,即神气合一之功。 " 此说是而实非,毕竟在以色身上做活计,落入后天巢臼,忘记上药三品的本来面目,与紫阳原旨不符。黄芽乃真种产生之金华。黄芽生处在于中黄真土,指明中央正位是作丹之地,上下二句均双关两意,既谈窍,又谈妙。上句之天地合,是先天乾坤交姤,此句之坎离交是后天之坎离交姤。乾坤是天地之阴阳,坎离是人身之阴阳。从此也标明了二重天地、四个阴阳,相交于虚无之中央真土。即契所谓 " 四者混沌,径入虚无 " 之妙旨。丹诀窍妙于此二句泄露无余。岂有从泥丸下降,输入丹田之理,与先天真药,相去亿万里之遥矣。若果如蔡之说,则迷途枉罢抛之叹亦不必有。蔡之此解,正迷途枉罢抛之一例也。

  井蛙应谓无龙窟。 蔡解: " 居在井底里的青蛙,不可能得到豪华的龙窟。 "

  篱燕安知有凤巢。 蔡解: " 在篱边觅食的燕鸟,应静思有条件找到凤巢。 " 蔡此二句之解,连字义都不通。据字面说,井底之蛙不知道有龙住的地方,篱笆下的燕子又哪知有凤住的巢穴。此正承前迷途枉罢抛而来,前后一气贯通,严斥在色身上下田等迷途上作功之人,犹如井蛙篱燕,只知坐井观天,篱边觅巢,根本不知道藏龙卧虎,栖凰安凤之先天虚无之真穴,而求此先天真药。

  丹熟自然金满屋。 蔡解: " 上下交会,凝成圣胎的深度功法。 " 也只有说对一半,若承其前解而说,则全错矣。色身之中,岂有凝成圣胎之理。此丹熟金满屋之句,是乾坤坎离四个阴阳交会合璧的结果,心息依虚,神气合一,先天后天二气融成一体,则大丹告成,金光耀彩,照满虚空,布满全身,所谓 " 近来遍体金光现 " 即此意也。

  何须寻草学烧茅。 蔡解: " 何必在别的地方找丹药。 " 此解亦不对,紫阳原意,应是否定那些寻求草类药物如黄精、灵芝之类作补益,与那些丹士学茅山之术烹炼矿质的铅汞丹砂之类,以求长生不死的人,盖亦迷途之一也。

  蔡道长自称龙门派传人,龙门派为北派王重阳弟子邱长春所创。查王本人所立之全真派,亦从虚空下手,未离钟吕嫡传,属于先天大道。邱祖为王之嫡传,必不会走向性功下手的旁枝曲径之歧途上去。可见蔡之师传,已非邱祖之真宗嫡传矣。限于篇幅,下引蔡解只摘其大要。

  蔡引《悟真篇•绝句四十四首》作为丹法第一步口诀。 " 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从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 "

  此诗为《道德经》 " 恍恍惚惚,其中有象;杳杳冥冥,其中有精 " 的推演。《参同契》说: " 参序元基,四者混沌,径入虚无。 " 此乃大药将产未产之境界。所谓有无相入,即《心印经》 " 存无守有 " 之有无,非蔡所解有为无为之有无。是神气合一,先后天二炁同时聚会,扭成一团,结成一块,这才是有无相入之旨。蔡解为有为无为的功法由此入门之说,于义不通。然此是自然现象,功到自见,非意想可成,也非第一步功夫所能达到。

  蔡引绝句三十一首为中关炼气化神阶段。 " 玄珠有象逐阳生,阳极阴生渐剥形。十月霜飞丹始熟,此时神鬼也须惊。 "

  此诗蔡解 " 以玄珠喻大药,产于恍惚杳冥之中。根据资料报导,恍惚杳冥,有别于清醒、睡眠、作梦三种意识以外的第四种意识,又称变态意识。 " 其义亦通。心息相依于虚,入于恍惚杳冥之境,自然阳气日增,阴气日消,以至阴气剥尽消失于无形,而变为纯阳之体。蔡解从字面讲,亦尚可通。但此玄珠,决非后天之物,实为先天真种,此逐阳生之阳,乃天地之真阳,系从虚空而来,大定真空,周身酥麻恍惚一次,天地真阳进来一次,而阴气亦减少一次。似此方能使阳渐积而阴渐消。以达白雪漫空、霜飞丹熟之境。故蔡定为第二阶段亦不妥当。

  又蔡引《悟真篇》律诗第十三云: " 不识玄中颠倒颠,争知火里好栽莲。牵将白虎归家养,产个明珠似月圆。漫守药炉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群阴剥尽丹成熟,返老还诚寿万年。 "

  此首重在玄中颠倒颠之首句,盖虚玄真中,为颠倒颠之真诀。乃会三归一、返本还原之惟一法门。可惜世人皆不知道。蔡虽谈到 " 我教归根之法,是三归二,二归一,一归虚无的反本真诀 " ,此说庶几近之,惜乎其犹不知虚无为颠倒之真诀也。果能明此真诀,则心息相依,神气合一,自然莲生火里,白虎不牵自牵。言栽言牵者,皆形象化之词也。言白虎言莲花者,亦元炁元神之比喻。心息依虚,坎离自然颠倒抽添,先天真阳续续而来。阳尽阴消,产个明珠似月圆矣。除诀要外,蔡解均无大出入。

  蔡引悟真绝句五十四首为上关,为炼神还虚阶段: " 药逢炁类为成象,道本希夷合自然。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

  药逢气类者,先后二天之气为同类之物,同类之物融为一体,则金丹有象,圣胎圆成。道之本源,自虚无中生,虚无为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之地,故称希夷,此亦直示顿法之炼功法,必须从虚无之地下手,并须合于自然之法则,即上诗 " 漫守药炉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 " 之意。蔡以此诗定为还虚阶段,义亦未通。一粒灵丹吞入腹,亦只是圣胎圆成而已,尚未达还虚阶段。不过到此地步,确已能够脱离生死,永葆青春,我命由我不由天了。说是还虚的最高境界,只恐未必。何则,若到还虚程度,则道的形象也没有了,可以隐显自如,变化莫测矣。总之,蔡引各诗作四段功法之分,殊不必要,亦不妥当。综此四诗所示,无非表明功夫大要,不离虚无之根本。有此根本,则次第效验自然产生,不由人力安排,更无初中上之步骤可言。功夫实际只有一步,其效验始有四步之显耳。讲到实处,可以一气呵成也。

  是故紫阳《四百字铭叙》说: " 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此窍者,非心非肾,非口鼻,非脾胃,非谷道,非膀胱,非丹田,非泥丸。能知此一窍,则冬至在此矣,火候在此矣,沐浴在此矣,结胎在此矣,脱体亦在此矣。 "

  紫阳真人说得何等明白,把色身之上中下三田全非了,只依玄牝真窍,一门深入。玄牝者天玄地牝,天地之根,虚空之别名也。《胎息经》曰: " 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 ,其斯之谓乎?又何有乎初中上三关之说哉。执于下田命功为南宗入手工夫者,亦曾读过紫阳此序否?不然,何背师灭道若此也。

  再如蔡在起首时介绍蔡的简史后,并说明《悟真篇》之实质内容,是《道德经》解疑,即继承黄老学说的一部道教丹法巨著。既然如此,则以南宗从命功下手之说,更是无法成立矣。黄老之学,莫不以安静虚无、守中抱一为主旨。黄帝《内经素问》上也说: " 安静虚无,病安从来。 " 圣圣相传之十六字诀则说: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 总之,都是执其两端,用乎其中,未闻有离乎其中,执其两端也。虚无在于天地之正中,内有先天真一之气,称为守中抱一,不亦宜乎!若执上下二田下手,则南辕而北辙,又安得为守中抱一哉。紫阳真人,一再强调 " 中央正位产玄珠 " , " 三五一都,归于戊己 " ,说明驱二物于黄道,离坎非戊己不行,不能成丹。故说 " 五行全要入中央 " , " 四象交加戊己中 " (绝句之十七、二十),又何有乎执南执北之说。把命功之说,加入紫阳《悟真篇》中,岂非与紫阳真人大唱反调乎?

  蔡还引《悟真篇•绝句之三十一诗》: " 道自虚无生一炁,又从一炁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

  蔡又引刘一明之注说明此为顺行造化之理。又引刘注说: " 逆而修之,则归三为二,归二为一,归一于虚矣。 " 此虚此一,为万物生发和归根之所,实为道之根也明矣。蔡又引张伯端之暗示丹法,必须反顺为逆,归根反本,复原于道, " 即重反虚无,始得长生。 " 此说确为《悟真》全书之宗旨。可蔡不明丹诀真理,偏又作注说: " 虚无二字是人的功法的最高境界。 " 仅此一句谬论,把伯端所露丹诀,一笔扫尽,而作丹之虚空宝地,退居于功法最高境界之境象矣。同虚生虚复之论,又将从何而立乎?蔡又引刘悟元所注: " 道者先天生物之祖气,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在儒则名太极,在道则名金丹。 " 又引《大丹直指》再加明显解释说: " 金丹之理,在一性命而已,一由虚无而生,性命合炼,精气神三宝凝结,即复归于道。 " 又引李道纯《中和集》说: " 三五混一一返虚,返虚以后虚亦无。 " 可见蔡之引文,句句口诀,明露丹旨,没有一句不对。以上各真人都明白告诉我们,虚无为入道之根基,下手之要着,所谓性命合炼,三宝凝结,非性命双修之嫡旨乎?所谓太极、金丹,实皆虚无之别名也。由此只能证明,南宗为性命双修之道,从虚空下手,只毫无凝二的。不知蔡引此,究何意乎,将证明虚无为道之最高境界乎!是耶非耶,望深细体之。

  蔡既知钟吕金丹派内部对性命理论是一致的,为什么又说实际工夫各异呢?所引重阳授丹阳二十四丹诀说: " 主者是性,宾者是命 " 与 " 应识命在性,以见性为主 " ,仅此二句,也不能断定其为从性功下手,独不见王重阳活死人作引之诗乎? " 活死人兮活死人,空空空里是空因。墓中(王祖各诗墓中,皆为虚空之喻)常有真空境,悟得空空不作尘。 " 则又以虚空为活埋地,神定虚空,心死神活,自玉蟾说: " 这回大死今方活。 " 如此死中得活,永生不灭,故云悟得空空不作尘也。王云命在性中,则以见性为主之说,可见性见命亦见矣,何曾不是性命双修哉。蔡引伯端之说: " 命之不存,性将焉存。 " 也只能说明命的重要,应须性命并炼,并不能作修命不修性的根据,此实断章取义不明伯端真旨者之猜想而然。读伯端《四百字铭之叙》,悟真律诗九首之言,又将何以解之乎?明眼者观之,能不哑然失笑哉!

  蔡之误解处,有些只看表象,有些不顾直义,所以始终猜测附会,强牵硬扯,拉到色身,拉到命功上去。如云:道家性命双修之学,是历代道学家文学家通过实践,共同积累起来的经验(此言中肯)。刘一明注解和朱元育阐幽,都说明了先修命修性的功法程序等等,不知蔡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首先引伯端运用了《道德经》玄理作证的诗《悟真•绝句五十一首》,一开头就说 " 万物芸芸,各返其根 " ,并强调返根始能复命而长存的道理,不知知常返本之理则招凶矣。根者根本也,吾人性命之根宗也,实正强调虚空为吾人返根复命之所。蔡自解亦云 " 知道返回根本的生物繁多,可是人类很难知道返虚,已知返虚的人极少数。 " 那么请问蔡道长,你知道吗?又怎么能引此诗为从命功先下手作证呢?而且所引南宗白玉蟾再传弟子萧廷芝《金丹大成集》发挥《悟真篇》理论的丹法说,据他自解也只能是命者有生也。命就是生命,也可称大脑思维活动。无者万物之始也。摸不着又看不见的 " 性 " 的本源存在于宇宙之中。又说日月合而成易,水火既济,功法有成,有的叫阴阳和合等等,明显证明,只能到虚无中去阴阳和合,才能水火既济,功法有成。讲来讲去总无法将此性命双修的先天大道,附会到命功上去。

  上面蔡说到刘一明朱元育之注悟真作为命功之证问题。先讲刘一明,只要看一下刘的象言破疑,便可一目了然。刘对着于形体修行的人一针见血的指出 " 有为岂是弄皮囊(指色身上下田等做工夫也),做作万般总受伤。争识心传真妙诀,鬼神莫测扭阴阳。 " 一明在玄牝之门时说: " 玄牝之门,乃阴阳之窍,动静之关,无方无所,无形无象,仿佛曲肖,虚悬一穴(非鼻外虚空之象乎?除此以外色身中能虚悬乎?)。在五行不到之处,四大不着之境(在色身上能五行不到,四大不着乎?)。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乃阴阳相合之中一窍。 " 说得何等详尽透彻。又刘玄关一窍之解说: " 玄关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又名生死舍、生杀室、天人界、刑德门、有无窍、神气穴、虚无地、十字路等等异名,无非形容此一窍耳。愚人不知,或以心下肾上处为玄关,或以脐心为玄关,或以尾闾为玄关,或以夹脊双关为玄关,凡此皆非也。盖玄关无定位,若有定位即非玄关。 " 如此立说,岂不详尽之至。

  《参同契》说: " 内以养己,安静虚无。 " 朱元育解: " 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 " 若非致虚守静之功,安得穷源反本哉。故曰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参同契》云: " 黄中通理,正位居体。初正则终修,干立末可持,一者以掩蔽,众人莫知之。 " 朱元育《阐幽》云: " 中黄丹扃,为万化统会之地。 " 又说: " 所云黄中,是祖窍之中。所云一者,是祖窍之一。知中则知窍,知一则知窍中之妙。便知本来祖性,便知守中抱一。 " 事实证明,刘朱均强调抱元守一,守中抱一。立论之纯,岂不明哉,又安有先修命后修性的功法程序哉!

  蔡既不明虚无之根,一切剖解,自必歪曲前人本旨,隔靴搔痒。所可惜者,名为出家之人,住于洞天福地。道藏典籍必多,所遇善知识亦必不少。从其至今犹没有入手下功看,从其《悟真》丹法之初析看,真悟中之迷人,道中之妄从者。归根结底,未得真传故也。龙门派之门人岂果如是乎?自顾犹不暇,又何必为南宗谬解为哉。南北本无异同,蔡既异之,故作是说耳。以上好一盆素菜,放于眼前,未能亲去品尝,却大解其悟真,取其糟粕,弃其精华,吾不知其可矣。

  《悟真》云: " 任君聪慧过颜闵,不遇明师莫强猜。 " 社会上聪慧过颜闵之人,多矣普矣。因不遇明师如蔡之强猜者,则比比皆是。故吾不揣固陋,揭而出之。一则与蔡道长磋商,其次亦与全国爱好丹道者共探讨之。不当之处,至希见谅,并赐指教。

  因有余幅,打油诗一首,以付一笑。

  岙里岗中是道源,道源洞府接人天。时人不识中岗理,外落空亡内入渊。

  道貌岸然终何必,光和俗混得自然。真仙真佛无形相,方即方兮圆即圆。

  蔡道长住温岭县长屿镇岙里中岗道源洞故信笔吟之。

第十一章  " 中 " 字析义

  从人身并非地天泰谈起兼复唐××

  多承四川唐××同志的好心(以下简称唐君),在今年第九期的《气功与科学》上,提出人身并非地天泰的商榷,引起我的重视,并重新作了研究。

  我认为中医学所以把口鼻之中定名为人中穴,是不会没有根据的,通过老师的传诀,经过《脉望》一书的核实,《玄关破解》一文就这样出笼了。

  我早就估计到,此文发表,一定会有不少回声的。因为 " 中 " 是玄关的焦点,三教圣人都不能离开一个 " 中 " 字。惟此 " 中 " 字,应该着落于何处,也即是玄关一窍究在何处,是为当今丹道界的一个重点议题。从社会上的发展趋势来看,基本上离不开上丹田的印堂,与下丹田的脐与脐下一寸三分,以此二点为中心,还有各点上下几寸几分的分歧,他们总的认为玄关窍是在色身上的,而以印堂为玄关的观点最突出,可以说其比重是占了大多数的。竟因其如此,我提出以虚无为玄关的观点,是一个不同于众离开色身的观点。除了唐君以外,还没有引起众怒,群起而攻,已是不幸之大幸了。究竟谁是谁非,只能是让事实来检验,让古往今来的历史人物来说明。

  唐君所以能找出人身并非九窍而是十窍的希奇古怪证论,其目的无非要否定我所说的虚空即玄关之论而已。

  人身九窍,是古今相延之定义,无非取其明显之外象而已。若暗藏之窍穴,何止上十上百,可谓千千万万,岂止前阴之有精与溺二道之分而已,即吾人之口内亦有气管食道之分,又谁能说口是二窍,阴是二窍呢?故唐君 " 人之窍道实非九而为十 " 之说,是没有根据的。竟因为人之九窍是人体脏腑之外在联系,闭其外即所以固其内。故《参同契》说,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扬。正因人落后天之后,七窍开而混沌死。何况人身(泰)卦乃天人相应之象。而人之眼耳鼻舌人中,也和肝肾肺心脾内外相应的,制于外则内动,发于内则外动,又何得重其内而轻其外哉!

  我们西派功诀的特点,就是重外轻内。不但轻其内,还弃其色身到虚空中去找活计。金丹大道就是炼法身而不究乎色身。讲究天地真中,以虚空为玄关,正是内外结合之道,天人相应之理。不同世之以心肾为离坎,以识神淫情为药物也。正如天台张伯端自序中说的: " 今之学者,有取铅汞为二气,指脏腑为五行,分心肾为坎离,以肝肺为龙虎,用神气为子母,执津液为铅汞,不识浮沉,宁分主客(虚空是主,色身是客),何异认他财为己物,呼别性为亲儿,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是皆日月失道,铅汞异炉,欲望结成还丹,不亦远乎!唐君所取后天卦象,所谓否卦、未济卦,无非以首腹为乾坤,心肾为离坎,是否有当,观伯端之序,不辨可明矣,实无须余之再饶舌也。

  至于以乾坤为鼎炉,虚无为玄关之说,如非横生枝节,请看古人取证之说,比比皆是。如葛仙翁之 " 乾坤合处乃真中,中在虚无甚空阔。(《玄玄歌》) " 钟离权之 " 若言此理神仙道,天地虚无上下通。(《破迷正道歌》) " 司马子微之 " 虚无一窍号玄关,正在人身天地间。 " 张紫阳《四百字铭》说: " 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 " 他们总的观点都是一样的,都是离开凡身有形之窍,到乾坤共合、天地真中的虚空中去作事业。张说犹其清楚,先把凡身上之凡窍非了,到乾坤共合成处去下功,他的名字就叫神气穴。呼吸起动于此,心念萌发于此,又为心息相依,神气交抱之所,岂非神气穴乎?其中有坎戊月精离已日光的精华。《黄庭经》云: " 出日入月呼吸存。 " 又云: " 出日入月是吾道。 " 此中为呼吸往来之乡,日月合璧之地,非内有坎离之精华乎。若于色身中求之,无论其以首腹为乾坤,或心肾为离坎,终不能牵强附会,把四者凑合在一起也。

  乾坤合体为(泰)卦之说,只是从外形从体上说的。出日入月,呼吸往来,构通天人消息,乃是从内质从用上说的。是故张紫阳说: " 先把乾坤为鼎器,次将乌兔药来烹。 " 乌兔即日月也,不就是这个意思吗?不是这个真中位置,又如何能乾坤交姤,天人合发,四者混沌,径入虚无呢?《阴符经》 " 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 之说,《入药镜》 " 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 " 之喻,又如何能融会,能理解,能贯通呢?

  下面草图原名《玄关直指图》或《天人合发图》,乃西派秘密诀法,在此次青岛会议气功学传统学术研讨会上既已全部泄密了,从现在说,实亦更无保守必要。为了激发正气,振兴中华,并为不同意见者解疑,故再复绘于此,以供参考,知我罪我,固非所计也。(见附图)



  下面再引用清刘悟元老人《周易阐真》中的《中图》与《中图析》为《玄关真指图》作注,以便互相发明,作更深入的研究。

  从中字图的各个异名证明,此 " 中 " 正是天地真中,实即《玄关图》之简图,系古人推其理而肖其形,体用兼顾写下的真章实象。因此中在鼻孔(即人中)外虚无径寸之地,故称虚无窍。此中介乎人身小天地与天地大天地之间,是呼吸往来之乡,是天地阴阳与人身呼吸阴阳交流之地,故称阴阳窍和四会田。此中既为吾人呼吸出入之门户,天人交接之地,一口气不来,则天人道断,即命非我有。实则气通则生,气断则死,故称生死关、生杀舍。是生死、人鬼、圣凡的十字路口,故称十字街,是坎戊月精离己日光阴阳呼吸二气出入门户故称戊己门。是乾坤二卦合体,又是天门地户之中,此中能生天生地生人,故称天地根。是气神交姤,风火同用之地,呼吸出入,天人阴阳四气交流升降之构管,有橐龠之象与阖辟之机,故称造化炉、众妙门。在鼻孔外虚空虚悬一穴,为金丹凝结之所故称悬胎鼎。等等,举一反三,恕不逐一详解。总之此中决不在吾人色身之内,已是不言可喻的。悟元老人《中图》解云: " 中之一字,为修道者始终之要着,筑基在此,采药在此,烹炼在此,温养在此,进阳在此,退阴在此,结丹在此,脱丹在此,七返九还,无一不在此。 " 由此可知,识得此中,从始至终各步丹法不离此穴,一气呵成,并无先性后命或先命后性,更没转督行任,后天搬运之做作,何等直捷了当。悟元老人深恐后人执着,故又特别指出: " 天下学人不知此中是什么物事,或谓黄庭穴,或谓天谷穴,或为百会穴,或谓绛宫,或谓明堂,或谓咽喉,或谓二肾中间,执守幻身穴窍,便谓守中抱一,妄冀长生,反而促死,哀哉! " 此段明示,非执着幻身为炼丹者之当头棒喝乎?试问唐君,又将如何解释。

  刘悟元又说: " 儒曰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又曰不偏不倚之谓中。道曰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气象全。又曰阴阳得类归交感,二八相当自合亲。释曰,吾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天头无尾,无背无面。又曰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凡此皆言中之实落处也。若人能于此等处留心,极深研几,就正于真师,认得真正之中,将柱杖子穿在牛鼻孔内,立登彼岸,绝不费力。 " 悟元老人一片婆心,借三家之说,以证中之着落,尤其释之吾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无头无尾,无背无面之说,把天地中间,鼻孔外虚空真一之气形象体用,形容尽致。并解曰,认得真正之中,将柱杖子穿在牛鼻孔内。则又明之又明矣。先天真一之气,呼吸阴阳二气,果能离吾人之鼻孔乎?此实明示心息相依,神定虚空,使元气如回风之混合,不再外泄,如柱杖之穿于鼻孔也。似此行持,可立登彼岸。得其一,万事毕,岂虚语哉。

  上述见解,可谓 " 中 " 字析义,亦可谓《玄关破解》之补充,是否有当,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又唐君欲作玄关《破解》之再破解,如何破解,欢迎高论,洗耳恭候。

第十二章 辟谷小议

  从芜湖军分区干休所干部汪学真的辟谷经过谈辟谷,略谈本人的看法。从表象看,汪学真的辟谷是失败的,因为他在粒米不食的八十二天之后,终于死亡了。也有人认为是成功的,他是一个行年六十五岁的老人了,于粒米不食的情况下,能维持到八十二天这样长的时间才死,不能说不是奇迹。由于褒贬不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说法。

  如宁波市的永年太极拳社社长沈涛同志,所取的便是否定的态度。他在去年九月份参加国清寺疗养院(浙气研会)开会时,写了一篇题名《论辟谷》的文章,其中有个小标题叫《今天幻想辟谷可成仙的牺牲者》,他在这个标题的结论中说: " 汪学真作为一个离休的老干部,竟然会因沉溺于辟谷成仙而白白的丢掉了老命,这个教训是既可叹又沉痛的,是必须引起气功界人士的广泛重视的,并呼吁同志们切勿重蹈汪学真君的覆辙。 " 据此而论,则汪学真之辟谷,是一个无谓的牺牲,是百非而无一是了。而没有注意到,他辟谷 54 天后,心脏还有不正常跳动的一面,体温虽然下降到 26 ℃了,但毕竟不失其仍具体温的活人,而犹能延续到八十二天而死亡,这不说不是一个奇迹。试问一个寻常的人,可能吗?

  芜湖市《气功报》中正气的报告文学《神功辟谷》一文 , 虽然对汪学真的辟谷,持之以褒的态度,全文笔调入情入理,栩栩动人。辟谷一个月,还能从底楼拎一桶水上四楼,脸不变色气不竭;四十多天过去了,还能在四楼的阳台上与人对弈,发出爽朗的笑声。实际上已经够神了 , 还能说不是成功的一面吗?

  即从辟谷的试验来说,单从《气功》杂志的介绍上看到,已经有几起了。有七天的,也有廿余天的,还在进行更长时间的实验。这些辟谷试验的范例,都是很成功的。无疑的是可作为大家的借镜,可见气功辟谷,并不是高不可攀,望尖莫及的。

  从古今资料中看出,气功辟谷,确有奇效。自古至今都有真人真事。据《抱朴子》记载,道士石春,却谷行气治病,可达月余日以至百日,习以为常,被吴景帝幽禁在宫中,虽然用了几升水,但过了一年多,他的面貌反觉格外滋润悦乐,不能说不是奇事。

  唐朝宰相李泌,绝粒炼就在屏风上行走的轻功,而且还能在指头发放外气,吹灭烛火,真是了不起。隋末唐初的有个道士叫潘师正,隐居在嵩山逍遥谷中,达二十年之久,每日只服一些松叶和凉水,而行履如飞,形容矫健,亦都是可师的例证。

  西汉的留候张良,三国的方士郝孟节,前赵的符坚等,都尝服气断粒,不食烟火,非但能达百日半年之长时间;符坚在不食五谷中,还能日行五百里之遥。又据《抱朴子》载颖川人张广定因兵祸之乱,半路急迫之中,把幼女塞入坟洞里,三年后去收尸,见人仍活着,询之,方知仿龟息得活。

  从上面例证说明,辟谷不仅能使人长期存活,还能加速丹进程,确都是有史可查的。即从近代来说,也不无这方面的例证。解放前有个杨妹,尝累月以至几月不食,曾轰动一时,当时的上海报纸都曾登载。这些现代人的宝贵经验,例子是很多的,这无疑可以提高人们对辟谷的信心。丹道有经验的人曾说: " 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寝。 " 可见气足不食,有客观依据。古人云:若要不死,肠中无滓。观音的四少诀也说: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夜间睡少。四项一少,神仙诀少。足可证不吃和少吃是炼功秘诀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侧面。

  《中黄真经》云: " 内养形神除嗜欲,专修静定身如玉,服食元和除五谷,必获寥天得真箓,百日专精食气足。 " 此经还一再强调: " 谷气未除子何别,气则难停而易泄,或即体弱而心虚,或即脏虚而力劣。一者上虫居脑宫,万端齐起摇子心,常思食膳味无穷,想起心生若病容。二者中虫住明堂,迁子魂梦神飞扬,或香或美无定方,或进或退难守常,精神惚恍似猖狂,令子受败食谷粮,子若知之道自昌。三者下尸居腹胃,令子淡泊常无味,静则心孤多感思,挠则心烦怒多起,使人邪乱失情理,子能守之三虫弃,得见五牙九真气。 " 又说: " 谷实精华与灵隔,缠罗六腑昏诸脉,元神不返欲何依,子心未达焉能测,可惜玄宫十二楼,那知反作三虫宅。 " 从《中黄经》几段经文可以看出谷食之害之大。三虫因谷食而肆虐,六腑因谷食而昏沉,精华因谷食与灵间隔,以至元气不能充,元神无所依,能不使人邪乱而失其情理哉!

  《黄庭外景经》说: " 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所至以成真,人皆食谷及五味,惟食太和阴阳气,故能不死天相既。试说五脏各有方,心为国主五脏王,意中动静气得行,道自持我神明光,昼日服之夜自守,渴自得饮饥得饱。 " 此文亦明言五谷之害,惟食太和阴阳之气,可以不饥不渴和不知有衰老之虞。

  《黄庭内景经》也说: " 百谷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侵,臭乱神明胎息零,那得返老还童婴。三魂忽忽魄糜倾,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黄宁。 " 本段把百谷和五味都列入邪魔侵范畴,他的臭气能使我人神明散乱,胎息成零,不可能得以返老还童。只有食气一法,能得天地间太和元气,安息于黄庭之宫而永远不死。

  以上二书的精湛论述,可以看出辟谷食气,对气功成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古人还作了 " 食草者力大而愚,食谷者聪明而夭,食气者神明而寿 " 的论证。由于绝谷食气的重要性,所以此类著作的经典也很多,如《道藏》中的《休粮经》,《云笈七鉴》中的《食气绝谷法》、《神仙绝谷经》、《中山玉匮服气经》、《服气绝粒篇》和《幻真先生服纳元气诀》、《休粮诀》等的应运而生。

  从前面介绍辟谷的效验例子和辟谷食气方的内容记载,都说明了辟谷在丹道中的重要位置。则汪学真之百日辟谷试验,也可见其来之有自了。从今天来说,也许还有其可以借鉴的一面呢?

  既然如此,那么在现实的运用上,对于绝谷方和食气法都莫不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唐朝逊思邈在《千金翼方》中介绍了长达数页的辟谷方和养老疗方,集辟谷养老之大成,葛洪的《肘后救急方》中也有辟谷方记载;虽不是全为炼丹道的目的而设,有作荒年或应急之目的者,可见辟谷确有长时间解人饥渴的实效,还能达其轻身却老的目的的。

  现特将从二书等所看到的比较切实易行的二个方子,摘抄于下,以公同好:

  (一)服松叶,据《千金翼方》载:服松叶令人不老,身生毛皆绿色,长一尺,体轻气香,还年变白,久服以绝谷,不饥渴,饮水服松叶,亦可粥汁服之,初服如恶,久自便,亦可干末,但不及生服。

  服松叶法,细切餐之,日三合,令人不饥。又方,切细如粟,使极细,日三合,四时皆服,生叶治百病,轻身益气,还年变白。又方,四时采,春东方夏南方秋西方冬北方,至治轻身益气,令人能风寒不入,不病痺延年。

  (二)咽津液:是服气的一种,据葛洪《肘后救急方》记载,如果我人不测,坠落于深山绝谷之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草根树皮也没有,饮水也找不到,那就只有咽津液一法,每日鼓嗽吞咽津液二三百口,逐步增至千二百口以上,便能不死,至十四五日,极疲倦,过此以后,便可无事,逐渐恢复如常人,还年变白,容颜悦泽。(此文是回忆记录,可能差错,请核对校正。)

  (三)黑麻红枣(去皮)糯米各三升,捣磨成粉以蜜和丸服之。

  至咽津液之法,他书亦有记载,如《胎息铭》云 " 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惟细细,纳惟绵绵……非只治病,决定延年。 " 《黄庭经》云: " 口为玉池太和宫,漱咽灵液灾不干,体生光华气如兰,却灭百邪玉炼颜,审能修之登广寒。 " 他如 " 存漱五牙不饥渴,神华执巾六丁谒 " 。 " 取津玄膺入华堂,下溉喉咙神明通,闭口屈舌食胎津,使我遂渡获飞仙。 "" 三十六咽玉池里,开通百脉白液始,颜色生光金玉泽,齿坚发黑不知白。 " 都把漱咽津液提到很高位置,是恢复青春,还年变白的有效途径。

  我虽然是主张虚无大道、无着真宗的。但据古人 " 肠中无滓,可以不死,精路一闭,个个长活 " 之说,故附带研究之。为了确保后天体质,漱咽津液和《秘精仙法》之诀,特别对于尚未得诀之后起青年,是一条积极可行,行之有效的绝好途径。虽然紫阳真人在《悟真篇》中,有菲薄之意,如 " 休妻漫遣阴阳隔,绝食徒将肠胃空 "" 咽律纳气是人行,有药方能造化生 " 之说。但大药非易,真诀难求。故特地提出,以为救急要方以广运用焉。

第十三章 内气治病初探

  大家都知道,气丹道外气可以替人治病,而丹道内气是否亦能治病,却谈得不多。笔者通过近一年来时间的实践经验证明,丹道内气确实也可以替人治病,而且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比较可喜的成绩。

  笔者本身原来一个多病的人,童年时期,体质便极虚弱,七岁还不会走路,及到青年,十七八岁了还没有人家十三四岁的儿童长。从壮到老,一生之中几乎一直在病魔中打滚。所以进入上海工厂工作以后,长期以来,也是有名的老病号。神经冠能性胃病,心脏不好,支气管发炎,还伴有心动过速和高血压,可谓百病俱全。

  后来在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师沈某的启发下,转入丹道锻炼。说也奇怪,胃酸剧痛,查已发现胃溃疡,经过几个月短期的锻炼,一直被中西医视为不治之症,正是逐渐的以至完全的好了,支气管炎,心动过速等症也逐步减轻。 1975 年前后,由于受了一个特殊剌激,在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特急病变下,发生多次休克,直至下肢瘫痪,变成一个寸步难移的半身不遂的人。

   1979 年底和 1980 年初除了接受上海市龙门医院王医生上门推拿和药疗辅助外,加紧丹道锻炼,经近一年左右时间的艰苦努力,才逐步从病魔中解脱出来,恢复了青春,而且获得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健康体质而感到说不出的高兴。所以笔者对丹道锻炼,能自治百病,颇具信心,而于丹功能治别人的病,却多少抱有一点怀疑的态度。况笔者炼的主要是西派内功(指 1979 年以后说),外功只是作为辅助功法,不相信内气也能治病。加以患得患失,恐给人治病,要耗损内气,有害自身健康,所以更不敢轻易作治疗尝试。

  今年农历元宵节前后,从未上门过的侄儿陈志达,带了一份厚礼,迈着很不自然的步伐,来到赵家岭。他告诉我,因送他姊姊回夫家,被她夫家的大批打手打伤了,已有好几天,多次上医院医治,钱已用了五六十元,还没能好,所以到这里来。我因从未给人治过病,也未想到他是来求医,因此忙着寻找治伤的土方子,买了通经活络的愈伤酒给他喝,虎骨麝香膏替他贴,还买三七粉让他服。过了二天,第三天他又开口了: " 伯伯,我的伤好得太慢,要去宁波做泥水很着急,伤不好就去不成,请您用丹功给我治疗一下吧! " 我当时一口回绝,告诉他不会治病,也从未治过病。他就缠住不放说,有效无效都没有关系,要求我一定要给他施治一次。这样就再也推不下去了,只好答应给试试看,因此便在他的周身患处离开二五寸左右的距离,从上到下,左右前后,普遍推行一次循环,但在严重酸痛处,停留的时间就长一点,来去次数就多一点。施功完毕,据他自己说,当即就缓解了。我因没有治病习惯,根本就没有给治第二次的打算。过了一天,第五天他的父亲我的弟弟从桑洲回来,因他出门时间长了不放心,并叫他一起回去。吃过午餐,准备动身了,侄儿又向我要求说: " 我的周身疼痛基本上都好了,只有肩胛下还有点胀,腰椎左侧还有一点点不适,再给我治一下吧! " 这时我没有再推却,便象第一次那样立即给他做了手续,他就与他父亲一起回去了,我也事过即忘从未顾问。

  三月间,因侄女离婚案件,托我请宁海监察院一个朋友帮忙,第一次碰面,就对我提出要求,他母亲有坐骨神经,已经一年多了,经医院多次治疗没有好,叫我替他医一下。我当时一口回绝,说自己不会治病。他说: " 听说您侄儿的伤是您治好的,不是已去宁波做工吗?何必客气呢? " 我据实介绍了给侄儿试验治病的经验。在此他也要求我试试看。这就没有理由推却了。就请他的母亲站好,给她做了一番手续,确也奇怪,她原伴有头晕头痛,立即轻松了,右臀神经痛,也已稍有缓解。在做手续时,据他母亲说,有一股冷风从背后向脚底下去。并在我每次手势向下降时,能逐次报出来。下去了,又下去了……。我在她的背后,并未看到我的手。证明炼内功的人,确实也有外气。第二次去时又给她做一次手续。隔了几天,第三次去时,她说右臀好了,痛到左臀去了,我又替她转向左臀施功,再过几天,又说左臀也好了,溜到脚肚胀痛了,我又对她的左小腿做了施功手续。后来因侄女的事告一段落,就没有再去宁海,也就不知道情况了。

  从这两个病例以后,不知不觉就传开了,而且传的很远,远近都有人上门求医,也有不能行走,请我上门施治的。大半年来,几乎每天有人求医,也有一天来了好几个的,经我治疗过的病人至少有七八十。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例举,只能摘要介绍几个病例。

  夏承贵本县桑洲镇外洋村人,腰脊痛,坐骨神经,隔三五日来一次,施功三次,逐次好转,以后便没有来,后听别人说,好了。

  张其江,诸暨县紫西乡白埭村人,现为紫西铜件厂干部,于二年前从一座高桥上摔下,后臂骨折成四截,经医院接好,绑上钢筋,打上石膏,十八个月还未痊愈,拍片复查时,医生提出可能开刀重接……。后来他由其母陪同来我处求医,在我处停了半个月,每天早晚给他施功各一次,逐日进展,有明显好转,细瘦萎缩的手臂也逐渐粗大起来,没有进行再接手续。

  葛志军岳父葛礼秀堂垟村人,年约 50 岁,左脚腕部伤筋已多年,行步不便,不能挑重担,久医无效,六月初,我替他做了一次手续,当晚便愈,而且能挑八九十斤以上重担,至今未复发。

  葛阳阳,岔路区上畈村人 , 约二周岁 , 六月份间 , 一个时期 , 每夜啼哭 , 日里也不肯吃东西,二十多天了,天天如此。我替他施功一次,当天晚上就不再哭,第二天饭也会吃,并快乐活泼,能自己去玩了。

  陈某某,我的姐姐,现年 73 岁,曾多次发病均是当天即愈,有一次在做午饭,突然感到头晕目眩,四肢无力,站立不住,幸喜这天有侄女美华在此,二个人扶她不住,睡倒在床上,仍感天翻地覆,并有呕吐现象,我立即给她施功,约十分钟左右,始渐缓解,但仍不能起床,晚上再次给她施功,方能稳睡,第二天早上,照常起床,操劳家务,如常人。

  又一次亦是头晕目眩及痛,腹部亦绞痛抽筋,立身不住,睡倒床上,经我施功一次,上午发病,下午即愈,并能行走及家务工作。

  又有一次右肩稍后,逐日胀痛,变成硬块,有半个镘头大,约近一星期,肿大不止,方才发急,经我施功一次,下午五点钟左右施功,当即缓解,第二天早上肿块若失。

  本月九号中午十时,再次发病,腹部绞痛强烈,筋绷得紧,腰不能直,绊有头晕目眩,痛得面无人色,经我施功约三分钟,当即缓解,仅隔半个小时,中午就能撑起来做饭。午饭后其病若失,照常工作。据姐告诉我,她这个病是老毛病,每次发起来,除服药外,一定要睡眠四五天会好。经我丹功施治以后,不惟当天即好,发病率也明显减少了。

  项帝仁,女现年约 50 余岁,住宁海中大街 41 号,于今年三月间,因胆结石开刀后,长期来医药无效,刀疤处不断胀痛,四肢无力,饮食不进并有头晕呕吐等症状伴随。十月底,我有事去她家,她告知病状后,并想打听上海的名牌医院,准备第二次开刀,我主动给她作施功试验。当时就有舒服感,疼痛有所缓解,因此一再要求我,去宁海时一定要再替她治疗几次。以后每隔三五天到宁海替她施功一次,一共再去了二次,病情逐渐消失。十一月底我再次去看她时,饭也会吃,路也会走了,并且能帮别人做衣服了。

  刘老太, 60 余岁天台县墩头下陈人,有精神病史,六七月里因跌了一跤,两腿跌伤,头晕耳鸣,腰酸背痛。经我施功,不到半分钟,头晕耳鸣消失。施功五分钟左右,撑起拐杖,就能一步一拐,慢慢移步了。我给她再次施功三分钟,并能慢慢拐出道地,以至车门外面。其妹左手小指残疾多年,弯曲伸不直,经我施功一次,便能捏得拢,放得开。

  章彩球女, 30 岁左右天台县屯桥乡人,头晕腰痛,经我施功一次,立即见效。

  葛达华堂垟村前任村长,左脚腕筋,微肿,在堂垟操场角相遇,替他施功一次即愈。

  俞明前妻某某约 30 岁左右,塘垟村人,左脚腕受伤已久,连小脚肚脚底脚背都明显肿大,经我施功一次,便慢慢退去。第三天虽来复查主要是送几斤米粉给我,她说已基本好了,能够自己挑水,已经不痛了,我给顺便加功一次,就彻底好了。

  仇灵敏男 20 岁,山水乡塘头村人,小腹胀痛饭吃不进,臀部有坐骨神经,上医院多次,已花去医疗费二千余元,没有好。初来时面黄肌瘦,经我二次施功,腹部胀痛便彻底解除。惟坐骨神经,转好缓慢,经过一月左右时间,施功近二十次左右,方才基本痊愈,并参加了这次本乡召集的民兵训练。其母腰胀痛,脚伤多年,第一二次陪灵敏来时,要求我附带施功,只二次,彻底痊愈。后其父亦因打石头放炮,腰脊老伤多年,其兄亦因腰酸背痛,前后来此求治,均仅治疗一次痊愈。目下仇灵敏面色红润,一家人替他高兴。

  葛大奎女婿某某约四十岁左右,因抬水泥板,挫伤,下半身剧烈酸痛,从右臀右腿一直到腕部之下都痛不可当,卧床不起,转身困难,于本月十日,其岳母等人亲来我处求治。去他家给他施功一次,当时略松缓,晚上继续剧烈酸痛,叫苦连天,十一日上午八时,前去给他第二次施功,始逐渐缓解,下午 4 点 30 分又去施功一次。十三日早上其妻又来叫我,并说已经好多已能起床,现已扶到楼下,叫我再加功一次。因此于中午 10 点半钟,又去他家给施功一次。于十四日中午去看时,已完全不痛了,见他家客人多,就未再施功告辞出来。

  经我施治过的病人较多,三门沙柳桑洲等处都还有很多病例,无法一一枚举。但我还想举几个见效不多的失败病例,以利总结经验。

  黄瑞英,现年 50 岁左右,退休前四厂同事,住上海中华路某弄某号某室,风湿关节炎十分严重,全身麻木疼痛,脚抬不起,已至半瘫痪状态,经医院不断治疗,中西并用,迄无显效,已经拖了好几年。由于她情绪太低落,思想上悲观失望,也影响疗效。我给她去治疗了三次,每隔一天,替她施功一次,据她自己说,有所减轻。实际上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没有明显复原现象。只能说是个失败的纪录。

  叶爱芳,三门县沙柳镇道岸头人,因脾脏割除后,病情恶化,变肝硬化肝腹水膨胀,肚皮比临产期孕妇还要大,已到中西医缩手地步。我听到消息,于心不忍,在十一月二十六日那天,特地乘车赶到道岸头,想利用丹功意念,排除肝腹水,连续施功近半小时,只是在施功时有点舒适感。第二天早上,不惟腹水不动分毫,据说夜里仍大声叫痛,男人陪在旁边,一夜没有睡觉。我因没收获,只好在早晨和午前再施功两次,扫兴告辞,是又一个失败的记录。

  又宁海东大街一善巷有个 82 老太太因跌了一跤,腰脊重伤,头目眩痛,经宁海医院医治无效,卧床不能翻身,痛苦不堪,托人特地来喊我。因我去道岸头未回。得到消息,于十一月二十九日一早赶到宁海,于早上中午做了二次手续。据说第一次手续做过,我离开后,感觉明显好转,已经一度坐起来,故我估计,第二次施功后,也许能基本复原。第二天 30 日,因不放心,又去看她,结果却发生反复,仍旧没有好。这是施功以来的第三个失败记录。

  笔者从自己的治病实例证明,丹功内气和丹功外气一样,只要不断积累,施于各类病人,也一样有效,治愈率亦是很高的,有些病例,还取得立竿见影的奇效,这的确使我受到极大的鞭策与鼓舞。在施治过程中,每个病员的反应是并不一样的,如给东大街道义坊 15 号淡彩仙女士施功时,她周身上下象大风吹一样,有一股冷风从脚底跑出去。给宁海长街黄彩萍姊姊施功时,她说似有一股很强的吸力和推力,身体随之前后摇晃有立足不住之感,并发现有一股热气从足底流出去。三门县海游镇有位林老太说,在我施功时,两手摆动时,像电烙铁在体外烘烫一样,炎热难受。本县桥头胡镇林传奇等,又说我在给他施功时,下半身冰冷难受。但一般反应,都以如轻微触电,像微风轻拂,以及发麻发胀为多。还有一些不知不觉的人。本来出于我一人之手,也没运用过冷热的意念(笔者治病基本不用意念),而正会产生冷热等不同的反应,这大概是各个病员的体质差异,因而产生不同的反映吧!

  其次,从临床施功验证,还可得出如下的结论,即一般的突发性病见效速,而顽固症和慢性病见效慢;青壮年素质好的人见效速,老年素质差的人见效慢(但有些病例并不如此);信心高的灵敏度强的人见效速,而将信将疑和反应迟钝的人见效慢,持否定态度的人疗效就更差。从病例中还可明显看出,跌伤、挫伤、扭伤(不包括骨折和内脏重伤),以及一般的无名肿毒或硬块都见效甚速,有时还能立竿见影,手到病除,以至今天的病不会拖到明天的。而疯显性半边疯以至瘫痪或脾肝硬化肝肿大包括肝腹水等晚期顽症,则见效甚微。

  所以笔者认为,丹功内气确实也可治病,并可治疗百病,如内科、外科、伤科、妇科、儿科,包括肚痛、腹泻、呕逆感冒特发性或流行性等等诸病。笔者也曾试验过一些病例,绝大多数,都能取到立竿见影的实效。所以说,气功能包医百病之说,也许不是吹嘘。

  笔者本身的功力并不强,况炼功目的,偏得于个人的愈病强身,益寿延年,不求发放外气,不会发放外气,而能收到治病愈病的实际效应,可谓是意外的收获。至于老年疯、瘫、肝腹水等疑难杂症之所以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功能不足,不能抵消病员病力强度,是主要因素,病员不能适当配合,也带来一些不利因素。如有些病员我给她施功时,悲观失望,痛哭流泪,对愈病没有信心,以至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但也不是绝无效应,一些病员反映,当时都有感觉,亦曾发现不同程度的减轻。

  笔者所以将此微少的经验总结出来,主要向前辈高功能老师傅取证,求取交流指教。并为今后努力方向,找出教训。笔者将加强努力,刻苦锻炼,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功能,为祖国的丹道科学,祖国的四化建设,提供一分微薄的力量。欢迎丹道界高人专家批评指证。

  笔者诗结  捧出区区一片心,不遗余力为人民。公完秘诀情难表,驱尽病魔力未能。

  诊例数条聊取证,初探一篇印来轸。还图努力加功后,铲遍世程路不平。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第十四章 论《性命圭旨》十二大错(海印子遗墨)

  《性命圭旨》一书,玄宗学者,往往图之。然皆以色身立说,误人不浅。如《反照图》、《时照图》、《内照图》,尽以色身为喻。斯与黄帝 " 我尚何存 " 、老子 " 外其身而身存 " 之旨,大相背离矣。与钟祖 " 未生身处下工夫 " 之语,吕祖 " 穷取生身受炁初 " 之说,亦乖违矣。

  《享集•退藏沐浴工夫》节内谓: " 欲通此窍,先要存想山根 " (梅自强医师门径之说,正指此处)。学者读到此处,往往依书行事,得脑漏之症。昔汪师有一女弟子,未遇师时,依此下工,竟发癫成傻,此误人一也。

  又曰: " 常操此心,退藏夹脊之窍,则天地正气,可扯而进。 " 若果依此下功,非得遗精不可,此误人之二也。

  玉液炼形法则,尽抱着这臭皮囊做工夫,此与先天虚玄大道,究有何干。此误人之三也。

  《安神祖窍》节内谓 " 人身乃小天地,心脐相去亦有八寸四分,而中心之中,适当一寸二分处。 " 此岂纯阳老祖所谓 " 玄牝玄牝真玄牝,不在心兮不在肾 " 之旨趣耶?若果凝神于此,非生痞块不止。此误人之四也。

  《法轮自转工夫》节内谓 " 始而有意,终而无意,起初用意引气旋转,由中而达外,由小而至大。口中默念十二字诀曰:白虎行于东方,青龙潜于酉位。一句一圈,数至三十六遍而止。及至收回,从外而旋内,从大而至小。亦念诀曰,青龙潜于酉位,白虎行于东方,亦数三十六遍,归复太极而止。是谓一周天。 " 斯则尽属旁门外道,与黄老宗旨,毫不相关。此误人之五也。

  《蛰藏气穴》节内谓 " 真人呼吸之外,正当脐轮之后,肾堂之前,黄庭之下,关元之上。 " 引廖蟾辉云 " 前对脐轮后对肾,中间有个真金鼎。 " 谓既识此处,即将向来所凝之神,而安于窍中之窍。此岂老子外其身,谭子忘形与养气之旨趣耶?《西游记》喻抱着色身修炼者,为想吃唐僧肉,延寿一万年。此等皆是豺狼虎豹蜘蛛蜈蚣之类,无复人形,盖深斥而痛诋之也。此误人之六也。

  《利集•采药归壶》节内谓 " 采取工夫,即达摩祖师形解诀,海蟾祖初乘诀,二诀大略相同,不外吸舐撮闭四字。 " 又《聚火载金诀法》内谓: " 此法即达摩海蟾二祖师吸舐撮闭四字诀是也。吸者鼻中吸气以接先天也,舐者舌拄上腭以迎甘露也,撮者紧撮谷道内中提,明月辉辉顶上飞也。闭者塞兑垂帘逆听,久而神水落黄庭也。 " 如是吸舐撮闭,尽在色身上搬运,与外道何异。此误人之七也。汪师常谓,如此著书,误人不浅,盖初学必认此为口诀,不信身外虚空一着故也。

  又《采药归壶》节内谓 " 俄顷养生毫窍,肢体如绵,心觉恍惚,而阳物勃然举矣。此时阳气通天,信至则琼钟一扣,玉洞双开。 " 汪师尝谓静定中外阳稍动,速即离身,向外心息相依,则外阳如电而倒,何待举乎?凡做到外阳勃举者,即不速离色身之过。尽是认贼为子而不觉,以奴为主而不知。况道贵先天,此等色身内阳生静极生动,无关大道。工夫好者,外阳微动则有之,勃举则绝无。若果勃举,已着色身,工头已差。何得以勃举为神奇,号之为药产。此误人之八也。

  《乾坤交媾》节内谓 " 真铅入鼎之时,须奋迅精神,目视顶门。 " 以泥丸顶门,方园一寸,为玄中之玄,天中之天。岂不见李道纯《炼虚歌》云 " 采铅虚静无为作,进火以虚为橐龠,抽添加减悉由虚,粉碎虚空成大觉 " 乎?汪师曰: " 丹法全重外面虚空一着,若有一毫意见着在色身,即是毫发差殊不作丹。 " 《圭旨》所谓目视顶门,显与虚无大道不合。此误人之九也。夫乾坤交姤一语,原是象言,工夫一到虚极静笃,此际色身已空,譬诸于地。外面乾阳真气到身,譬之于天。彼此涉入无碍,周遍全身,薰蒸四肢,空有混融,妙窍齐观。此所谓乾坤子午交。岂以神气交合于顶门为乾坤交乎?

  《卯酉周天诀》内谓 " 先以法器顶住太玄关口,次以行气主下照坤脐,是为一度。又从坤脐而升上乾顶,又从乾顶而降下坤脐。如是三十六转是为进阳火。三十六度毕,开关以退火,亦用下照坤脐,从右上至乾顶,从左下至坤脐,是为一度。如此二十四转,是为退阴符。 " 云云。尽落外道蹊径。正阳真人《破迷正道歌》之所以深责,泥丸真人《罗浮翠虚吟》之所严斥。此误人十也。周天之义,予于玄修抉微内已详言之,能周身酥软麻木一次,感先天真阳一度到身,即为行一周天。真阳进得一分,即后天阴气化去一分,增一分明,必减一分暗,皆自然而然之效。岂有用两眼左转右转,上下回旋,三十六与二十四之理乎?

  《采药归壶》节内谓 " 虚危穴者,即地户禁门是也,其穴在于任督二脉之间,上通天谷,下达涌泉,此穴干涉最大,系人生死岸头。故仙家名为生死窟。《参同契》云 ' 筑固灵株 ' 者此也, ' 拘畜禁门 ' 者此也。《黄庭经》云 ' 闭塞命门保玉都 ' 者此也, ' 闭了精路可长活 ' 者此也。盖真阳初生之时,形如烈火,状似炎风,斩关透路而出,必由此穴经过,因闭塞紧密,攻击不开,只得驱回尾闾,一撞三关,直透顶门。 " 云云。尽在臭皮囊上作生涯,与先天大道何涉。李道纯云: " 虚里安神虚里行,潜虚天地悉皆归。 " 洞山云: " 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 " 此佛仙同以虚无为道场,忘形泯迹,体合真空,性入无澄,超乎万有,妙契一真之证也。奈《圭旨》尽反其道而行之,不是执泥头顶,即是执任督中间,不知外身忘形之谓何?此误人之十一也。

  《贞集•移神内院》节内谓: " 顶门一窍,岂易开哉,先发三昧火,透之不通,次聚太阳火冲之略启,二火腾腾,攻击不巳,霎时红光遍界,紫焰弥天。霹雳一声,顶门开也。 " 夫玄宗修道,心息相依在外面空中,定亦在外面空中,定极自能与色身分离,斯所谓脱胎神化,岂有冲破顶门而出之理。此误人之十二也。

  或曰,吕祖亦云: " 九年火候直经过,忽尔天门顶中破,真人出现大神通,从此天仙可相贺。 " 《圭旨》谅祖述此立说,似亦不为无据。答曰,《庄子》不云乎: " 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 " 可知天门即是虚空,岂可以头顶一穴拟之哉。九年还虚,功纯力极,扑破虚空,朗然大觉。古人云: " 粉碎虚空现全身。 " 又云: " 业镜忽然扑破,翻身跳出虚空。 " 是皆天门顶中破之意也。

  笔者加批并诗评。

  笔者认为,《圭旨》为尹真人高弟所作,尹真人既直示 " 空洞无涯是玄窍,知而不守是工夫。 " 则尹之高足决不会迷误于色身中,如此辗转呻吟于臭皮囊中,而将如此多之搬运小术著入书中,以致前后颠倒,矛盾百出,既引证葛仙翁等多真人之说,敞明天地之中是真中之理,而又提出心脐相去八寸四分,而中心之中适当四寸二分处,既引其师尹真人之言 " 知而不守是工夫 " ,而行得却全是色身上种种搬运小术。如果该书确为尹真人高弟所作,这个弟子肯定也是违背师训的叛徒。何则,尹真人明白开示: " 空洞无涯是玄窍,知而不守是工夫。 " 若非天地真中,身外虚空一着,色身上能空洞无涯乎?工夫至于知而不守,则完全脱离心念意识,一灵独露,顺乎自然,又何有吸舐撮闭乎?余意,既称高弟,显非叛徒可知,就决不会矛盾百出、自相迳庭之理,可见此书已为后人渗入大量伪作,岂止十二大错而已,得诀者当能辨之。即从《安神祖窍图》而论,将《无极》画在心脐之中,以至图文异趣,不能自圆其说。

  唉!这种以假乱真的手法,实在太卑劣了。与盲译瞎注者之罪恶,又远超之矣。真千古之罪人也。言念反此,实感痛心。故借师伯海印子之杰作,作个说明。所望后之阅读《性命圭旨》者,多具只眼,不为其中夹杂不纯之妄言所惑,斯可耳。

  《性命圭旨》双修密,孰料亦为灰土遮。无极竟然安肚腹,不为却是乱吱喳。

  阴阳合一方成窍,心息分三怎结瓜。空把瓦砖搬上下,如何甩得脱杠枷。

第十五章 炉鼎药火专论

  炉鼎药火,三五一都,三品一理,互相依伏,互相促进,故合论之。

  鼎鼎原无鼎,炉炉非玉炉,此先天之真炉鼎也。大药无斤,真火无候,此先天之真药火也。故至人用鼎,惟用阴阳之鼎;至人采药,采以不采之采;至人用火,不用吹嘘之火。何能在色身上寻鼎器,心肾中求药物,子午中求火候哉。是则撮舐提闭,河车搬运,不过搬得砖头瓦砾,后天渣滓。乃生吞活剥,妄动无名之术也。岂能成得金丹,证得大道哉。

  夫鼎炉之为器,本是阴阳之合体,神气之先驱,药火互用而成之者。故老子称之以玄牝,伯阳比之以乾坤,庄子字之曰倏忽,紫阳号之以心身,丹经比之为男女。其实不过一阴阳。故称乾坤为鼎器者,乾坤亦阴阳也。坎离为日月者,坎离亦呼吸亦阴阳也。是则鼎炉药火者,非一物之二名乎。炉鼎药火,莫不用于恍惚杳冥之中,本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之物,故老子称谓夷、希、微。实即虚无,先天之一气也。故《悟真》云: " 道本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 " 逆而还之,则涵三归一,炉鼎药火,仍复虚无。故虚无阴阳,一而三,三而一也。究彻原理,返还之道,转顺为逆,有如反掌,不甚易乎?故《悟真》又云: " 既驱二物归黄道,争得金丹不解生。 " 即此义也。

  若细分之,则药之为物,总名精气神。故《心印经》起首即以 "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 括之。嗣即补以 " 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 二句,以言明上药三物之形状。玉蟾翁云: " 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此精是宇宙间供采之元精)。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此气是太空中自然电的一种物理效应)。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原始相并肩(此神是宇宙间一种有似人脑聪明的微质)。 " 可知上药三品,名虽为三,原本一物,实即先天真一之气也。先天一气,在于虚无之中,本无色象,更无定形,以恍惚杳冥形之,不其然乎?

  既非有形之物,自不能从色相中求之。自可透金贯石,穿墙过壁,出水入火,无处不到也。故老子曰 " 惟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 " 也。惟虚空能包三界,故又云 " 以无制有,器用者空 " 。故炼药结丹,均须以虚无为鼎器,一切采封固闭,皆属虚无中事业。惟此虚无之所,乃能一静以制百动,不变而应万变也。

  从物理上说,火本炎上,水本流下。但亦只能以有形之物论之。若无形之火,则何尝不炎下,无形之水,则何尝不流上。不见火烧之处,地下灼热,太阳下照,普地皆温乎?而水蒸气,则满布太空,人之热汗,满铺头面乎。故流下之物能流上,炎上之火能炎下,亦何尝非自然之常态哉。方今科学昌明,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比比皆是,可见真水真气之中,原有真火在也。抽水机、压水泵之作,深渊之水亦不难灌之高原,此皆人定胜天之现象。改造大自然,势所必行,事亦必成。何况一身之内,欲扭转阴阳,颠倒水火,本甚易易。如能得其机要,只要关捩一拨,自然旋转,弹指顷事耳。何难之有哉!

  夫开锁者寻匙孔,用电者找开关,打水牵桶绳,驯牛拴鼻孔。秤千斤之物,惟持钩上之寸绳,发千钧之驽,惟拉弓下之尺弦。得其孔窍,自然能用力小而收效大也。由此观之,世间万事万物,都必有可抓之纲领。纲领若得,自然一端举而百体皆应矣。《阴符经》云: "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 况得其孔窍,绝尽万源,而更加以三反昼夜之勤,其用师之功,岂不更胜于万倍之上哉!

  水火二物,既在一身之内,欲其颠倒,本非难事。第人不明其启锁之孔,拴牛之鼻耳。若求玉者必远涉乎昆冈,求水者必深入于涧底,岂不疲于奔命枉劳神思。是耗药之道,非采药之道也。刘悟元云: " 有为岂是弄皮囊,做作万般总受伤。怎晓心传真妙诀,鬼神莫测扭阴阳。(《象言破疑》) " 撮舐提闭者,弄皮囊之术也。能不受伤乎哉!与虚极静笃,自然阳复之旨,何其远也。能扭转阴阳,自然能颠倒水火,哪里有举心动念余地。即《大学》亦惟言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而已。《中庸》则曰: "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 故又云: "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 皆未闻用心计采取之术也。苟非心传妙诀,知此虚空宝地,天地之真中,至善之都,天人交接之地,又安得 "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 哉! "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阴符经》) " 不明此人心之机,不明此立天定人之道,欲行三盗之功,不亦难哉! " 人知其神之神(以心知意识为神,自必用心计巧取豪夺也),不知不神之所以神(离形去智,同于大通之不神神也,自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阴符经》) " 妙兮哉!《阴符经》采药之高论欤。总其要妙,亦不过一个天人通道和大定真空耳。

  况清轻上浮,浊重下降,乃天体之自然。河澄则水清,镜净则鉴明,亦物之常理。若用意采取,药物未生,而心念先动,神驰心摇,水既搅浑,鉴亦不明,欲其清轻之上浮,不亦难乎?故广成子曰: " 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庄子》) " 若用意采取,转督行任,心动神驰,忙于做作,又何有于杳杳冥冥,昏昏默默哉!又鸿濛答云将曰: " 噫!养心之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尔形体,拙尔聪明,化与物亡,大同于涬冥,解心释神,漠然无魂。(《庄子》) " 明乎论也。形体不堕而不高度放松,认为自己聪明而机心自用,用力气勉强去闭气提撮,能无所作为吗!还能感化万物吗?化育万物之心尚且不能有,必至和大自然的漠然无魂而后已,非即杳杳冥冥昏昏默默的讲法吗? " 万物芸芸,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混混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庄子》) " 说得又多好,万物能蠢然默然自然就兴兴向荣的成长,就能各自恢复他的根本,即使恢复根本了,还是糊糊涂的象不知道一样,就会一得永得,至老死为止,终其一生也不离去的。如果你一用知见意识,就离去了。撮舐提闭之术,果能昏昏默默混混沌沌吗?既以心知意识的知见之术采取,非即你知道了,他就离去了吗?用这样的知见之术去行采取,离去还来不及况采之吗?

   " 黄帝游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契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 ' 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 (《庄子》) " 由此观之,苟非混沌昏默忘形忘物者,虽有知(智也)者之聪明,离朱之明鉴,契诟之辨才,终不可得也。象罔者,忘物忘形之无心作用也。能得玄珠(喻药物,即采得药物)者,其惟象罔乎?《庄子》各论,皆可说明无心静定,是采药之秘诀,药物可以不采自采也。庄子借黄帝之典故,现身说法,尤妙。是故庄子的大一通之(谈窍,虚无之气通天通人),大定持之(谈妙,一定到底,采封固闭无不在里面)之所以立也。与《大洞经》 " 长眠太无外 " ,同一旨趣。太无即虚无即无极,通天通人之大一也。长眠太无外者,神息两定的心息相依,永久在虚空睡觉也。一句话包尽万卷丹经,和陈抟一睡千年的窍妙。 " 王子去求仙,丹成十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 。都是同一机括。可见大定真空,确能打破 " 时空 " 概念, " 物质 " 阻限。《庄子》一书处处说明无心作用之大,心计做作之非,良真药也。

  李道纯《炼虚歌》曰: " 金丹妙在虚无谷,下手致虚守静笃,虚极又虚元气凝,静中又静阳来复。虚心实腹道之基,不昧虚灵采药时。(《中和集》) " 虚则元气凝,静则阳来复,惟不昧虚灵而已,非不采之采乎?虚无谷中下手,非孔窍之直指乎?老子之言孔窍也,则曰: " 外其身而身存。 " 谓欲存身续命,不能在色身内用功。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天地根。(《道德经》) " 玄牝者阴阳也。既知空谷之神不死,则玄牝之门在于空谷之中可知矣。既知外其身,又在空谷中,非即李道纯所指 " 金丹妙在虚无谷 " 之谷乎?虚无谷在于天地之正中,是阴阳二气的总根子。乾坤亦阴阳也,乾坤合处,是玄牝之门,是最清楚不过的,故玄牝之门是天地根也。非皆直指鼻孔外径寸之地乎?此径寸之地,先天一气潜藏于此,后天呼吸往来于此,天人消息交流于此。橐龠风鼓,阖辟机动,乾坤坎离四卦,二重天地的内外阴阳四气,同时并动,天人合发,覆冒阴阳,莫不尽在于此也。天地之根,万化之基,岂有错哉!天玄地牝,中间一门,纲举目张,则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之火候可用矣。绵绵若存者,一任其自然呼吸之微微出入也。用之不勤者,则切戒吾人不能用心计之猛火也,老子还一再提醒说: " 能无为乎 " ? " 能无雌乎 " ?以强调无为定静之德。下文不云乎: "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 " 若以心计意识去助长,就非不自生之道。不自生者,无心造作,顺应造化之自然生发也。若矫揉造作,损筋伤气,岂能长生久视乎哉!

  老子之采药诀曰: "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道德经》) " 静极生动,生意盎然,万物并起,即一阳来复之机也。能不怦然心动,百体舒伸哉!是知虚极静笃者,阳前之一定也;万物并作者,药产之候也;吾以观其复者,阳后之一定也。以阳前之一定,孕药物之清源,阳后之一定,采药物之精华。采药之功,这就完全具备了。《炼虚歌》之作,亦此义也。此张紫阳所以有 " 家园景物丽,风雨正春深。耕锄不费力,大地尽黄金(《四百字铭》) " 之说也。万物并作之时,家园之景物,果个美丽乎哉!春风化雨,沛然浓郁,非表明采药之正候欤!此时便神息两定,昏昏默默,绵绵若存,用其微细之自然火候,不费其力而耕锄之,自然不采而采,能不满收大地之黄金乎?此皆采药严禁武火与心计造作之直示也。

  汪东亭曰: " 先天大道,神气合一。故动亦神气一,静亦神气一。因心息相依而定,是神气同定于虚空中而入定,极真空之境矣,及其静极而动,动乃自动。故气一动,神即一觉,所谓时至神知者,乃神气同动也。动而心外驰,着于色身,逐妄则为二。动而不妄驰,速即向外虚空而相依,所以继续此定,不使分而为二,故仍合一。阳一生,不可转念,即去外面相依,合自然之符。要自然,要一刀两断,多少快心,多少神速。若下手稍迟,生起疑心,即不能断,盖刀不能下去矣。阳生亦然,外阳一举急往外边去相依,一刀两断,不留余情。稍转念,稍转迟,就坏矣。总之,要做成自然,方生巧妙耳。(《体真山人语录》) "

  张紫阳在《四百字铭》中还明确指出 " 此窍非凡窍(非凡身上有形窍穴),乾坤共合成(是乾坤二个卦象共合而成,即阴阳二气合有此窍)。名为神气穴(是神气聚会之所,龙虎交会之地,故称神气穴亦称龙虎穴),内有坎离精(出日入月之呼吸不离于此,坎戊月精,离己日光交媾于此,非内有坎离精乎)。 " 明指炉鼎之处,不在色身之内,原是药物之源头,是开锁之匙孔,神气坎离俱备。行鬼神莫测之机而扭阴阳,岂非易事。实无他求之必要也。斗柄既立,南针定位,周天自行,五行自簇。则混沌包虚空,虚空包三界矣。它的根源,不过径寸之地,还不是只有黍珠那么大的一颗吗?可氤氲元气,能不油然而生,熏蒸百体哉。紫阳公还一再强调: " 漫守药炉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心息相依同定而已)。 "" 自有天然真火候,何须柴炭及吹嘘。 "" 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从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 "" 不假吹嘘并着力,自然丹熟脱灵胎。 "" 休使巧伪为功力,认取他家不死方。 "" 知常反本人难会,妄作招凶往往闻。 "" 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希夷合自然。 "" 阴阳数足自通神,出入不离玄牝。 "" 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 " 《悟真篇》讲来讲去,不离希夷、恍惚、杳冥、合于自然之道,不能用妄作、巧伪、柴炭之类武火,不然不惟不能得药,却反往往招凶矣。并说明他家玄牝,是气类之地,是出入门户。而却是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而已。又安得有上中下三田之转换,以通任通督为首务,行撮舐提闭之巧伪妄作哉!愿学者共深切究之。

  白紫清则曰: " 如龙养珠心不忘,如鸡抱卵气不绝,又似寒蝉吸晓风,又如老蚌含秋月,一个闲人天地间,大笑一声天地阔(神定虚空,若闲人之放荡于辽阔的天地之间,真是妙极了)。 "" 忘形养气乃金液,对景无心是大还。忘形化气气化神,斯乃大道透三关(说明三元变化,三关透转,尽在一 ' 忘 ' 字中完成之。莫怪其大唱快活快活真快活,被我一时都掉脱(这 ' 掉脱 ' 二字谈何容易,此舍身崖拼死之事)。轮回生死几千生,这回大死今方活。旧时窠臼泼生涯,于今净尽都掉脱。(《快活歌》) " 心不死则神不活 , 大死以后的大活,才是真活啊!岂不是真快活哉!是故他在《修仙辨惑论》中说: " 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仙。 " 世人形影不离,哪个舍得掉脱,只有等死而已。及到生扯活剥之际,懊悔已是迟了。

  这种学死人之法,王重阳称为活死人,他曾有诗云: " 活死人兮活死人,自埋四假便为因,墓中睡足偏潇洒,擘碎虚空踏碎尘。 " 又云: " 活死人兮活死人,死中得活是良因。墓中寂寞真虚空,隔断凡间世上尘。 " 又云: " 墓中常有真空景,悟得空空不作尘。 " 存神于虚,与息凝合,直造大定之境。活埋一番,死中得活,自然劫外生春,枯木重花,到此地步,便有无限生机无穷受用,真所谓这番大死今方活也。

  黄帝《内经素问》称谓 " 安静虚无,病安从来 " 。《胎息经》则称 " 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 。《黄庭经》则称 " 带执性命守虚无,名入上清死录除 " 。所谓大定如小死,未死而学死,则长生矣。佛氏亦曰: " 初禅念住,二禅息住,三禅脉住,四禅一切不动 " 。到四禅程度,岂非亦如活死人了。《易系》曰: "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 寂然不动,岂非亦如活死人了。故能成其为天下之至神也。孔子之 " 时中 " ,颜回之 " 心斋坐忘 " ,子思之 " 至诚无息 " 。孟子则曰: " 持其志,无暴其气。 " 能时中而后,到于坐忘,无息而不暴其气的地步,岂非亦如活死人了。孟子还切戒说: " 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拔也)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子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矣(枯死了)。 " 撮舐提闭者,拔苗助长之类也。苗且不能活,尚冀其采药乎?妙哉孟子之喻也。故曰 " 志一则动气也。我知善养吾浩然之气 " 也。

  以上诸真之论,三教无别,真是异曲同工,如一鼻孔出气,莫不以虚无玄牝为匙孔,元神元气为药物,虚静自然,妙绝功忘,绵绵若存之火候,念住息止之活死人为究竟。凡身凡心都死尽了,元神元性还能不活吗?鼎炉药物火候,斯全备矣,岂止得药而已哉!

  至于大药无斤,真火无候之说,诚哉如是。不闻之《地母经》云: " 盘古初分母为尊,阴阳二气配婚姻。万物本是土中生,本是空中来发生。 "" 地是地来天是天,阴阳二气紧相连。统天统地统三光,包天包地包乾坤。 "" 地母本是戊己土,包养先天与后天。 "" 神与气合化天地,气与神合产圣人。 " 几句话,说明了大药无斤,真火无候,是鼎非鼎,似炉非炉之理。无非取其刚柔相须(乾刚坤柔,天地被阴阳二气紧接在一起),水火既济,即神气合一,阴阳均平(致中致和)而已。则在虚空地母的中央戊己土中定忘,便能包天包地,包养先天后天二气。象喝醉了酒一样,还能不产圣人吗?若非水火阴阳达中和均平地步,则不可能达阴阳团结而不可解的混沌地步。则无斤之药无候之火,仍无定量可寻,故以铅半斤,汞八两喻之。究到实处,则是取神气和融,阴阳均平之意,欲求确切之位置与斤两,终不可得也。故有真炉鼎活子午之说。理如是,法亦如是也。真是其聚则有,其散则零,三品一理,妙不可听也。非炉非鼎,大药无斤,真火无候之说,其斯之谓乎?有鼎有炉,有斤有候之说,亦斯之谓乎?

  综上所述,一部丹诀全旨,只是一个心息相依,大定真空(三品一理备矣)而已。一部鼎炉全旨,只是一卷 " 无 " 字真经,一个中央戊己,天人通道(刚柔相须,天地人连在一起),虚空地母(心是地,地者土也,在于天地人之中,六合之内,一大包罗故称虚空。其交接根源中只是径寸之地故称黍珠)而已。一部药火全诀,只是一个阳前一定,阳后一定,诸动百触,莫不以一 " 定 " 字应之而已。定而又定,定定不已,至于大死大活,登峰造极而后已。佛氏 " 狂心一歇,即证菩提 " ,非此义乎?《金刚经》 "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 ,非即此义乎?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之说,何其明也,在三田上下摸索胡为乎?所谓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慧而不用,益增其慧,此愈定愈神之实效也。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愿世人共勉之。

  由此观之,三田为窍之说,其可立乎?撮舐提闭,其果可行乎?读者诸君,亦能明吾斥之旨乎?气功专家大有人在,各派功法,风起云涌,足知炼功之法,非可囿于一端,药火之用,或亦各有千秋,窍妙不同,不足异也。但自金丹大道论之,终必不同也。不然,则古圣先贤,又何必谆谆告诫,谓臭皮囊之不可执,砖头木屑不足搬哉!吾宗老庄之说,《参•悟》之旨,潜居钟吕门下,故述其见解如此。

  不过自立门户,自成一家,各成其功,固为百家争鸣,振兴中华之需要,尚无不可,抑亦无权干涉。可惜今之某些专家学人,不明金丹嫡旨,自顾不暇,偏要自作聪明,替先哲经典下注脚。以至指鹿为马,将头作脚,抽肠换髓,改头换面。终致本末倒置,面目全非。此非助人,实坑人也。吾实不忍,故特指出,并详论以正之。前人有焚经经存,注经经亡之叹,不其然乎?可不慎哉!

第十六章 西派泄密之总体精神缩影论

  一.功诀特点

  先哲说: "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 张紫阳说: " 其中简易无多旨,只是教人炼汞铅。 " 白玉蟾则说: " 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书千万篇。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天。 " 凡此足以说明丹道功诀是极为简易的,只要汞铅两味药材,不执著色身就够了。

  二.西密总诀

  我们的总诀,确实只有一句话: " 心息依虚定动定。 " 如果有人真正能把这七个字理解,获得彻底的证悟,定可今生修成仙果。

  三.总诀简释

  我们知道,要煮出一锅香喷喷的好饭,就必须要有纯一无杂的好米和清净甘淳的好水。要作丹,就必须要有汞和铅两味药材,也即心和息,两者缺一不可,犹若水和米,故心息必须相依。

  煮饭没有锅不行,同时还必须一具炉灶;锅灶合起来就叫炉鼎。我们作丹的炉鼎是什么呢?就是虚空。西派以 " 虚空 " 为作丹的炉鼎,没有着落在色身上,故世人知者甚少。众所周知, " 器用者空 " ,物品总是储存在器具的空处,实处是不能容物的。人身鼻孔处径寸之地,不着色身,却又离色身不远,乃在虚空之中,以之为虚无炉鼎,理无不可。且人自落地伊始,脐带剪断,呼吸之气便从此处而入,从此之后,天地阴阳之气与人身呼吸之气便在此处交流不息,一息不来,即命非我有,足以证明此处为人真正的生门死户。而且此处真是人身任督二脉的最大空断档。若在此处心息相依,不但可接通任督二脉,而且能免使自身元气随鼻口呼吸之气而逐日消亡,同时能招摄虚空中的先天之气归于身中。

  这样煮饭的基本条件都具备了,但如不加以柴炭之火的吹嘘,生米还是不会变成熟饭的。我们作丹之火叫作天然真火,也就是静定。由身不动而至心不动、意不动,致虚之极,守静之笃,以至大定真空。紫阳真人说得好: " 休泥丹灶费工夫,炼药须寻偃月炉。自有天然真火育,不须柴炭及吹嘘。 " 水和米在凡灶凡火的作用下会逐渐发生变化,以至成为熟饭,那么心息相依于虚空之中,在静定之天然真火作用下,色身自然会发生变化,以至最后肉身完全化为气体。色身所发生的变化,也就是静极而动的现象,是十分丰富的,或为实境,或为幻境,随各人体质不同而有差异。但不管出现何种境象,只要以定续定,不予理睬,一切皆会恢复平静。活子时生亦然,只要心不转念,以定续定,精自化气,外阳自倒。能够做到静也定,动也定,一定到底,自然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还为虚,与道合真。

  真诀就是如此简单: " 心息依虚定动定。 "

第十七章 西派丹诀实炼功法浅谈

  本功法融儒医佛道为一体,独一无对,独树一帜,其相互通融的核心为无,没有门户色相之执着。

  本功的最大特点,就是 " 简易 " 二字,不主张繁琐哲学。古哲说: "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 白玉蟾也说: " 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经千万篇。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仙。 " 说得何等简捷。

  本派总诀,就是 " 心息相依,大定真空 " 八字,中间演化的层次过程,不过 " 守、动、定 " 三字。再简之,不过神气同定,一 " 定 " 到底而已。此 " 定 " 字诀,包含采封固闭、温养沐浴、结胎、脱体、神化还虚、合道,莫不一气呵成。真一言半语便通玄之先天大道,简易直捷之门也。及此全人大普渡之时,故公而出之,愿学人共勉,并珍而惜之。

  本功村夫俗子,文盲妇孺,只要得诀,人人可炼,个个能成。本功要求不多,只要集中思想,注意一点,能一切抛下不管,无丝毫妄念即可,也就是大脑思维处于高度清静状态,可比风平浪静,碧澄之水,纹丝不动,能做到用志不分,自然便凝结为神了。故誉称不贷之门,不宰之功。说起来又谈何容易,不经一番苦心锻炼,活埋一番,又如何能做到。一般人的自然规律,总是杂念一个接一个的转,一个呼吸,便有一个杂念。心猿意马,顷刻千里,难以控制。本功就用这个 " 定 " 字的特殊方法,心息相依于虚无窍中,使神气结合来排除杂念,以迎接正念。要知道杂念如落叶,心息相依是把铁扫帚,转落转扫,总有个扫得干干净净的一日,这样便进入 " 定 " 境了。一入定境,便可忘去一切,无始无终。定愈久,则识神愈伏,元神愈显。一切变化,都在此定字中发显,可见此 " 定 " 字诀,确实是很了不起的。

  有人说,这 " 定 " 字究竟是个怎么样子的?我说: " 定,就是停止一切活动,外形像木头人一样,纹丝不动;内心像止水一样,一念不生。看起来像熟睡烂醉一样,已完全失去知觉似的,可实际上他的内心却非常清醒,外界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蝉鸣蛙叫,风吹草动,莫不一清二楚。话似乎已经说不出来了,呼吸也进入停止的程度。而精神仍然显得十分饱满,保持着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功能态。能经常保持这种醒寂状态,就是功夫。

  本功坐、站、靠、卧均可炼,可根据各人身体素质而定,如年青力壮者,可以站炼,体虚有病者,可以斜靠椅背或卧炼。总之姿式不拘,以各人自感舒适为度,但当以坐功为主。最佳坐姿是双盘,次单盘,再次为自然盘坐。坐前要宽衣解带,全身放松,坐好后,要注意做到含胸拔背,虚领顶颈,下颌内收,两手掌上下交叠,亦可右手握左手大拇指,左手掌抱右手背之外,均放于小腹前。上下齿轻扣,眼露一线之光,舌尖略上抬针对虚空窍处(即鼻孔外虚空寸径之地)。

  初炼功者,大脑思维活跃,难以入静。先以两眼注视鼻孔外虚空方圆径寸之地,打准以后,稍待片刻,再以两耳倾听鼻孔外自然出入之呼吸,观音所说的 " 初于闻中 " 者,开始炼功之初,必先闻此虚空之中也。 " 入流忘所 " 者,使意念进入呼吸流动之处使神气混和而忘掉一切也。若还不静,不要让呼吸一次瞒过去,要息息归根,合自然之符节。炼功有素者,也可不须听息,把意念直接守住虚无窍就行,直守到杂念全无,眼前一片虚白,大脑空荡荡地,杳杳冥冥,悠悠扬扬,不松不紧,勿忘勿助,以不调之调调之。混混沌沌,惺惺寂寂,大脑思维始终处于清醒状态。但不可又起妄念,要向清醒求缘,莫向恍惚求功。故又称醒寂功。如炼功者已听不到呼吸声音,而又还有杂念存在,就要仔细体会呼吸起伏下落之微声,经过一番深入的调息,妄念自然会减少。有杂念起时再听息,听一下再放下,以听到没有杂念为止。便进入定忘境界,是谓先天无极气功态。

  总之,听息守窍,全在我人鼻孔外虚空方圆径寸之地,在听息成熟,没有杂念之时,就把意念专志守住虚空,不可着有无形相之念,以至诚相待,一任气机在寂静中自然变化。守窍有素以后,入睡也不要紧,入睡属于相似定,也可说是定的前奏。能达到醒寂定,效果更佳。寂而感召阳气,感召阳气而寂,由于这时主人公已定在外面虚空涵养,色身变成一所空房子,真阳之气到色身上就更多。元神既在外边得元气涵养,色身又得真阳的薰蒸沐浴,使心身内外,同时受益,故谓双修。不断保持此种内外两空的先天无极气功态,元阳真气便续续不断的向色身进来,得一分气,精神就得一分明,色身也就强健一分,换一句话说,阴气浊气或病气就退去一分,进阳火,退阴符之说,亦不过如此而已。此中奥妙,真难言语形容,惟一感觉,不过混身酥软快乐而已。触电乎!新沐乎!抑酒后之微醉乎!此时更不知有天地万物矣。

  除此以外,炼功中还会发生许多动静变化,然而,既已知 " 定、动、定 " 三字总诀了,在 " 定 " 中发生一切任何动触现象,只要用此 " 定 " 字诀镇之,不管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甚至是吃人的魔王,只要心不转念,不喜不惧,便可立见消亡。下面我再举几个例子,或闻远地声音,或见仙佛显现,或见妖魔鬼怪、毒蛇猛兽来侵,不管什么影像变化,都是自身气机的变化,尽管我定我的,一切莫认。有时眼前出现神光,大脑呼呼作响,有时如雷鸣,有时如电掣,有时如绳捆,有时如蚊咬,以致周身疼痛奇痒,都是气冲全身骨节毛窍所形成,是炼功产生的效验,虽然都是好现象,但万万不可着他,依旧纹丝不动,我定我的,自然一忽而过,恢复平宁。

  或当我们高度入静,万籁俱寂之时,忽觉外阳勃然而举,爱欲之心油然而生,这便是活子时到来之时,不可动心,不可转念,一意加深定力,一刹时间精便化成气了,为之药物归炉,外阳也便瘫软而倒。如此逐日采炼,自然不断增加功力,其效如神。这也便是以性归情,摄情归性的效验,通常称谓采药诀。此时切不可产生男女交媾之念,这样一转念就转入性高潮,未经特殊训练的人,车便刹不住了。我们只能抱定一个宗旨,坚定不移,不理不采,它来它的,我炼我的,对我有何相干,做到井水不犯河水,自然精化成气,不待安排。直炼到外阳举时也不动心,来与不来一个样,照 " 定 " 不误,工夫就到家了。

  炼功要树立信心、决心、恒心、潜心之四心。由于男女生理不同,活子时产生的外景也不一样,男人为外阳(阴茎)勃举,女人则两乳发硬。经过定静采炼,自然萎缩变软。这和一般后天功法不一样。他们通常用接连做几个呼吸,或不断进行撮、舐、提、闭,虽然有时也有效,但弄得不好,也会发生反作用,引起欲火燔灼。不及 " 定 " 字诀安全保险。可一定多用。

  我再谈谈炼功的时效问题。一般身体素质好者,三五天见效,体质差者,一二月三四月见效不一定,也有炼更长时间见效的。总要能坚持四心,持之以恒,成功才有把握。三日打渔,两日晒网,一曝十寒,肯定是炼不出功夫的。但也不可心急,要抱定有病治病,无病出功夫,立下奋斗终身的目的。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恐凡人心不坚。矢志不移,决没有不成功的。何况本功本具立竿见影,水到渠自然成之实效。还要以是否勤炼,做法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丹道要领去做,来衡量功夫的进展速度。决不能因暂时未收到预期效果而泄气停炼,半途而废,枉费前功。不管你怎样看待丹道,先定期一百天,每天至少炼一个小时,只要确切符合气功理法去做,必会产生效果。初炼功者,可先从每次 " 定 " 两三分钟开始,逐渐增至一刻钟,半小时,一小时,以至于一 " 定 " 达二三小时以上,恍如一忽之间,显然已形成时空倒错,功夫便已登堂入室,渐臻佳境。脱胎神化,也便大有希望了。

  工作忙累的人,也可忙中偷闲,或夜间休息睡觉时炼功,以炼功代替休息睡觉,由于心息依虚,不断获得天地真阳的蒸沐,不但一举两得,效果也更显著。有夫妻人炼功,必须求取对方同意,对坐同炼,交流信息,效果会更佳。因为这样炼功时,天地阴阳,自我阴阳,男女阴阳,三个阴阳都可融洽无间了。集体炼功之所以更容易取得高效,其原因也在于此。如果心术不正,或处理不当,也不无偏颇。

  炼丹道是科学,不是迷信。西派真功,更哲理精湛,以心息相依,神气同炼为最高级的物质基础,按放虚无土釜,先天真乙之气的造化炉中冶炼而成之物,非如一般凭空造象,或在色身上执着守窍的铜人身上钻血之为,不可同日而语。

  大道修成有易难,也应由我亦由天。和光混俗无多旨,三个阴阳妙更玄。

  炼丹功是解除人生的生老病死之苦,不但消除烦恼,更重要的是恢复人的精神消耗,不管一人清修或夫妻双炼,都不可有损精耗气举措。没有走漏,是确保生命永恒的最高诉求。若这一点不能做到,不管清修双炼,都必落空。我今特别提出,务请各位学者注意重视。不但要访求明师,更重要的是坚持肯炼。一定要使身心两方面同时起到作用,决不可白费心机,一定要利用眼前的大好时光,来证得佛一样的智慧神通,才是做人的最高理想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经过亲自品尝,方能知道梨子的滋味。您能在虚空径寸之地做功,能获得身心两方面无穷的享受,可发生内心无限的喜悦,其福禄将超过帝王之位。这个良好机缘,千生难遇。有志丹道朋友,欢迎一试。并赠诗如下:

  其一  笔传聊作口传心,简易工夫尽著文。为使全人同受益,不妨一己惹天嗔。

  高深密旨轻宣泄,重浊世人尽与闻。一似日常生活事,调停呼吸养精神。

  其二  真传一句浅无多,还望同修细琢磨。神气无殊米与水,返还不外吸与呼。

  阴阳和合成真种,意气相投遣鬼魔。只是寻常日用事,不须入地上天求。

  其三  离身意识即菩提,和合阴阳寄一虚。呼吸忽从方寸断,元阳已向鼎中飞。

  来朝齐服甘露澍,异日同登不夜梯。无限风光说不尽,未图忽已过瑶西。

第十八章 睡丹功揭密

  一.丹家修炼方便法门

  道家传统内丹功的基本要求是 " 致虚极,守静笃 " ,然后 " 以观其复 " ,才能进入到 " 还丹 " 、 " 结丹 " 、 " 金液还丹 " 等层次。做为现代人,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很难做到专事静功。在传统丹学体系中的 " 睡功 " ,为现代人开创了一个大方便法门。 " 睡功 " 的核心在于睡,以睡做功,以功为睡,充分利用了每个人都必须睡眠休息的生理特性。一般人平均每天睡眠 8 小时,一生中有 1/3 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这是多么宝贵而充裕的时间呀!做为每一位炼功者,都应把握住这个大好时机,莫让其白白浪废。

  二.睡功溯源(附师承)

  蛰龙睡丹功,又叫做睡丹功,简称 " 睡功 " 。睡功源远流长,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劳动中,在劳动疲劳后,必须睡眠休息,以恢复体力和精神。在不断的休息实践中,提炼精华和诀窍,终总结而成睡功,因此睡功传承甚古。孔子说 "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 ,即是睡功。以睡功修炼而著名者,当首推华山隐士陈抟( 872-989 ),曾高卧华山,一睡数日不起,后竟于睡中得道。陈抟传道于火龙,火龙传于张三丰,并作《蛰龙吟》以表之,中曰: " 图南(即陈抟)一派俦能继?邋遢道人张丰仙。 " 西派初祖李涵虚(西月)曾在 " 峨眉山遇吕祖(吕岩)、丰祖(张三丰)于禅院,密付本音 " (清•李道山《李涵虚真人小传》)。民国•玄静子徐海印在《天乐集》中也讲: " 涵虚真人初遇三丰仙师,次遇纯阳道祖,汇文始、东华两派之心传,道成创立大江西派。 " 其师承源流为张三丰→李涵虚→吴天秩→汪东亭→徐海印、蔡潜谷→陈毓照。故陈抟蛰龙睡功,于西派祖祖相承,密不示人耳。

  三.睡功丹理

  虽云睡功,实为内丹,假借睡卧之中修炼内丹耳,丹书谓 " 借假修真 " 。因此,丹学理论即是睡功原理。徐海印在《天乐集》中云: " 予参汪师(汪东亭)首尾四年,蒙师一再传授,知西派相承要旨,乃在大定真空。其余返还口诀、火候细微,皆大定真空之余绪。 " 故 " 大定真空之妙旨,乃文始、东华两派之肯綮①,九还七返之玄要也。 "

  宋•张紫阳在《青华秘文》中说: " 静中行火候,定里结还丹。 " 宋•白玉蟾在《玄关显秘论》中也说: " 采精神以为药,取静定以为火。以静定之火,而炼精神之药,则成金液大还丹。 " 元•李道纯在《中和集》中说: " 药物只于无里取,大丹全在定中烧。 " 体真山人汪东亭也讲: " 丹法摄归一定字,所谓至简至易之道也。 " (《体真山人丹诀语录》,徐海印辑。)因此,造丹的方法无他,只是一 " 定 " 之功,能 " 定 " 则金丹不求而可致也。

  睡与定极为相似。睡中无思无虑,定境混混沌沌,故称 " 睡 " 为 " 相似定 " 。于睡中依法修持,自然能生出 " 定 " 功,进而采药炼丹,其法甚易,其效甚速。修士每称 " 睡 " 为 " 睡魔 " ,静功中惟恐睡去,终宵打坐,强忍不睡,称之 " 斩睡魔 " 。殊不知,睡是生理特性,若强行终夜不睡,违反生理规律,使神经调节系统发生错乱,反惹睡魔,流弊百出。先天大道,无为自然。故丹家大德,以睡炼睡,转识成智,渐生定境,睡魔不斩而自斩之,以神足不思睡耳。起初做功,能迅速睡去,就是效验。得 " 定 " 最易,故 " 睡 " 是 " 大定真空 " 的前奏。

  四.睡功卧式

  睡功采用卧式,与平时睡眠基本相同,因篇幅所限,不作详述。

  五.睡丹功诀

  一.睡丹总诀:心息相依,大定真空。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 1880-1969 )最钦仰陈抟(希夷)一派丹法,认为希夷派的要旨在 " 守中抱一,心息相依 " 八个字,确是真知灼见。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说: " 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 " 徐海印在《天乐集》中也说: " 昔以因缘,得遇汪师(汪东亭),指示心息相依法门,方知玄宗确有真传。 " 李涵虚在《道窍谈》中也讲: " 调息之法自调心始,凝神之法自调息始。 " 因此,修功总诀就是将调心和调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心调息,以息摄心,总名为 " 心息相依 " 。心息相依交抱,性命相融矣。

  二.第一口诀:心息相依,神定虚空。放松身体,静卧在床上,将自己的心念和意识集中守住 " 身外虚空 " 之中 -- 鼻孔外方圆径寸之地。此处是修炼上乘丹法的 " 玄关一窍 " ,又名 " 玄牝之门 " ,异名很多,不胜枚举,是古人千金不传之秘。意内守 " 身外虚空 " 之虚境,目内照 " 身外虚空 " 中呼吸来往之气,耳内听 " 身外虚空 " 中呼吸之细声。意守、目照、耳听,三位一体,俱属于心; " 身外虚空 " 中往来的呼吸,谓之息。心念与呼吸相依交抱,绵绵不绝,缠扭不断,故谓 " 心息相依 " 。鼻孔外虚空径寸之地,不着色身,虚灵一窍,心念冥合于此处,是为 " 神定虚空 " 。修炼之道,以 " 神定虚空 " 为目的, " 心息相依 " 是手段。心神一离虚空,杂念袭来,即用 " 心息相依 " 的 " 降龙手段 " 将 " 元神真意 " 牵回,如 " 青龙剑 " 将杂念斩断,心神静守不离 " 身外虚空 " 。

  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云: " 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 ' 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 ' 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虚守静而已。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 " 李涵虚在《道窍谈》中云: " 凝神之际,务要与息相依,毋以神逐于息,毋以神运息。逐息则神散,运息则神摇。只要息息动荡,任其天然,随其自然,斯其神愈觉凝然。 " 又说: " 盖其存神于虚,则内息方有。所以,息恋神而住,神依息而留。神息两平,若存若亡,不知神之为息,息之为神也。 " 体真山人汪东亭也讲: " 丹书说来说去,不出一个心息相依。起初须知微息之出入,在外面虚空中悠扬宛转如游龙。片刻之后,即可放下(心念),顺其自然。若有杂念来,再心息相依,之后再把心放下,自然心静而得冲和之效。不知放下(心念),便往往做成以心逐息,则坏矣。 " (《体真山人丹诀语录》)

  三.第二口诀:心息相忘,神气合一。先天大道,神气合一。神无影,气无形,故神不可见,寄之于心;气不可得,求之于息。神气寓居于心息之内,心息是神气的寓所。欲将神气合一,必先将心息相依。心息,在丹经中喻为 " 龙虎 " 。丹经谓 " 龙情缠绵,虎性狰狞 " ,不过喻心息的燥动不宁。所谓 " 降龙伏虎 " ,就是降伏心息,其功诀不外乎 " 心息相依 " 。又有 " 驱龙就虎 " 者,即是以心去与息相依。虎(息)无情,龙(心)有意,必用有意的心主动地去与息妙合,方为合法。

  以心调息,以息制心,心息相互钳制相依于 " 身外虚空 " 之中。心因息调而渐静,息因心静而渐平。盖此仅能降伏思虑,平心静气,尚不能达到 " 神气合一 " 。惟有不去做有为的 " 心息相依 " ,放下有为的意识,不再去主动的调动,一任自呼自吸,阖辟自然,才能过渡到 " 心息相忘 " 。将心息忘掉,不知心息的存在,惟融合于一片虚空之中,身心与虚空合一。混沌空忘之内,自由无束之中,心息才得到真正的相依,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神气才能相融合一。 " 心息相忘 " ,仍然属于 " 心息相依 " ,惟前是 " 有为法 " ,此属 " 无为法 " 耳。只有 " 心息相忘 " (后天心息),心息才能真正相依(先天心息),神气才得合一。所以, " 心息相忘 " 是 " 心息相依 " 的深层阶段,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能否进入 " 睡乡 " ,以及 " 大定真空 " 的关键,也是 " 阳生药产 " 、 " 烹药炼丹 " 的秘机。有修炼静功多年者,尚不能 " 阳生药产 " ,均以不能味此理耳。

  张紫阳在《青华秘文》中云: " 吾本无他术,为能定心故。 " 又云: " 能静则金丹可坐而致也。 " 白玉蟾《玄关显秘论》云: " 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忘之一字,如能味此理,就于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顷刻,运造化于一身也。 " 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说: " 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 " 汪东亭也讲: " 心息相依之功夫纯熟,必转入心息相忘,方能入定。倘不能心息相忘,即不能入定,故此忘字最重要。入睡乃相依最初效验,但苟心息不能两忘,即不能入睡。睡尚不能,况定乎? "

  四.第三口诀:恍然而睡,大定前奏。定境,混混沌沌;睡乡,无思无虑。睡与定极为相似,故称睡为 " 相似定 " 。所以,睡是定的前奏,睡功不离定诀。 " 心息相依 " 纯熟,必须转入 " 心息相忘 " ,于空忘之中,不知不觉之内,恍惚间自然睡去。睡于 " 心息相忘 " 中产生,能睡熟就是 " 心息相忘 " 的最初效验。若能迅速睡去,则去 " 定 " 境不远矣。故此 " 心息相依 " 法门,是古今修炼之真功,是最简易、最高效的微妙法门,是踏破铁鞋无处觅,万两黄金无处买的修真秘诀。

  五、凡初做心息相依,若能勿忘勿助,绵绵若存,片刻之久,心息两忘,即能自然睡去。一觉醒来,百骸调理,气血融和,精神舒畅,其妙难以形容。若工夫稍进,自然由睡而转为入定,睡是定的嚆矢②,定从睡中产生。初学有睡无定,久修则有定无睡,终则定就是睡,睡就是定,睡定无异矣。故能睡着就是效验,能自然速睡尤妙。禅客坐禅,惟恐其睡;玄宗心息相依,惟恐其不睡。善炼睡者,睡而不睡,不睡而睡,功夫自然不断得到提高。若熬夜守更,反惹睡魔。《参同契》中云: " 寝寐常相抱,觉悟候存亡。 " 即示睡眠之中,惺惺不昧,渐趋 " 大定真空 " ,待承妙有真阳,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

  六.睡功效验

  睡功的核心就是 " 心息相依 " 法门,确是古今真仙修炼真功,是最圆融、简易、高效的微妙法门。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万两黄金无处买的修真秘诀,切勿等闲视之。如若不信,不妨一试,亲自做做,当可自得答案。今将睡功效验,略举如下:

  (一)悠然速睡。普通人睡前思前想后,辗转难眠。修炼睡功,心息相依渐而相忘,恍然间不觉睡去。初做相依功夫时间稍长,待纯熟之后,数次呼吸之间即能心息相忘,自然睡去,则去 " 大定 " 不远矣。

  (二)睡中无梦。普通睡眠,会经历浅睡阶段,大脑皮层活跃,梦境纷起,干扰睡眠,影响睡眠的质量,次日或有头昏脑胀、疲劳之感。睡功则以速睡为宗旨,超过浅睡阶段,直入深层睡眠,自然无梦境干扰,确保了睡眠的质量,一觉到天明。醒来百脉调理,精神舒畅。

  (三)感阴摄阳。常人夜间睡熟,至静极之时只能感招天地之真阴,作为次日精神的张本。若以心息相依而获睡,以我心息之和感招天地之和,天人合发,则真阴、真阳能同时感招,其为利益,岂有量哉。

  (四)防疾祛病。身中疾病,多因呼吸气结,神气不调,导致气血阻滞所致。心息相依,气息平和,先天真阳一到,全身酥软快乐,气血疏畅,疾病自去矣。天天做功,日日感招真阳,则全年无疾痛之苦。

  七.睡功古诀举要

  (一)陈希夷《蛰龙法》

  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高卧,世无知音。

  (二)陈希夷《励睡诗》

  常人无所重,惟睡乃为重。举世皆为息,魂离神不动。觉来无所知,贪求心愈浓。

  堪笑尘中人,不知梦是梦。至人本无梦,其梦本游仙。真人本无睡,睡则浮云烟。

  炉里近为药,壶中别有天。欲知睡梦里,人间第一玄。            

  (三)吕祖《咏蛰龙法》

  高卧终南万虑空,睡仙长卧白云中。梦魂暗入阴阳窍,呼吸潜施造化功。

  真诀谁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学痴聋。华山处士留眠法,今与倡明醒众公。

  (四)张三丰《蛰龙吟》

  睡神仙,睡神仙,石根高卧忘其年,三光沉沦性自圆。气气归玄窍,息息任天然。

  莫散乱,须安恬,温养得汞性儿圆,等待他铅花儿现。无走失,有防闲;

  真火候,运中间。行七返,不艰难;炼九还,何嗟叹。静观龙虎战场战,暗把阴阳颠倒颠。

  人言我是蒙胧汉,我却眠兮眠未眠。学就了,真卧禅。养成了,真胎元。卧龙一起便升天。

  此蛰法,是谁传?曲肱而枕自尼山③,乐在其中无人谙。五龙飞跃出深潭,天将此法传图南。

  图南一派俦能继?邋遢道人张丰仙。

  (五)张三丰《渔父词》

  蛰龙无声且有声,声声说与内心听。神默默,气冥冥,蛰龙虽睡睡还醒。

  (六)张三丰《蛰龙法跋》

  或言希夷先生别有睡诀传世,其所传皆伪书也。《随》之《象词》曰: " 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 夫不曰向晦宴息,而曰入宴息者,其妙处正在 " 入 " 字,入即睡法也。以神入气穴,坐卧皆有睡功,又何必高枕石头眠哉?读三十二字,盖使人豁然大悟。吕翁表而出之,其慈悲之心,即纠谬之心也。张全一④跋,时寓终南山。

  (七)白玉蟾

  白云深处学陈抟,一枕清风天地宽。月色似催人早起,泉声不放客安眠。

  甫能蝴蝶登天去,又被杜鹃惊梦残。开眼半窗红日烂,直疑道士夜炼丹。

  (八)李道纯《满江红》

  好睡家风,别有个,睡眠三昧。但睡里心诚,睡中澄意。睡法即能知旨趣,便于睡里调神气。

  这睡功消息,睡安禅,少人为。身虽眠,性不昧;目虽垂,内不闭。向熟睡中间,稳帖帖地。

  一枕清风凉彻骨,梦于物外闲游戏。觉来时,身在广寒宫,抱蟾睡。

  注:

  ①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紧要的地方。綮音 q ì ng.

  ②嚆矢:响箭,喻先声。

  ③尼山:指孔子。

  ④张全一:即张三丰,丰翁名号颇多,此其一也。

第十九章 真空炼形法我见

  偶读《气功与科学》梁向荣先生《真空炼形法解真》一文,引起我莫大的兴趣。查其原意,是批评今年《气功与科学》第三期张杏春先生《真空炼形法解奥》一文,本人望题思义,先谈谈自己的拙见。

  首先我想先探讨一下,什么才叫真空炼形法,每个字的含义如何?真,就是货真价实,没有丝毫掺假之意。空,便是一无所有,空洞无物,不沾染任何形迹。炼,为火东两半组合而成,也是东方之木用南方火去燃烧之意,只有熔熔烈火,方能炼铁成钢。形,为影和无的反面,世间万物,莫不有形,色身者,人之形也,古人称之为臭皮囊,今人则称它为酒囊饭袋。它是贪嗔痴爱的根源,形之为害不亦大哉!故必须炼而去之。法者,法则方法也。从字形看,它是水土厶三字组成。含有以土制水,去掉私心之意。私字前半即我之前半也,说明私心即我执之心,私心去则无我矣。色身去则真我(无相之相)见,小我去则大我存矣。此大我者即金刚经喻为须眉山王之大身也,法之字义大矣哉!

  可见真空炼形法者,便是到真正的虚空鼎器中去烹炼色身的方法。所谓真空,从世俗说,就是抽掉空气的储蓄器。从功法说,便是心息相依,同时静定在虚空中,到呼吸断绝,没有出入息之时,才是真空境界,才是真实不虚的大定真空,也便是真真正正的真空炼形之法。到此地步,不但色执没有了,也忘记了什么是炼功的方法,连法执也没有了。这个主题搞清了 , 张梁争论的焦点 , 也许可以不辨自明了。

  问题并不完全如此,梁先生本人便可能不明白这个主题的含义,把色与空两者纠缠在一起,混淆不清。没有理解执着在色身凡窍上做工夫,不管性功命功,上丹田下还是下丹田,都不是真空的道理。所以会把张杏春先生对的地方也说成是误解,例如把 " 玄门 " 误解为 " 动静交关处 " 。错误之处却未能明白指出,例如 " 移神夹脊 " 之说,早已落入后天色相之中,远离真空十万八千里了。却在性功命功、气感光感上纠缠。竟因为如此,所以会把自己从各种典籍搜集下来的许多执色着身的方法,例如①说什么玄门就是祖窍,长谷就是滕桥鼻道。② " 世尊教我观鼻端白,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如烟…… " ③藏密灵热成就法,以修中脉及底、脐、心、喉、顶五轮为主……。都绝对脱不开执色着相的事实,与真空炼形之法,大相径庭。明眼的人,不待分析,一目可以了然矣。

  梁既抬出《性命圭旨》来证实 " 玄门就是祖窍 " 之说,不妨就请大家打开《性命圭旨》来看看,到底只此一说,还是另有多说,还是别有所指。说到实际,篇幅有限,我也不便一一指出,书中图解甚多,逐一参看,便可知其一二。若能悟透许多借东指西,以实形虚之理,或可得其要妙也。

  那么究竟落实何处,真空到底在哪里,《性命圭旨》一书中确实都已谈了,只是读者没有正确理解而已。(一)《安神祖窍翕聚先天》篇中借紫阳之言说: " 玄牝一窍而采取、交媾、烹炼、温养、沐浴、结胎、脱胎、神化莫不此。 " 由此可以证明,玄关确实只有一窍,没有铅汞异炉,移炉换鼎必要。故云修士知此一窍,金丹之道毕矣。(二)同篇又说: " 此一窍在身中求之,非口非鼻,非心非肾,非肝肺,非脾胃,非脐轮,非尾闾,非膀胱,非谷道,非两肾中间一穴,非脐下一寸三分,非明堂泥丸,非关元气海。 " 没让人再在色身窍穴中留有立足的余地。(三)不过篇中又借《参同契》的直指说: " 人所禀躯,体本一无,元精云布,因炁托初,炁一凝定,玄牝立焉? " 玄牝确非有形之物不甚明乎?因炁托初,则位置亦直指矣。下文虽有 " 总持于祖窍之内 " 之说,终未指为鼻梁之上或明堂山根之处也。而示图确已画在腹部之正中矣。诚然,古人都以鼻为祖,既鼻上可称祖窍,岂鼻下即不堪称祖窍乎? " 因炁托初 " 之旨,将何以体之。《安神祖窍图》还说: " 这个窍,绝中边,无内外,上下圆,东西合,南北全,会此意,便成仙。 " 句句都有着落,非虚语也。又图旁有一对联说: " 如如不动空中住,无生无灭无来去。 " 足以说明《圭旨》所指的祖窍,决不是指明堂泥丸,也决不如图所示以脐上心下为无极为玄关也。观 " 绝中边,无内外,空中住 " 等可以明矣!

  《圭旨》在《涵养本源救护命宝》篇,分析尤其清楚,多处都作了直指,例如①尹师指出修行径路只有一条从源头上做起,又如 " 空洞无涯是玄窍 " 之说。② " 观心之妙在灵关一窍,人自受生,感气之初,禀天地一点元阳,经生此窍。 " ③释教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自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④ " 二六时中,眼常要内观此窍,耳常要逆听此窍,至于舌准常要对着此窍。 " ⑤ " 是以念头起处,系人生死之根。 " 好了,直指之处太多了,大都不外呼吸或念头起动之处,到人的源头上去求之即得,千万不要着落在色身之上。我不能逐一指出,更不能逐一作解,一旦参透,必将会哑然失笑的。

  不过梁先生结尾前所引念安般的二首诗,到是真正的真空炼形之骨髓之文与方法。它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确实是没有二致的。只是从梁先生的评论中看,并未真正体会真空二字的含义,所以会有 " 无为的船若观法与有为的念安般法,无论炼那一种,都要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真空炼形 " 的评论。

  殊不知其实质恰恰与之相反,只有在真空中炼形,方能照见五蕴皆空。《密多心经》中也明明这样说了。 "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 首二句便是真空炼形的诀窍与步序,只有通过这些步序,才能照见五蕴皆空。兹略解其义,以证吾言之不虚。观就是看,亦即回光返照,自在,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之意。菩萨有二义,从字面说是普济之意,亦可作为本性或真我的代名。全句之意,便是回光观照活泼自在的本性如来。行,修行,进入实修的工夫;深,为深邃深奥,般若广大;波罗,波是水皮,海水外面的包皮;罗是罗网;蜜多,为秘密包含的很多,故唐言智慧,梵语直称彼岸或虚空,时即虚极静笃一阳来复之时。全句密义,正是直示 " 真空炼形 " 的诀窍。也就是说,要观照本性如来,必须行持深入于广大无边,包罗万象的虚空彼岸处去修炼,并且直炼到虚极静笃,活子生之时,方能照见色、受、想、行、识的五蕴皆空,渡尽人世间的一切困苦厄难也。吾今实告诸君,般若波罗密多者,即人身鼻孔外之虚空也,由于离开色身,故叫彼岸,由于空洞无涯,贯通天地,故称船若(广大)或虚空。故真空炼形者,确是实践的窍妙功夫,不是单纯作为气功态的形容。没有得诀的人,大盖都是这样认识的。因为他们都没有真正理解《金刚经》的 " 无所住 " ,《圭旨》的 " 空中住 " 和 " 空洞无涯是玄窍 " 的真义。以头为足,主次颠倒,就不足为怪了。

  若张梁两位先生还有异议,欢迎提出批评指正。更欢迎广大丹道界有识之士,包括广大读者都能深入体会,提出批评和指教。

第二十章 畅谈伟大的性科学

  一.食色二字是人类的天性

  人一生下来,就知道吸奶求食,爱色贪花更是不教自会,连痴子呆陀,飞禽走兽,都莫不成双搭对,追求恩爱。这都是大家所共知的事实。告子及 < 礼运 > 说: " 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 " 成为千古不易的定论。中庸则说: " 人莫不饮食也。 ""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 是以古今圣贤,对食色两者,都十分重视,以致规定法律,俾所遵循。都公认为,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孟子说: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读作旺)者,未之有也。 "" 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 《诗》云: " 关关睢鸠,在河之渊,窈窕涉女,君子好逑。 " 都可充分说明,食色二字,是全人类的共同诉求,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不重视的。

  二.食色的正面作用

  一日不食则疲,七日不食则死。色字亦然。人之既壮,未有不爱色者,正常的性生活,合理适度的宣泄,有利于男女双方的身体健康。事实说明,常规的食色,为人类日常生活所必须。不管家国社会,凡是这两方处理的好的,就安定团结,繁荣昌盛,处理不好的,就祸乱不休,衰退败亡。诗云: "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 此以蝗虫之强盛生殖力,以喻人之子孙众多不绝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见色字还不是单纯的寻欢作乐,还肩负着生子生孙的伟大历史使命。所以《诗经》还说: " 妻子好合,如鼓色琴,宜尔室家,乐尔妻孥。 " 描绘出一个安定团结的小家庭,是何等的幸福。

  以上是单就人道说的,也是通常说的顺行之道。我们现在再看看食色二字对天道的关系。天道者逆返之道也,有去人就天之意。但食色二字,照样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遗弃它不得,只是其要求有所不同而已。譬如从食字来谈更重视饮食卫生,提倡药疗药补。饮食有节,美食任服。颜回(孔子学生)之 " 一箪食,一瓢饮。 " 人都尊而羡之。孔子肉不正不食。孟子之 "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 则从养生更进于仁术矣。色之一字,更认为是破体或中老年不可或缺的项目。吕祖说: " 色是药,酒是禄,酒色之中无拘束。只因花酒悟长生,饮酒戴花神鬼哭。(《敲爻歌》) " 明白强调酒色二字没有拘束的必要,还可从中悟得长生的道理。张紫阳则说: " 阳里阴精质不刚,独修一物转蠃尪。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元是药王。(《悟真篇》) " 笔者因一直站在清修的立场上,所以对于这些浅近的说教与比喻,都牵强到身内阴阳上去,把孤阴寡阳不能生育的真理,都置之不顾了。 " 劝君穷取生身处 " 之语,说的是何等的直接,把它说成是返本还元的药王,又是何等的切重。那么他在七绝中的 " 休施巧伪为功力,认取他家不死方 " 之句,该作如何解释就值得深思了。大家都知道,除非真正结丹,孕成仙胎,男子是绝对不会生儿育女的。说明不死应求于他家,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不妨再看看几个主要丹家的话,张三丰说: " 雌鸡卵,难抱雏,背了阴阳造化炉,女子无夫为怨女,男子无妻是旷夫。叹迷徒,太模糊,静坐孤修气转枯。(《无根树词》) " 对枯阴寡阳不能结丹的道理,说的够清楚了。这怎么能说是对自身阴阳的比喻呢?与末句的 " 静坐孤修气转枯 " 之句联系起来看,说明这决不是对单修性或单修命的人说的,也包括性命双修的人在里面。孤男寡女,单一修炼不行,不但像雌鸡之卵一样孵化不出小鸡,连气血只会越修越干枯的,痛责这样做是糊涂透顶的迷徒。这是一句多么沉痛的教训。

  魏伯阳也说: " 欲作伏食仙,宜以同类者,植禾当以粟,覆鸡用其卵,以类辅自然,物成易陶冶。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类同者相从,事乖不成宝,是以燕雀不生凤,狐兔不乳马,水流不炎上,火动不润下。 " 接着还说: " 物无阴阳,违天背元,牝鸡自卵,其雏不全。天何故乎,配合未连。(《参同契》) " 反复论证炼丹非男女之同类不行,孤阴寡阳,自然也是一定不行的。

  三.食色的反面作用

  《内经•痹论》曰: "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 " 足以说明饮食不节,其危害之大。降之晚近,大吃大喝之风大行,暴饮暴食之徒,比比皆是。食色本相蝉联,饱暖思淫欲成为必然之势。其危害之巨,岂笔墨所能尽哉!

  四.将如何而后可

  这是一个颇不寻常,不容忽视的事实。笔者认为,这实际上都牵及到人体科学与性科学问题。任何问题的产生,都必须因势利导,以疏通河道为主,筑堤防水为辅。一些强制手段,不一定都会见效。而且还可能产生相反的后果。为了能在科学的轨道上迈出一个新步伐,从生命的源头上找出一个完善的答案,这便是笔者急于提出研究的问题。

  吃饱穿暖,过好美满的生活,是全人类的共同诉求。这个规律不能违反,应该给予绝对的尊重。所谓性科学,实际上就是生命科学,必须引起全人重视,与急待探索的问题。生子生孙是每个人的本能和任务,自然少不了;求仙作佛,玄虚不实,也可能可望而不可及。但既然人类自身有这部现成的活机器,让机器能发挥卷放自如,控制随心的可能性也是肯定存在的。试想小小一个自来水龙头,不过是废铜烂铁制成的,得其要妙,便可要开就开,要关就关,须多少就放多少,关严实以后,便滴水不漏。如果这个蓄水池也是活水源头,就一定会天长地久,永远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人类的精水气血,是人类的生命源泉。所谓树老心空,人老颠冬,就因为这树和人没有保护好这个生命源泉的缘故。试想它不但能生子生孙,而且还可以生仙生佛,是具有何等巨大的威力。若能牢把龙头,使资源不渗漏溃乏,那就肯定没有树老心空人老颠冬的可能了。这样人便一定会像生龙活虎一样,永远都会充满青春活力的。笔者今年已经七十五岁了,跑起路来,不相信会输给年轻小伙子。

  引几段古真的话作为我们研究性科学的借鉴。古真说: " 精路一闭,个个长活。 " 张紫阳说: " 牵将白虎归家养,产个明珠似月圆。 " 又说: " 敲竹唤龟吞玉芝,鼓琴招凤饮刀圭。 " 前两句先说明还精补脑的重要,后两句已直露功法之端倪。 " 敲竹唤龟吞玉芝 " 是说明激活自身阳能给以自补的办法, " 鼓琴招凤饮刀圭 " ,则求取他家不死方之术亦微露矣。魏伯阳则说: " 母含滋液,父主禀与,凝精流形,金石不朽,审真不泄,得成正道。 " 又说: " 施化之道,天地自然。 "" 观夫雌雄交媾之时,刚柔相结而不可解,得其节符,非有工巧以制御之。(《参同契》) " 此非对性科学纲要之彻底明示乎?若能凝精流形,便会像金性一样永远不朽了,能真正做到元精不泄,便可成其正道矣。读者诸君,果能知男女交媾之时刚柔相结之节符乎。这个制御的工巧,值得好好研究。吕祖则说: " 青龙驾火游莲室,白虎兴波出洞房。此个工夫真是巧,得来平步上天堂。 " 这青龙白虎莲室洞房之说,两人乎一人乎?这火如何驾,波怎么兴,以至怎么游怎么出,都是很巧的工夫,不可等闲视之。观首二句 " 玄篇种种说阴阳,二字名为万法王 " 可以明矣。阴阳之道,为万法之王,不其然乎?基于这个原因,他尝不断高呼: " 好趁风云真际会,须求鸾凤暗和谐。 "" 急捉虎龙场上战,忙将水火鼎中煎。 "" 同类铸成驱鬼剑,共床架起上天梯。 "" 忙求北海初潮水,灌溉东山老树根。(《指玄篇》) " 等等举之不尽。此皆医老的上乘仙方,岂是单枪匹马,阳寡阴孤,违背造化真理的人,所能完成得了的。所以白玉蟾真人在解注本文时说: " 有等愚夫俗子,又不知出世间法,不知还丹至理,妄生议论,皆言修道炼丹,必居深山穷谷,必须抛弃妻子,此辈真可惜也。 " 吾读写至此,亦不禁叹息不已。

  五.小结

  由此可知,天地阴阳,自身阴阳,夫妻阴阳的三个阴阳,是炼丹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必须兼蓄并重。因为他们之间,确实是直接牵扯在一起的。三才窍,还必须二五精的凑合才能够结丹。吾祖李涵虚也说: " 鼓铸群生,不离三一,以言其精为二五之精,以言其气为阴阳之气,以言其神为虚空之神。虚空之神即与阴阳之气相往来,二五之精,即与阴阳之气共生成。其气灵,灵故神,其气妙,妙故精,上盘下际者气也,而天地之精神在其内矣。(《道窍谈•先天直指》) " 李祖还说: " 元精在我家,真精在彼家,……其在彼家者,华池壮盛之气,悟真所称首经者是也。 " 又曰: " 上德之体,精气神皆称为元,盖得于天者甚厚,不必求之彼家也,故曰天元。下德之事,精气神皆名曰真,盖取于人者多,不能求之我家也,故曰人元。(《道窍谈•神气精论与再论》) " 并曰: " 今而知上德清静,守其顺成之道,而结仙胎,即天以全人也。并可知下德返还,修其逆成之道,而结圣胎,又尽人而合天也。(《道窍谈•性命顺逆》) " 充分说明,只有以天全人,与尽人合天,方能性命双赋,性命双全。是故人得元始真一之气以成仙,即如天施阴阳五行之气以成人。丹道所以能夺天地之造化者,天道同也。性命之学,天地之道,与性科学如此直接联系在一起,直个伟大乎哉!

第二十一章 吕祖《指玄篇》释秘

  吕祖名嵓,字洞宾,号纯阳子。世为河中府永乐县人。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时生,襁褓时,马祖见之,曰,此儿骨相不凡,自是风尘表物,他时遇庐则居,见钟则扣,留心记取。咸通中,举进士第,时年 64 岁,拜钟离权云房为师,经十次试验不动心,因悉传丹诀云。《指玄篇》为吕祖得道后悯度世人而作,留于青城山石室之中。

  《指玄篇》三字,顾名思义,即可知为指点玄关窍妙之文章。余讽诵再三,似有所悟,并据各诗浅直文义来分析,玄分成五个要目表述之。

  一.玄关窍的直指。 如律诗第三首说: " 玄篇种种说阴阳,二字名为万法王。一粒黍中藏世界,半升铛里煮山江。 " 真可谓直指的直指。玄关不就是玄牝吗?玄阳牝阴,阴阳合一,窍斯立矣。清刘一明说: " 阴阳合有此窍,阴阳偏无此窍。(《修真辨难》) " 足以说明矣。玄篇万种,不离阴阳,非万法之王乎。岂后天色肉之躯之色身凡窍所可比拟哉!此窍大包六合,小不盈握,烹炼金丹,非此莫属。故曰一粒黍中藏世界,半升铛里煮山江也。凡胎肉窍,能具此伟大之奇功乎?故吕祖在《蛰龙吟》也说: " 梦魂暗入阴阳窍,呼吸潜通造化功。 " 不但气势磅礴,亦且合乎实际。人之一呼一吸,同天地阴阳之气同出同入,同升同降,成为阖辟之机,非呼吸潜通造化功乎?人之性命系于呼吸之间,呼吸亦阴阳也。《心印经》说: " 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 " 中庸也说: "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 一阴一阳之谓道,诸君还有异义吗?呼吸亦为阴阳,世人亦能否定吗?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呜呼万事休。都可明确证明玄关,即阴阳之理。惟吕祖直截言之并盛赞之而已。我更直截揭穿,玄关者,鼻外虚空,不即不离,径寸之地也。它是构通人身与天地的桥梁。内经不云乎 " 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 。通天窍之名,亦由是而立矣!人欲归根复命,非先回归本窍不可!梦魂暗入阴阳窍,则定忘可待,神仙有望矣!又神仙者,直示引申为山上之人也。寄身山上,胸怀旷达,神清气朗,岂不飘飘欲仙乎?

  律诗第六首又说: " 好趁风云真际会,须求鸾凤暗和谐。两重天地谁能配,四个阴阳我会排。 " 这便是直示,心息相依,大定真空之嫡旨了。风云际会者,神气壮旺,呼吸旺盛之时也。鸾凤和谐,示夫妻融洽,以喻心息之相依也。两重天地四个阴阳者,是直指虚无真窍之所在也。上文已经说了,天人通道在人身小天地与天地大天地一气牵连处。一气牵连处之内便自然牵动身内坎离二卦之阴阳和牵动身外乾坤二卦的阴阳,排成四个阴阳并列的形势。这个自然的形成,是任何力量所无法否定的,也是其他任何功派,在凡胎肉体的铜人身上钻血,所无法做到的。

  其他还有一些天经地义的表述,如 " 天生一物变三才,交感阴阳结圣胎。 "" 先天一炁号虚无,运转能教骨不枯。 " 都可十足表明吕祖谈窍的物理性与科学性及正确性。大家都知道通天窍的异名就叫三才窍,或虚无窍。虚无名命的由来,前已表述过了。看了它的坐处,三才之定义也就不难明白。众所周知,鼻下虚空之内,中医定名 " 人中 " 穴,明确表明此处为人一身之正中,也许有人会奇怪,认为天方夜潭,胡说八道。殊不知这出于铁的规律和事实的根据,并非空穴来风。人身不是有个九窍吗?它是人身周身百骸万窍的窗户,人中之上刚巧是眼耳鼻三双窍,明白地画出 (坤)卦的象形,人中之下刚巧是口阴肛三单窍,明白画成  (乾)卦的形象。人中恰好夹在  (坤) (乾)二卦鼻口天门地户之正中,丝毫移动不得。还有其他任何色身穴位所能否解的吗,还有其他比这更现实的意义,可以把它定名为三才窍的吗?天地之中是真中,岂虚语哉!

  二.功法妙喻。 吕祖对功法的描述,也非常有趣。在指玄上下篇中,总是三言两语,用活泼生动的画面,把心息相依,大定真空的境界,描绘得有声有色。如律三之 " 青龙驾火游莲室,白虎兴波出洞房。 " 律四之 " 正心收住青龙髓,张口擒吞白虎浆。 " 律七之 " 急捉虎龙场上战,忙将水火鼎中煎。 " 律十二之 " 龙虎顺行阴鬼出,龟蛇逆往大神来。 " 绝三之 " 西北东南在两厢,长房缩地在中央。 " 玉和之 " 雄虎雌龙各一厢,凭媒牵引入中央。 " 等等,总是妙不可言。所谈采药功境,亦非常奇绝。如律十三之 " 先天一炁号虚无,运转能教骨不枯。人人会饮长生酒,个个都成不死夫。 " 律十四之 " 叮咛学道诸君子,好把无毛猛虎牵。 " 律十六之 " 忙求北海初潮水,灌济东山老树根。 " 绝十之 " 曾读仙经万卷多,篇篇只教运黄河。此中有盏长生酒,问道世人能吃么? " 馋涎欲滴,非一试不可。可实际功法并不如此用意着力,而只是静中行火候,定里采先天。动后又定,以定续定,大定真空而已。其他温养、沐浴、结胎、脱体的诗例,都有不同巧妙的画面,恕不一一引述。

  三.阴阳卓见。 吕、白二祖之诗,虽曾不断对花酒色欲之情重重告戒,但也不无对阴阳双修貌似推崇的嫌疑。从阴阳二字来说,本可引申为天地、日月、男女、雌雄、龙虎、铅汞……一切对待之物,一般当以身内阴阳为主,虚空(即天地)阴阳为辅,男女(即夫妻)阴阳则被清修派引为禁区。即世人亦莫不以邪妄目之。故多作而不述,秘不敢宣。所以三个阴阳不可混淆不清。一般都把阴阳派列入男女双修范畴。为了深入探讨丹道本质,只好按图索骥,据文直释了。据吕、白诗解,可以得出这样结论。既不可恣情声色,忘其所以;亦不可谈虎色变,以静制动,默而取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其斯之谓乎?欲辨真谛,请参原文。

  律一云: " 叹世凡夫不悟空,迷花恋酒送英雄。春宵漏永欢娱促,风月时长死限攻。 " 绝九说: " 二八佳人体如酥,腰间仗剑斩愚夫。明中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 明白教戒,女色近不得,近则死路一条,夭寿短命,必葬土中。可律十之诗,却大相径庭,从字面分析,无异是对阴阳双修的肯定,并且认为是泄漏天机,认定只有同类才能铸成驱除魔鬼的宝剑,只有同床的人才能作起登上天堂的云梯。度人一定要用同类的人来度方能超出尘世,化龙必须和龙交姤,才能离开污泥飞腾上天。玉蟾解曰: " 同类者,天以地为同类,日以月为同类,女以男为同类,阴以阳为同类。《契》云:勾陈螣蛇,青龙白虎,相呼相唤,相扶相舞,颠倒修之,离取坎补。 " 清楚地罗列同类的范畴,并说明同类的作用。关键之处,便是要颠倒修之,化顺行为逆行而已。所谓离取坎补者,非即阳施阴受,阴放阳收,阴阳互补之义乎?又如玉蟾对吕祖绝九的解和诗说: " 无情何怕体如酥,空色两忘是丈夫。识得刚柔相济法,一阳春气会嘘枯。 " 无情以应有情,正是采药的上乘秘诀,他我本都一样,用于房中,自无不可。空色两忘,便深入定境,自然情来归性,性去恋情,他入于我,我不损他。能识得刚柔相济之法,自然也便能以柔克刚,以刚制柔,得阴阳互补之效矣,安能不受一阳春气之薰陶,会使枯木之重荣哉?余今设一比喻,譬如水火本常人日用所需,赖以活命之物。若用之失当,便变成狂澜或火焰山,不可收拾的天灾人祸了。其实吕祖原诗亦早有暗示,腰间仗剑,所斩的只是一些愚夫,聪慧的人,本无伤也。一顺一逆,毫厘之差,天渊之别。清修双修,固无异也,何须另立门户,别生歧见为哉!从这个意义说,吕祖律三之诗,不亦双关两意,把男女阴阳包括在内乎?

  四.三个阴阳, 本来就是统一体,玉蟾绝九的解和,本来也已解答了,没有畏之如虎的必要,要圆融彼我一身邦国,自然要从真空炼形入手。三个阴阳,便用三个交媾,除了身外乾坤交,身内坎离交外,还要加个身旁的阴阳交。三位一体,定而空之,不就得了。至于单独炼法,还可分成四个层次和方法,如身体之交,隔体神交,异地气交,超距意交等,以补自身阴阳的虚损与不足。所谓衣破布补,篱破竹补,即同类相补之意,栽接之法,不过如此而已。具体作法俟日后专题讨论之。

  五. 客观事实,不容否定,深入探讨,以解狐疑。前道协会长陈撄宁说: " 究竟彼家二字如何解释,颇有研究余地。如谓彼家是指肾中之气而言,则单炼心中之神者非矣。如谓彼家是指身外之虚空而言,则执着肉体在腔子里摸索者非矣。如谓彼家是指同类异性者而言,则一己孤修,专事静坐者非矣。读者须于此等玄之又玄处着眼,方能头头是道。 " 虽然句句都带疑问,不无三个阴阳并举的隐含。顺便再举二篇丹诀,作为大家进一步探索的议题,欢迎大家进行深入详参后,各署己见,提出批评与指教。

  其一 张三丰 无根树词一阕

  无根树,花正孤,借问阴阳得类无。雌鸡卵,难抱雏,背了阴阳造化炉。

  女子无夫为怨女,男子无妻是旷夫。叹迷徒,太模糊,静坐孤修气转枯。

  其二 张紫阳 《悟真篇》七律一首

  草木阴阳亦两齐,若还缺一不芳菲。初开绿叶阳先倡,次发红花阴后随。

  常道即斯为日用,真源反此更谁知。报言学道诸君子,不识阴阳莫乱为。

第二十二章 三个阴阳合炼纲要

  天地本一阴阳,安分天元地元。丹法原有清双,人元久已歧二。

  在道教炼养史上,历来就有三元丹法之说,即天元,地元,人元。对此,许多典籍都有记载。东祖陆西星在《玄肤论》中言之甚详,这里不复赘述。

  人元丹法虽主性命双修,却又分为清静孤修和阴阳双修二种。笔者认为,张伯端所创南宗主张性命双修,分为清静和阴阳双修两派。王重阳所创北宗主张修性为主,为清修派。清修派认为,自体中便有阴有阳,是一人在静修中清养修炼,使自体阴阳交合而成真元之气,久之命胎有成,可成纯阳之体。而双修派则认为, " 先天一气 " 必于同类中求之,即男取女之铅,女取男之汞。实即行夫妇之道,气血互调,及至精气圆融时,复行一人清修,炼化阴阳,以合于本神孕养,返朴归真。佛家虽以清修为主,然亦不无双修之事,如佛教中的 " 金刚乘 " ,印度教的 " 性力派 " ,密宗的 " 无上瑜珈双身法 " 等,而且要求很高:先要炼到自身不漏,控制自如的程度,方能炼双身法。如男方要能将无为真气由生殖器直送到头顶再下来,再由下而上,达到完全自控而不漏,并在特殊的闭关地点,生起明点,在极冷极热下皆能不漏。而女性之明点红菩提,起码要气化了,能上下升降,放出收回,受刺激亦不动心,并且能以自己明点送入男方体内,帮彼修行,且能收回。如此功夫,等于是空行母,非是一般凡俗女子之身所可梦想企及的。而道家双修法则不同,有在筑基前,利用女性之气作为开关展窍之能量者,有在开关展窍之后作为筑基时积累能量之用者。这说明在双修之前,也一定先要进行一番固精强肾,控制泄精功能的锻炼,不然又如何能倒转黄河,取坎填离,还精补脑,做到点滴不漏呢?说到底,他们的总体要求,还是基本上相同的,都必须先俱备不泄不漏的功能后,方能行之。不然的话,岂不是和常人的夫妻生活一样,只能是生子生孙了。然而要逆转造化,结丹长生,以至成仙作佛,谈何容易,一个有漏之体,不管清修双修,是什么都修不好的。

  至于丹法的三个阴阳之说,即虚空阴阳,身内阴阳,男女同类阴阳,则罕有闻见。陈撄宁先生在《道窍谈•谈者须知》中虽说: " 究竟彼家二字如何解放,颇有研究余地。如谓彼家是指肾中之气而言,则单炼心中之神者非矣。如谓彼家是指身外之太虚而言,则执著肉体在控子里摸索者非矣。如谓彼家是指同类异性而言,则一己孤修专事静坐者非矣。读者须于此等玄之又玄处着眼,方可谓头头是道。 " 陈先生此论,虽已点出彼家的三种涵义,可又唯唯诺诺,没有定论。我今直接指出,三个彼家我家,实即三个阴阳,融合在一起,兼修并炼,岂不真个玄之又玄,头头是道!

  上述三个阴阳划分法与传统的三元丹法是不同的。传统的天地人三元,虽然也各具阴阳,但不能突出阴阳之本性。我把天元地元并入虚空范畴,使天地两个阴阳恢复成对立的统一体。划去地元的原因有二: 1 、我们不主张烧炼外丹和服食金石草木之类的药物。二、金石草木也在天地万物之内,确也都含灵气,各俱阴阳,在天地虚空阴阳的招摄下,都可翕然来归,没有另起炉灶的必要。把人元分成两个阴阳,表面上让清修派与双修派划出一道明显的界线,实际上,身内阴阳和男女阴阳,都没有离开同类阴阳的范畴。至于上面讲到的虚空阴阳,本来也是其他二个阴阳的共同财富,都是少不得的。所以让三个阴阳并立,兼容并蓄,内外彼我合炼,岂不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

  实际上,虚空阴阳一项,往往为不懂丹诀的朋友所忽视。天地虚空这么大,到哪里去找下手处?虽然他们也在采天地万物之气,但他们因不知身外虚空一着 " 天人合发 " 的口诀,所以只好隔靴(虚)搔痒,着落在每一具体事物上去追求,忽略了它们的灵气本来就是一气贯通的,从而分出采日精法,吸月华法,收七星法,以及对着花草树木等去一个一个地去采气。殊不知身外虚空一着,只要心息依虚定于其中,便可一切招摄,不费纤毫之力。 "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 ,岂虚语哉!

  至于男女阴阳,虽为同类,但 "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 。男女相须,犹如干柴烈火,一碰即燃,恣情纵欲,虽是人情之常,却已溺于人欲,与大道远矣。吕祖在《指玄篇》中一再教导说: " 二八佳人体如酥,腰间仗剑斩愚夫。分明不见人头落,暗里叫君骨髓枯。 "" 叹世凡夫不悟空,迷花恋酒送英雄。春宵漏永欢娱促,岁月时长死限攻。 " 因此后世道家对男女房事十分忌讳,只知其弊,不顾其利,强调男女不能混居一室,要求 " 割情绝欲 " ,以至出家修行,并且必须各修各的,所谓 " 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 即如马丹阳真人与其妻孙不二,亦是分居别处,各自清修,被陈撄宁先生讥为 " 已失却古神仙的风范 " 。紫阳真人也说: " 休妻漫遗阴阳隔 " , " 草木阴阳亦两齐,若还缺一不芳菲。 " 吕祖在《指玄篇》中也强调说: " 同类铸成驱鬼剑,同床架起上天梯。人须人度超尘世,龙要龙交出污泥。 " 他在《敲爻歌》中还说: " 酒是良朋花是伴,真人只在花街玩。 "" 色是药,酒是禄,酒色之中无拘束。只因花酒悟长生,饮酒戴花神鬼哭。 "

   " 神仙眷属 " ,究非凡夫俗子所可仰及乎?

  其实,男女房事也没那么可怕,正如梁代陶宏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所指出的: " 房中之事,能生人,能杀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不能用者,立可死矣。 "" 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凡养生之要,在于爱精。 " 如此而已。而且异性相吸,乃人性之常,所谓 " 食色性也。 " 魏伯阳的《参同契》中也谓: " 物无阴阳,违天背元。 "" 雄不独处,雌不孤居……以明玄牝,意当相须。 "" 男女相须,含吐以滋,雌雄错杂,以类相求。 " 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男女阴阳双修,不但顺应人性之自然,合乎世道人情,可免脱俗遗伦之讥俏,实是 " 自然之所为兮,非有邪伪道。 " 而且根据 " 衣破布补,篱破竹补 " 的原理,在道情上也大有俾益。所谓 " 同类易施功兮,非种难为巧 " ,并且互为现成的内外助,不须另寻外护,何乐而不为哉!古云 "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 ,岂我欺哉! " 惟斯之妙术兮,审谛不诳语。传与亿世后兮,昭然自可考。 "" 天道无适莫兮,常传于贤者。 " 奈世人不信何!

  然而学道者,往往成年破体之人居多,难以遽行男女双修或三个阴阳合炼之法,这在前面已经解析过了,故当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自应遵循李祖在《后天串述》《文终经》中所教导的,先从后天次序炼起,方不失于偏颇,以免越级冒进之弊。后天次序者,即收心、寻气、凝神、展窍、开关、筑基、得药、结丹、炼己九层功夫是也,为入道之门。既已入门,神息相依,阴阳归一,无往不复。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 自有为而入无为 , 由勉强而抵自然 , 金丹自然可成。三个阴阳合炼的妙用 , 也便自然凸显出来。

  附:三个阴阳合炼法

  为初阶段炼精化气之用。男上女下合抱,自然 " 口对口,窍对窍 " , " 上鹊桥 " 相接, " 下鹊桥 " 相交;在情忘情,在欲忘欲,心息相依,定静于虚空之中,自然鼻息交流,津水互濡,而自身任督之气、男女阴阳之气、天人之气,自然混融一体,内外交流,气气归元矣。真是 " 世上阴阳男配女,生子生孙代代传。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

  其一  契喻丹经万古王,自然造化说真常。阴阳二物藏性命,男女一心辨正旁。

  只是双赢非采战,岂同两好恣荒唐。有朝立定丹基后,虽不神仙亦寿康。

  其二  先从清净立丹基,次透杳冥澄滓泥。展窍开关借彼物,旋天转地赖吾枝。

  纹丝不漏称君子,浩荡无边号西密。三个阴阳通万世,九流三教揽无遗。

  其三  谁会生身受气初,男精女血结成吾。颠鸾倒凤能颠倒,走兔飞乌永不枯。

  惟葆些须真种子,能祛遍地野蘼芜。老翁七五今犹健,不亚当年伟丈夫。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