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文献网论坛's Archiver

慕羽 发表于 2013-12-23 11:16 AM

性命圭旨第一节口诀之我见

[font=宋体][size=12pt]先录几段原文:[/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大道茫茫,当从何处下手?是以齐襟必举领,整网要提纲。昔尹师指出修行正路一条[/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教人打从源头上做起。若源头洁净,天理时时现前,识念自然污染不得。譬如昊日当空,魍魉灭迹,此一心地法门,是古今千圣不易之道。[/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  故老子曰:若夫修道,先观其心。观心之法,妙在灵关一窍。人自受生感气之初,禀天地一点元阳,化生此窍,以藏元神。其中空空洞洞。至虚至明,乃吾人生生主宰。真所谓有之则生,无之则死,生死盛衰,皆由这个。[/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  儒曰:灵台。道曰:灵关。释曰:灵山。三教同一法门,总不外此灵明一窍。[/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  释教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论其所也。[/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  玄教曰:大道根茎识者稀,常人日用孰能知,为君指出神仙窟,一窍弯弯似月眉。论其形也。[/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  盖此窍乃神灵之台,秘密之府。真净明妙[/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虚[/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彻[/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灵通[/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卓然而独存者也。众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彻融融,故曰法界,寂[/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净[/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常乐,故曰涅槃。不浊不漏,故曰清净。不妄不变,故曰真如。离过绝非,故曰佛性。护善遮恶,故曰总持。隐覆含摄,故曰如来藏。超越玄秘,故曰密严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其实皆一窍也。背之则凡,顺之则圣。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  欲息轮回,莫若体乎至道。欲体至道,莫若观照本心。[/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欲[/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照本心[/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应须[/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普[/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眼虚鉴,常教朗月辉明,每向定中慧照。时时保得此七情未发之中,时时全得此八识未染之体。外息诸缘,内绝诸妄。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四肢不动,使眼耳鼻舌身之五识,各返其根,则精神魂魄意之五灵各安其位。[/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  二六时中,眼常要内观此窍,耳常要逆听此窍,至于舌准常要对着此窍,运用施为[/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念念不离此窍,行住坐卧[/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心心常在此窍。不可刹那忘照,率尔相违,神光一出便收来,造次弗离常在此。即子思所谓不可须臾离者是也。[/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先存之以虚其心,次忘之以廓其量,随处随时,无碍自在,正合龙虎经云:至妙之要,先存后忘。此又口诀中之口诀也。[/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  噫!莫看易了,至人难遇,口诀难闻。故张平叔云:只为丹经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殊不知经中口诀自载,大都秘母言子,不肯分开说破,使人凑泊不来。况多为譬辞隐语,使学者眩目惑心,以致中途退步。余甚悯之,今将丹经梵典中之口诀,—一指出,留与后人,为破昏黑的照路灯,辨真伪的试金石。[/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下举出[/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58条口诀,文繁不俱录,仅引其中两条(列末后第二、第三条)[/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  马丹阳云:若能长守弯弯窍,神自灵明气自充。[/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丘长春云:当时一句师边得,默默垂帘仔细看。[/size][/font]

丘、马二真人都师从王重阳祖师,故师传口诀当为一脉,应无二致。《圭旨》录此二句,或可作一条完整口诀看。
当时一句师边得,默默垂帘仔细看。若能长守弯弯窍,神自灵明气自充。
此之“弯弯窍”,与前之“一窍弯弯似月眉”,又何异也?
再来解释两首诗
释教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论其所也。
《天乐丹诀》(P62):【诗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自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须向灵山塔下修。”这就明白点穿,灵山就是玄关,在自心之头,它的位置就在灵山塔的下面。全诗明白绘出了玄关的整个轮廓。此诗有两处明指玄关的位置。第一处是“灵山只在自心头”,自和心合在一起,便是一个息字。息者,呼吸也,一呼一吸为一息。“灵山只在自心头”,明指玄关只在呼吸起头处。第二处是“人人有个灵山塔”,要到灵山塔下去修炼。这就得先找到灵山塔的位置,再找到灵山塔下就行。这个问题可从《达摩宝卷》中得到启示。他说:“眼是双林树,舌是铁板桥,鼻是灵山塔。”人中外面,不是正巧在我们的鼻子下面吗?既是呼吸起头的地方,又在鼻子的灵山塔下面,岂非与道家的“天地之中是真中”不谋而合吗?】引诗虽略有差异,但合大旨。
玄教曰:大道根茎识者稀,常人日用孰能知,为君指出神仙窟,一窍弯弯似月眉。论其形也。
《天乐丹诀》(P806):【您结尾的那首诗写得很好,所谓“庶物蚩蚩负气来,惟人灵秀有根荄。”要知道这根荄是什么,就是人气植根的地方,也就是天气植根的地方,所以古人说:“人身之根即天地之根。”拆穿了说,就是天气和人气交接的地方,也就是您所抄第一口诀说的大道的根茎。您知道“道”就是气吗?气之为物,贯穿人身,弥纶三界,不是很大吗?人的呼吸不是正常和天地的气相通吗?哪一个人离开了呼吸还能活在世上?岂不是常人平日时时刻刻都在应用吗?可惜得很,却很少有人知道。此“常人日用孰能知”之直解也。下句“为君指出神仙窟”,也就是给您指出这个大道根茎之处了。再后一句“一窍弯弯似月眉”,实为一阳来复之机,即偃月炉之象。总不出从此大道根茎中生发出来。您诗中所说的穷源,就是穷取这个天人交接之源头,这才是先天之真秘密啊!也就是先天真源头啊!离此一窍,就谈不上先天,也就称不得真玄关了。您既然已经看破了,自然就笑口常开了。】
[attach]2725[/attach]

龙者,心也;虎者,息也。偃月炉即“弯弯似月眉”也。
如何下手用工?《圭旨》说: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二六时中,眼常要内观此窍,耳常要逆听此窍,至于舌准常要对着此窍······
含眼光,眼常要内观此窍,此即丘真人“默默垂帘仔细看”也。
凝耳韵,耳常要逆听此窍,此即心息相依的间接相依,以听息为主。
至于舌准常要对着此窍,此则明白指出此窍之“所在”。
至此则下手工夫自可明矣。窃以为合乎汪东亭祖师一脉丹法。
说几句汪祖一脉对《圭旨》的看法,此可作题外话来看
《体真山人丹诀语录》说:“当时吴师谓我曰:《性命圭旨》做得极好,可以读得的。”又说:“吴师语我曰:你要读书,观一部《西游记》足矣。”
《体真心易·卷八》也引吴公天致先生的话,说:“若要读书,读一部《西游记》足矣。”“其次,《性命圭旨》亦可读也。”
汪祖在《体真心易》中多处引用《圭旨》原文,且在书中多有“经云”“无名子云”等字样,细查其所录文,大多为《圭旨》原文,或可认为此“经云”即指《圭旨》,无名子则为《圭旨》作者。又卷七中引书目有“无名子《西游记》”一说,则此二书或同为无名子一人所著?这当然是个人臆测,诸君听过即罢。
我要说的是,汪祖对《圭旨》还是很重视的。
《天乐丹诀》(P805、808):“您提到的《性命圭旨》一书,很值得探讨。···然《性命圭旨》一书,前后矛盾处很多,据我体会显然非一人所作。···《性命圭旨》一书,好的地方着实不少,而错的地方,也确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师伯海印子有《性命圭旨十二大错》的论述。”此论较为公允。

wd369 发表于 2013-12-24 11:43 AM

到底“偃月炉”是什么意思呢? 是比喻? 因为一阳来复, 所以用“偃月炉”来象征?

一句题外话,看到“[b]欲息轮回[/b],莫若体乎至道。” 联想到最近看的 “[b]1947年罗斯威尔事件 - 外星人受军方专访内容泄露 -《外星人访谈》[/b]”,这两者还有些相通。

慕羽 发表于 2013-12-24 12:16 PM

欲息轮回,莫若体乎至道。
我的认识是,轮回就是指人(姑且以人作为万物的代表)不断落于后天的状态;至道则是代表着先天境界。修道不就是由后天返先天吗?先天境界是什么样子?道自虚无生一炁,可逆推而探其源。外星人的境界是否也如此,我就不知道了。

wd369 发表于 2013-12-24 12:48 PM

[quote]原帖由 [i]慕羽[/i] 于 2013-12-24 12:16 PM 发表 [url=http://bbs.ddwxw.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1064&ptid=3617][img]http://bbs.ddwxw.com/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欲息轮回,莫若体乎至道。
我的认识是,轮回就是指人(姑且以人作为万物的代表)不断落于后天的状态;至道则是代表着先天境界。修道不就是由后天返先天吗?先天境界是什么样子?道自虚无生一炁,可逆推而探其源。外 ... [/quote]
那个小说里面有个说法。说:人是囚徒,但人本质上是不可以被消灭的(即永生的),存在有外在的隐秘陷阱让人迷失。
人需要自己努力来回归,才可以脱离囚徒的状态。 这个回归,可以理解为越狱或者得道。从这种宏大的角度来看,只有全心求道才是人生正途,其它都是浮云。

小说本身可能是编造的,但其中有些说法挺有意思。

[[i] 本帖最后由 wd369 于 2013-12-24 12:51 PM 编辑 [/i]]

扶晨君 发表于 2013-12-24 07:17 PM

窍是活物,圭旨所说藏神一窍不宜死解。陈老所说,是其本门方法,未必是圭旨所说一窍。圭旨所说灵、虚、妙之类话头,不宜放过。盖虚灵玄妙方有资格成此窍,不然不足以为大道根茎神仙窟。

云中子 发表于 2013-12-24 07:44 PM

楼主的理解也可以,吴天秩、汪东亭一脉,后来确实以鼻外一窍为入手。

但是个人以为,楼主的理解,并非《圭旨》本旨。具体说起来涉及很多,在此仅举例略为说明。在此将部分原文摘录如下:
“故老子曰:若夫修道,先观其心。观心之法,妙在灵关一窍。人自受生感气之初,禀天地一点元阳,化生此窍,以藏元神。其中空空洞洞。至虚至明,乃吾人生生主宰。。。。盖此窍乃神灵之台,秘密之府。真净、明妙、虚散、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
“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四肢不动,使眼耳鼻舌身之五识,各返其根,则精神魂魄意之五灵各安其位。二六时中,眼常要内观此窍,耳常要逆听此窍,至于舌准常要对着此窍,运用施为念念不离此窍,行住坐卧心心常在此窍。”
这段文字中,有几个重点,需要关注。
第一,灵关一窍是什么,是鼻外一窍吗?“人自受生感气之初,禀天地一点元阳,化生此窍,以藏元神。”,则很显然,此窍绝非鼻外一窍,而是元神所藏之地。此窍开,则元神显;识神障,则此窍闭。
第二,含眼光等几句,该怎么运用,是外守鼻外一窍吗?“五识各返其根,五灵各安其位”,很显然,这不是外守某外窍,该怎么理解、运用呢?
张紫阳祖师《金丹四百字》解释的更清楚:“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是为和合四象,以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闻而精在肾、舌不声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动而意在脾,故名曰五气朝元;以魂在肝而不从眼漏,魄在肺而不从鼻漏,神在心而不从口漏,精在肾而不从耳漏,意在脾不从四肢孔窍漏,故曰无漏。”
张伯端祖师此段口诀,将《圭旨》这段“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四肢不动,使眼耳鼻舌身之五识,各返其根,则精神魂魄意之五灵各安其位。”解释的非常清楚,也足以证明,丹道一脉,法诀一贯传承,始终如此。

慕羽 发表于 2013-12-25 09:06 AM

谢谢二位版主的指点。
我只是丹道爱好者,初学者,对于汪祖一脉比较认同,私淑以为法,略提个人读《圭旨》的一点体会而已。称为“之我见”,的确是我见,无关《圭旨》之本旨。
关于窍是活物不宜死解,我是认同的,《天乐集》有内外玄关、内外炉鼎之释,已明白阐明此点。“心息相依在外面虚空之中,打成一片,是为外玄关。外面心息依到静定,定久湛寂,色身之内,亦成如是○之象。此内净空,一念不起,一意不动,为内玄关。”“外炉鼎,即心息在外相依到如此○境界。以此产生外药,而成九还之功。内炉鼎,须工夫做到大定境界,色身之内,亦成真空○,得内玄关,则内炉鼎亦成立矣。”原文俱在,不烦详引。《体真山人丹诀语录》:“讲外玄关。师曰:心息相依在外面,即是外玄关。玄关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柯怀经曰:玄关本待神气交而后有。此语说得最好。盖神气一合,便成玄关。若平时心息不相依,则神气亦不合,即无有玄关也。”更明白指出玄关在于做工夫。
关于此窍绝非鼻外一窍,而是元神所藏之地,我有一点疑问要请教,此元神究竟藏于何处?原文说“其中空空洞洞。至虚至明,乃吾人生生主宰。”可以在身内举出一个空空洞洞、至虚至明之处吗?元神所藏之地是否还可以在外面虚空呢?我看汪祖语录,有“修到内外成两空(皆证真空之境),混而为一”,“师曰:懂得外边一着,把神放在外面,不是真空,亦不是顽空。若懂得心息相依在外边,呼吸断绝,气息大定,内外寂静,然身心不动,那就是真空了。”“能至(身心)寂不动地步,则身内身外,皆是先天矣”之语,似乎工夫做到此,无有内外之分了。
关于五识各返其根,五灵各安其位的祖师解,我表示尊崇,也略申一点个人浅见。五识如何返其根?“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四肢不动”,古文简而明,本无须再加详说。但具体到做法,《圭旨》著者又发慈心,释以“二六时中,眼常要内观此窍,耳常要逆听此窍,至于舌准常要对着此窍,运用施为念念不离此窍,行住坐卧心心常在此窍。”可谓苦口婆心,不惜眉毛扫地。连说五个“此窍”,此窍究竟为何?全文贯穿“此窍”,说了许多名词,如源头、灵关一窍、灵台、灵关、灵山、灵明一窍、灵山塔、神仙窟等等,无非是想说明此窍就是这个,而文字的局限就在于此,一落言诠,便为桎梏,死执于此,便是非四起了。但下手处又不能不指出,此或即云中子先生所说的“方便权法”吧。
二位版主能予以指点,后学十分感激,还请继续赐教为盼。

夜易 发表于 2013-12-25 10:24 AM

有本书我很喜欢《活在当下》,既有当下他物何存?

huangshunan 发表于 2013-12-26 05:50 PM

性命圭旨要和皇极殿证道真经一起看才知道意思。

云中子 发表于 2013-12-26 10:55 PM

回复 7# 的帖子

有关玄关问题,涉及的实际是丹道的核心了。
确实玄关有所谓内玄关、外玄关的说法和作用,但不是楼主所理解的那样简单。
比如,柯怀经说“玄关本待神气交而后有”,这个是对的。那么,怎么才是神气相交呢?相交后有了什么?如果没有神气相交而生之物,则玄关何立?
神气相交是一事,心息相依是另一事,这两件事,差别很远,汪东亭说“心息相依在外面,即是外玄关”,这仅仅是一个非常非常笼统的说法,说“心息相依在外面虚空之中,打成一片,是为外玄关”,到了“打成一片”勉强算差不多了,只有修到了那一步才会明白是怎么回事。这是就楼主所引部分文字而论。
实际上,丹法中真正的外玄关,一般几乎都必须得是身内功夫做足了,到了内真外应的程度之后,才有外玄关的显现和起用,身外大天机的发动,不是纸糊的肉身所能承受的起的。另外,双修法中,外玄关另有所指。就不具体谈了。
再就有关灵关一窍的问题谈一谈。
“受生感气之初,化生此窍,以藏元神”,这里两个要点,一个是此窍化生的必须境界,一个是此窍功用含藏。所谓死活玄窍之说,如李涵虚就说过黄庭气穴等窍是死的,神气相交化生之妙窍是活的。我们反过来看,此窍是藏元神的,那么很显然,元神所在,自然是活的妙窍,而不可能是死的,不管是天谷泥丸,还是应谷绛宫、灵谷关元,都是元神常巡之所,所以古人又说黄庭一路皆玄关,等于是说,中黄一脉的几个大窍都是有玄关的体用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人的生理,“脑为元神之府”,“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此中。。。”。天心方丈,人心方寸,正在于此。再看萧廷芝《金丹大成集》里面怎么说的:
“能知运用者,以道观心,心即道也。以心贯道,道即心也。是心也,非人心之心,乃天心之心也。天之居于北极,为造化之枢机者,此心也。故斗杓一运,四时应节,五行顺序,寒暑中度,阴阳得宜矣。在人亦然,首有五宫,上应九隅,其中一宫曰天心,一曰紫府、天渊、天轮、天关、天京、山都关、昆仑顶,其名颇众。总而言之曰“玄关一窍”,运用于此者,可不辨药材所产之川源,火候细微之要旨,以至温养而成丹,皆不离乎此心之为用也。”
“问:玄关一窍,正在何处? 答曰:在人头上。工夫容易,下手的难寻。若不遇明师,摩顶授记,皆妄为矣。”
萧廷芝的说法,强调了明师指点的重要性,在实际的丹法传授中,也确实存在这一关键因素,由师来点开玄关,是条捷径。
[img]http://www.daoism.cc/dandao/fdjd/xzss/dct2.gif[/img]
再来看天心图,道门以北极为天心所在,天心方丈,为元气汇集之地;而人心方寸,“人心若与天心合,颠倒阴阳只片时”,要点在于回旋斗柄,扭转天罡,因为斗柄所指为元气生发之地,所以要回转身中之斗柄指向自身,而不外散于外物,所以回光一诀是核心法诀。
那么如何回光呢?“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含眼光,眼光内含而不再外露,垂帘返视,视觉不再发用,眼离色尘;凝耳韵,听觉内凝而不外散,听觉不再发用,耳离声尘;调鼻息,鼻息调柔,深长细缓,乃至于渐渐止息,嗅觉不再发用,鼻离香尘;缄舌气,味觉不再发用,舌离味尘;乃至身体触觉不再发用,身离触尘;意识不再发用,意识离法尘。“六根清净、心猿归正”,是为初静之功。得此初静之功以后,外境全息,如入混沌,而后有玄关窍开之时。玄关窍开之后,眼耳鼻等诸觉随内境复又甦醒,却并不觉外境,眼内观、耳逆听、鼻内息、舌内接、身内触,内境不出、外境不入,而可行丹法诸种内在作用。

[[i] 本帖最后由 云中子 于 2013-12-26 11:34 PM 编辑 [/i]]

慕羽 发表于 2013-12-27 08:21 AM

拜谢云中子先生的赐教!!!

后学很受教益!

虚无子 发表于 2016-8-14 10:44 AM

这个帖子好,学习了。。谢谢分享。。。。。。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