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文献网论坛's Archiver

近空 发表于 2021-11-17 04:11 PM

试析闵一得之龙门方便法门

一、前言

全真教龙门派在清初经王常月阐扬后,康、雍、乾时期出现中兴盛世,遍及南北,以江浙地区的发展最为突出。其中龙门派第十一代闵一得,在教理及著作方面的成就最为著名。

闵一得(1758-1836)从高东篱受戒于天台桐柏山,派名一得。后从业于沈轻云习内丹,且受云南鸡足道人之西竺心法,其修道经历丰富,历吴楚燕赵,足迹半天下。晚年隐于湖州金盖山,修炼、论道与讲学。其生平勤于著述,撰有《金盖心灯》八卷,记述东南龙门派历史;又辑撰《古书隐楼藏书》,以内丹为主,收道书三十余种。闵一得修道思想的一大特色,就是“三教同修”,“以儒释之精华诠道家之元妙”,其徒孙王来因等宗祖闵一得,开觉云支派,为浙湖云巢分支,闵一得被尊为启龙门方便法门之祖,在江浙一带影响颇大。

二、清代的龙门中兴

全真教龙门派在清初由于得到皇帝的信任与支持,龙门第七代律师王常月奉旨于北京白云观三次开坛传戒,大江南北闻讯求戒者接踵而至。之后,并往来各地传教、授戒,在康、雍、乾时期出现中兴现象,龙门弟子遍及南北,其中以江浙地区最突出。据闵一得《金盖心灯》所载,龙门派由邱处机所开创,第一代律师赵道坚从邱处机受戒,亲传心印、付衣钵、受天仙戒;并赠偈四句,以为龙门派源,计二十字,即“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⑴。

顺治十三年(1656)王常月首在北京白云观传戒后,顺治十五年、十六年,王常月又两次奉旨开坛传戒。通过这三次公开传戒,仅在京师白云观就度有全真龙门弟子一千余人。且在这三次受戒弟子中,有许多弟子后来在江浙一带开启龙门支派,成为龙门中兴的骨干。

清圣祖康熙即位后,仍重视王常月,于是王常月于康熙二年(1663)率弟子詹守椿、邵守善等人南下传教。是年十月,在南京碧苑登坛说戒,系统阐述全真道龙门派的思想特点,即是《碧苑坛经》(龙门心法)。⑵此后,历住金盖(浙江湖州)、穹窿(江苏苏州)、青坪、栖霞。王常月从康熙二年南下后,直至康熙七年(1668)秋,一直传教于南京、苏州、湖州、杭州一带,从而为龙门派在这些地区的传播和兴盛奠下基础。继王常月之后,他的大批弟子长期在这些地区传戒授徒,相继分衍形成了许多龙门支派。其中较重要的几个支派如下:

⒈金盖山云巢支派:由王常月弟子龙门第八代陶守贞所开创,传播于浙江湖洲金盖山一带。⑶

⒉天柱观支派:由王常月弟子龙门第八代金筑老人所开创,以浙江余杭金筑坪天柱观为传播点。⑷

⒊金鼓洞支派:由龙门第九代周太朗所开创,以杭州金鼓洞鹤村道院为传教点。⑸

⒋桐柏宫支派:由周太朗弟子龙门第十代高清昱所创,以天台桐柏宫为中心。⑹

后世全真道士所津津乐道的龙门派“中兴”盛世,即以此时期在江浙地区的发展为其代表。⑺此时中兴的龙门派有几个特点:一是大批文化素养高的儒生涌进教门,他们是推动龙门派中兴的骨干,这一点与金元之际全真道人才济济、成就鼎盛的局面有些相似;二是教派融合,学兼儒释,法兼正一,在“三教合一”的祖风上表现更加明显深刻;三是教义教规日趋世俗化、普及化,这是顺应时代变迁所致。

三、闵一得的生平与师承

(一)生平

闵一得是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的高道,关于其生平事迹,略述如下:⑻

闵一得,名苕敷,字辅之,一字小艮,号懒云,又自称闵真仙、金盖山人、发僧际莲氏。世为吴兴望族,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十二月初二。父大夏举于乡,授河南息县令,寻改教谕余杭。闵一得依高东篱(高清昱,龙门第十代传人)于桐柏山,习导引术。留数载,体始充,遂皈龙门,派名一得。疾愈,归家读书,研究性理,不为科举。及壮,以父命入赀为州司马,服官滇南。不一年,以父丧归,不复仕。其师高东篱卒(乾隆33年,1768),遵师遗嘱从其师兄沈一炳(号轻云)为师。沈卒(乾隆五十一年,1786),乃出访名胜,历吴、楚、燕、赵,足迹半天下。先后遇金怀怀(王清楚)、白马李(李清纯)、李蓬头等龙门道士,与往复讲论,多所契合。乾隆五十五年(1790),携王常月所传大戒书,往谒云南鸡足山鸡足道者(黄守中),道者传一得西竺斗法,止宿三月,梵音得,归纂《大梵先天梵音斗咒》凡十部,计十二卷刊行于世,奉为西竺心宗。⑼此后,隐居金盖山,并继沈轻云主持金盖山教务。除闭关修道、著述、讲学外,并往来江浙间随缘启迪,自缙绅之士至胥吏仆舆,钦其道范,纳交受业者,实繁有徒。遂启龙门方便之法,三教同修,于道光十六年(1836)卒,享年七十九岁。

(二)师承

闵一得师事高东篱、沈轻云和云南鸡足道人黄守中,并四处游历访道,他的师承除传金盖山云巢宗师第九代周明阳律师一脉的龙门太上心传,更有三教合一的特色,这也是明清以来全真道龙门派的主要特点。

其师高东篱师事第九代周明阳(名太朗)律师,为金盖山云巢之宗师。据《金盖心灯》卷三《周明阳律师传》记载:

全真一派,东华而下,盛自重阳,历传邱赵张陈周祖,周传张赵王黄,并传沈卫沈孙诸师祖,皆奉元始度人无量之心,修其内观无心之法,故能化愚迷而成知识,遵正轨而破歧途,不重法力神通、长生不死,惟炼性淳心净、大道同风。逮我明阳子周律师出,祖道南行。

说明龙门北宗至此始盛于南方,故曰“祖道南行”。

而宿学儒者高东篱为周律师之高足,据《金盖心灯》卷四《高东篱宗师传》:

周起初授以《南华》,高东篱受而伏揣,益自折节以事之。十三年后,周乃授以《道德》,且为标拨宗旨。旋授以《参同》、《悟真》。未几,又授以赵注《学庸道德首章》、《心经》全册,曰:“此出世、入世真消息,简易易行。进此后,熟揣《周易》,神仙之能事毕矣!”

高东篱深得周明阳律师的传授,深悟三教经典而总归“一心清净,自与道合”的龙门清净的太上宗旨。雍正十三年(1735),高东篱至天台,主桐柏崇道观讲席,启桐柏宫支派。弟子有方一定、沈轻云、闵一得等人。而在其众多弟子中,“求其贤贤,相继得心解而力行者,惟轻云氏”。沈轻云律师是高东篱的首座弟子,学综三教,得东篱真传。

闵一得因身体羸弱,谒高东篱于桐柏山,受服食导引法,留数载,体始充,遂皈归门,派名一得。后乾隆三十三年(1768),高东篱谢世,闵一得遵嘱师事沈轻云律师近二十年。闵一得的修道著作思想,深受沈轻云的影响。有关沈轻云的事迹,《金盖心灯》卷四《沈轻云律师传》云:

(师)究心儒书、耽性理,参《周易》五十余年。其得力在慎独,其致功在真诚,步趋语默,未尝心离中正也,晚岁通神知未来,洞悉三数一贯而谦让不自盈,亦未尝预示可否。人问吉凶悔吝,但据理以答之,不涉神异。

师尝语人曰:“有道德者有神通,无道德者无神通……关尹五千惟明道德,可知道德,体也;神通,用也。取其用而遗其体,适成其妖孽。君子则不然,廓其真灵,养其真气。积之宏、畜之久,及时流露,有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之妙。”

沈轻云教人有十义,曰忍辱,曰仁柔,曰止敬,曰高明,曰退让,曰刚中,曰慧辨,曰勤,曰信,曰廉,闵一得谨受行持三十余年,并赞叹其师“道高且深矣”?选道光十三年(1834),闵一得时年七十五岁,其云:

师传天仙功夫,余于乾隆丙午岁,耳食于玄盖洞天,心袭以藏之,迄今四十有七年矣。⑽

他认为沈轻云所授《天仙心传》,直指太上心宗,故拳拳服膺,体悟出《天仙心传》不外“虚寂恒诚”四字,这也是其龙门方便法门的核心思想。

闵一得另外一个重要的师承,来自鸡足道者黄守中所授的西竺心宗。⑾ 西竺心宗的创始人鸡足道者自称野怛婆?,本月支人,奉西竺斗法,属于佛教密宗。后来鸡足道者从王常月受龙门戒法,赐名黄守中,成为龙门第八代律师。其后,黄守中将斗法全部秘要传给闵一得,这样佛教的密咒也传入了全真教,后世称该派为“龙门西竺心宗”。

闵一得受鸡足道者黄守中的西竺斗法,纂为《大梵先天梵音斗咒》十二卷刊传于世。闵一得尝云:

得归山四十余年,前二十年方自拳拳于外摩内省之功,于先师遗传大道未敢以笔墨阐述。……迨嘉庆庚午(笔者按:1810年,时年53岁)入圜三年 ,学养稍纯,渐通经咒微言。⑿

可见“经咒微言”亦是其重要的修持。而且,其内容除了西竺斗法之外,更有正一之法。我们从《古书隐楼藏书》中的《天仙心传》、《雨香天经咒注》、《智慧真言》、《一目真言注》、《增智慧真言》、《祭炼心咒注》、《持世陀罗尼经法》、《持世陀罗尼经注》、《大悲神咒注》、《密迹金刚神咒注》等可看出端倪。

(三)其它师友

有关闵一得的传记记载,在其师沈轻云谢世之后,他曾“出游吴楚燕赵,先后遇金怀怀、白马李、李蓬头、龙门道者,相与往复讲论,多所契合”。

这四位皆是鸡足道者黄律师所传龙门西竺心宗之法嗣,各具神通法力以度世,《金盖心灯》皆有传。

闵一得拜金怀怀(王清楚)为师,白马李(李清纯)、龙门道士(郭来澄)、李蓬头也常至金盖山,访道于沈轻云、闵一得。另外,还有一位金怀怀的弟子石照山人(章大亨),亦是闵一得的好友。

闵一得以戒易法,得鸡足道者黄律师之西竺斗法,亦称律师,且皈投金怀怀为师,与西竺心宗脉传人相往密切。可见,西竺心宗是闵一得另一个重要的师承。

闵一得是龙门第十一代,与其先后同宗的师友多有所亲炙熏习,于是成就其道学,道功深厚渊博。例如,其在《金盖心灯》云:

陈云樵律师,轻云律师戒弟子,金盖之嗣师。余(闵一得)之畏友也。……谓余曰:“若吾子心性磊落而好为其难者,犹当戒。”(卷五,页259)

周梯云律师,初事符箓,年六十余始过轻云律师,乃皈龙门,一意金丹,入铜山半持庵,独居三十余年。日惟礼诵,倦则凝神养炁。樵者过访,嘱以守正、少者孝、老者慈;士大夫来,惟举《学》、《庸》、《论》、《孟》中语,返复祥示,不杂二氏说;遇释氏,证以《金刚》、《圆觉》等经;遇同门,则以五千言为宗旨。……余以师友交三十余年矣。师尝同居金盖山六载,每曰:“真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之谓也;真人者,物物圆觉而一无所惑。”……师可谓得吾沈师(轻云)之宗旨。(卷五,页261)

还有一位潘雪峰律师,是闵一得的莫逆之交。他童真慕道,年十五即舍俗精修云游,海内胜境名山无不踵至。他兼承王峄阳、钱阳?、王一诚、沈轻云诸师道嗣,于宗、律、教、法四科兼而求之。闵一得对他推崇备至,认为其为“世之羽客罕有得而及之者”(卷五,页276)。

四、闵一得之龙门方便法门

闵一得的师承渊博,其后隐居金盖山内省外摩、真修实炼、讲学著述,近四十年的积累,著作甚丰。除《金盖心灯》八卷外,《古书隐楼藏书》内收三十余种著作,其中一部分为闵一得自撰,部分则为闵一得对他人著作之重编、订正或注释,其圆融三教,互为诠释,并将内丹修持要领说理透彻,具体而通俗,开龙门方便之法门。

以下兹即根据其著作,阐述龙门方便法门之重要理法诀要:

(一)学道者,正心为第一义,三教同修

闵一得的思想学说,融合儒、释、道,特别是融合儒学的特征极为明显。据《龙门正宗觉云本支道统薪传》中《第十一代闵大宗师传》记载:

沈师羽化金盖山,师遂主之。闭关修道,……遂启龙门方便之法,以三教同修。儒者读书穷理,治国齐家;释者参禅悟道,见性明心;道者修身寡过,利物济人。至律、法、宗、教四宗及居家出仕、入山修道、寻师访友、蓄发易服,均俾有志者自然而行。其大旨以五伦八箴为体用,盖圣贤仙佛天不由五伦八箴而证果焉。故曰“龙门方便法门”!

闵一得内丹学及丹法的观点,是以天元丹法炼性还虚为主。他认为“学道者,正心为第一义”,“学知尽心穷理,自克原始返终,是知行并进之学。……身心不二,是为脚踏实地,能自第一着。实实体返,体还,玄关自开;玄关一开,金丹大道修复,不落虚妄。而致开之诀,端自克己第一着始”,克己功法,端自净心除妄始”。⒀

所以闵一得在《上品丹法节次》中,述内丹修炼节次为:(一)炼己存诚;(二)筑基培药;(三)坎离交媾;(四)采药归鼎;(五)周天火候;(六)乾坤交媾;(七)十月养胎;(八)移神换鼎;(九)泥丸养慧;(十)炼神还虚;(十一)炼虚合道;(十二)与道合真。

这是为有心好道之士,能按步循行指引一条坦平大道,其要诀端在克己功纯,抱元守一,造至自然,以至虚极而静笃,自然会促开玄关一窍。

而其在《泄天机》中,将先师太虚翁(沈轻云)传授之赤、黑、黄三道关窍说加以补述,期后人明了丹家理气三道之秘奥。赤道为任脉,黑道为督脉,而“黄道乃黄中,道介赤、黑中缝,位在脊前心后,而德统二气,为阖辟中主,境则极虚而寂,故所经驻,只容先天,凡夫仙胎之结之圆,皆在斯境。虽有三田之别,实则一贯。法故标曰‘仙道’。然为先哲宝秘,故尔丹书充栋,鲜敢备述”⒁。

赤、黑二道,丹家称为人道,兼容先、后天之精气运行;黄道只容先天真精、元炁通过,称仙道,自虚危穴(一名阴蹻),过中黄,直达顶骨(天灵盖、囟门)。故丹家有“欲修仙道,先尽人道”、“人道不修,仙道远矣”之说。⒂可知,欲通中脉(黄中),必先通任、督二脉,而闵一得强调是自然缓进之法。“必先坚持正念,就伦常日用中,处处惩念窒欲,真实无妄,是为炼己。进而涤虑忘情以疏通督、任二关,遂由慎独而退藏于密,是为筑基,自然身中还出一点真阳。从此心自存诚,气自周行,久则万缘澄澈,六根清静,方寸虚明,如是始终以清静自然为运用,可以还源返本与道合真,是为全真金丹之要”⒃。

由此可知,闵一得的龙门方便法门,在当时社会上是普传的。他指引一条不分贫富贵贱,人人可自然而行的修道次第。只要能深察儒、释、道三家宗旨为一,不出家修行同样可以成仙、成佛、成圣。

(二)以身医世,功行圆满

闵一得进一步提倡医世说——“即身以治世,身治而世宁”。至于闵一得提出的医世说,是传承其先师太虚翁(沈轻云)及鸡足道者的由吕祖垂示之医世思想而来,通过内炼外养,培养真元,先治以身,次治以心,最终修真证果,达到无为济世之目标。其入手之门,“当以《参同》、《悟真》了命,《大洞玉经》化凡,唱道真言炼心,然后以三尼医世证果,则医世经义自可默会。而行之自有步骤,使世之士,从此上续三尼心学。累行积功,天仙之梯航也”。⒄能医世“即身以治世”,可以说就是三千功、八百果,功行圆满的天仙了。

要知灾劫频临,皆由人造者,故尔仙佛圣贤,教主修身心,返还道体,夭寿不贰焉。医世之学,吕祖肇而集示,……功诀简易,端在维持一念耳。所谓意诚心正,心正身修,身修家齐,家齐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也,夫岂专利一身哉?芽至谓道不外我,其义精玄而切实也。⒅

医世说乃三圣之精蕴,……实不外始基于定静,定静乃三家同入之门。……至于尽性知命而功及于天地,则三尼同道。⒆

闵一得的医世与儒家的修齐治平宏旨,及释家的“持世”,是相通的。是在天人一体、身国同治的基础上,发挥济世利人的真精神。

其以身医世之原理:

人禀天地之气,故通天地之气,而纯运天地之气。人气为天地二气之枢纽,作善则百祥随之,作不善而百殃随之,皆自然之道也。而致殃致祥之柄,乃人操之,而天随之,是可见人有转移造化之力矣?选……转移在人,而藉有转之、移之之人。一气转,而人心皆转;人心转,而天心亦转矣。

其法:在治心炼性,修身了命,达到身世两忘,即由后天道返先天,复归先天真元真一的身心状态时,以之医世,出神入化。

近空 发表于 2021-11-17 04:17 PM

《道藏续编》

《道藏续编》,道教内炼典籍丛书,清代闵一得辑,内收明清内炼著作二三十种,包括闵一得自撰之书。内容包括:

蒋元庭辑:《吕祖师先天虚无太一金华宗旨》一卷
《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三卷
《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一卷
闵一得重纂:《泄天机》一卷
闵一得重纂:《古法养生十三则阐微》一卷
闵一得续纂:《上品丹法节次》一卷
闵小艮述:《管窥编》一卷
陆世忱撰:《就正录》一卷
陆世忱撰:《与林奋千先生书》一卷
陶太定辑:《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一卷
闵一得撰:《读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管窥》一卷
闵一得重述并注:《吕祖师三尼医世功诀》一卷
沈一炳述:《天仙道戒须知》一卷
沈一炳述:《天仙道程宝则》一卷
闵小艮辑:《二懒心话》一卷
张三丰撰:《三丰真人玄谭全集》一卷
《如是我闻》一卷
闵一得注:《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则》一卷
沈一炳述并注:《泥丸李祖师女宗双修宝筏》一卷
闵阳林释:《金丹四百字注释》一卷
闵小艮述:《琐言续》一卷
刘一明撰:《栖云山悟元子修真辩难参证前编》及《后续》各一卷
参考文献
清�6�4闵一得:《道藏续编》,民国上海医学书局印本。

近空 发表于 2021-11-17 04:27 PM

《心气秘旨诀中诀》

,不妨加意内透,以达内伏积阴,亦口诀也),一到泥丸,须大存之(此一存也,其理微妙,学者慎毋认作故事行去,是乃督通之竟验,又为通任之初基,中通之无始,绛阙赖以安宁,华池藉以清洁,黄中通理,玄窍神凝,以生以成,咸叼其荫,是内药外药分金之通会,学者于此,法惟空洞其心,真实其念,顺其炁腾,勿忘勿助,透足炁回,髓澄无际,即有荣台琼馆,萧苑金庭,隐现于斯,惟存敬肃,戒住欣赏,学者功足,现益清澈,要知犹系阆具,未足为真。第此净境,是名真影,日后道成,所造证者实似之。目前大存,法惟益加清省,戒起妄念而已)。乃复自脑、下华池、达绛宫,又大存之。(此存大有关系,其功法玄矣,然不外乎无为工里施工也。盖阙乃化血之府,心凉者血,故须无为,血须归络,故机气须虚,意不加松,其机尚滞,中无敛意,血又妄行,法宜向机以佐导之,而胸背腰腹,法有定制,苟或违制,功到验至,竟大悬殊,致有因成血症者。定制维何?胸势微向后而已,是虚心靖阙之秘旨,学者识之。)自觉遍体清快,古哲谓一周天。(古哲之行合天时,功法乃尔。)

尚按:此四季功法,摄为后透前通之二,乃任督开后,偏于以炼后天之精为主者。然万启型氏有云:冬春阳气潜藏,故行升功,长阳以消阴;夏秋阳气发泄,故行降功,育阴以敛阳。惟初学总宜先降以消浊阴,后升以复清阳。若后天三宝未充,遽事升法,恐真气不能上透,反夹带浊气以逆流经络之间,其受害无穷矣,学者不可不慎。又曰:泥丸乃人身之天宫,行功时所现之境,正是脑宫现于光内,心静光明,光明乃现,其影如以镜照物,物影在镜,而物体却在对面。此理不明,便有南行而北向之误。丹书“对面真我”之说,其义如此。至于绛宫大存,乃修功大关键,此注不可不三复,丹书之所未泄者,按皆无为而藏功用,所谓无为功里施功也。至其定制,尤不可忽。按降法定制,头颈胸复俱直而带仰势;升法定制,则头颈俱直,而俱带俯势也。

二、十二时功诀



此诀一名“功夺造化”,乃是四时功法之引申。《琐言续》曰:“古哲遗有四时功法,而缩行于十二时中,余今以十二时一定气象为学者言之。凡夫水月交映,得之自然者,子正有之。('自然’二字着眼,以水月交映,其机根于湛寂,必学者于湛如寂如之际,一念不生,其气清极而月水自现,此天一生水,坎象也。坎中一画,即月现之本,有是体存,自有用现,故曰得之自然,其理则如是,盖此步起自下极,乃冬象也。水现月升,是即活子时内现,斯时必身无其身也);我无觉有,丑正有之(由无身而觉有身,活丑也,然犹觉未著也);觉气通流,寅正也(既觉有身,则此中动静必自觉,乃三才初现也,是曰寅。此乃承上更进一步,觉身中气机之动,然仅体觉于无闻无见之中也);气机洋溢,卯正也(有透外之势,闻见将启之义);存无守有,辰正之工(分别气机之念生,宜置之不计,凡见见闻闻,有而不有,惟守夫混穆气象,曰工者有作为也,作为如何,即存诸有于绝不无之中也);隐显莫测,巳正气象(隐现听之,无庸维持作用,故曰气象);万象罗列,午正气局(一听自罗自列,不稍动念);真幻无常,未正如之(灵境隐现无常,当自守其真);念起即扫,申正功法(愈现愈奇,移步换形,触动心目,故加扫工,即念起即扫也);一灵独露,是酉正兆(斯时内慧光充,宜不住于明,而神栖于寂,下境方现);闻见顿泯,觉无端倪,非戌不现,切忌惊疑,守戌正法(一无见闻,端倪亦隐,真阳得以养,真阴藉以生,是象帝之先,岁为九秋,活时戌正);湛如寂如,是值亥正(于戌不惊,能如戒进,便得湛如寂如,与天合德之活亥,是即《老子》'游心于物初’之候,其妙诀在一'如’字,'如’字妙义,乃'无住’二字之生魂,大道之全影,学者能仍从此字进修,则复递现递守而递进,进进无穷,自知造化在手,命不由天,诚而行之,计日可与古仙齐驱并驾)。此即前辈缩年缩月缩日缩时缩刻,按部行去所现之灵境。然须善会而功法咸备,其大旨在无住,而旨脑全凭不动一诀(其诀法惟在无住与不动,信然,学者细体前注,自能步步合法)。故凡行至亥正,法惟神注下田,而工须若存若忘。忽得红日一轮,透自天心月中,初见大如豆许。(谨按:此月,乃于下极海底透出,已乘中气升巅,斯时学者工到身无其身,故得功有水月,要知月魄仍藏坎位,光华上射,乾气凝之,现有是象,其时坎现水波澄,月影波涵,故日交映,至其放光,乃因肝阳下注,恋月停轮,魂为月孕,此又月吐日辉之由,而曰精未升,尚潜海底,此后日升,宜循督透,法惟以意后注乃得,倘或升循中任,其祸莫测也。万氏曰:按下极之水,名坎水,即月魄,魄气上升,乾气凝之,而魄得日辉故明,其精在上,名曰天月,坎水下沉,天月影于水中,名曰水月,其实一物坎精耳。及得日现月中,而月影水涵,下部火热,乃是月晦之日月同宫,既济义全,丹道之能事基此,则此一段,何可不加细味?),切忌念动,已而月隐日彰,法惟息心以俟,得有腹田若炙,乃是日沐海底之效,故得遍体充和,又觉内气后攻,旋复气穿尾闾,腾腾上透,乃无弊焉。方其海浴未透时,切忌惊提,否则立有莫测,状若流火,法惟叠用忘诀乃痊。古哲于此,微移其神,导之后透,自必破关上达,既已抵枕,乃以意引,盖此玉枕,丹书名为铁壁,在天即名罡际,非此真气莫能透也。得此真气以引透之,乃为通督,一半功矣。第此行功,惟用引字,切戒用武,一杂武工,便致有声若雷霹雳,学者即或失戒,致有此种,切戒惊怖(诀用两手掐藏魂诀以坐,即循大惊,不致神飞之险)。法惟益加定静,守过半饷功夫,随有一滴如泉,从空滴下,体其趣味,觉大清凉,或极甘美。体其滴下,有形亦好,无形更妙不可言(要知此一定静,从加意至忘忘,须得半饷乃能,故下接曰随有。此明夫甘露须自忘忘中得,其得乃真。此时工已造至无身界,故曰自空云云。然学者要知体其两字,非当时之意义,乃事竣之追思,法惟于此时,从空不辨,清凉甘美,有形无形,概置勿问,其工乃足。盖当未有滴下,但觉空无,乃有滴下,自觉从空而降,滴下自觉,方非莽荡,不觉从空,工临昏散,非正功法,第加体认,便堕情障,已著意识界,不可不戒,注故及此)。古哲谓此一滴,直落绛功(速可知矣),是名真阴。其降景象,缓亦好,捷亦好(味两“亦”字,乃教后学置此种于勿问,是古哲教杜意识之功诀)。惟能滴下无阻,点点到心(于此可悟以捷者为真),更为难得。又云,有形而速名玉液,无形而速名金液(此说不传之秘,余昔得之于太虚翁,今年已老,虑终失传,述于编中,讲授有缘)。太须翁曰:“有形而速,无形而缓,总属妙有,法必当体认得真者。盖以此点,到心极凉,过心极热,热若汤泼,斯乃真液。若点无上说,尚属后天,不过得润气机而已,不可视为仙品。”然于当时,切忌拟议念起,法惟循次行去,亦为有益功验。噫!要知既缩岁景于一刻者,法惟活其气机,寂其心意以行,切忌于中著一察念,起一拟议,落一意识,自合古法。能行炷香,已夺百年造化,古哲故名此为“功夺造化”,是难而易者,学者勉之。

尚按:此炼气化炁之功,乃玉液正行,亦兼通金液,对气机之分辨甚详,实即火候之密旨也,宜深体之。又太虚翁云:“若犯所忌(指察念拟议等),来情来景,变更莫测,便与古义大殊,急宜停工勿事。少顷,念静气平,乃事本步,不如退行本步前程,总以得合入手初步灵境,体无二焉,方许顺循下行。否则宁将前功尽舍,另起入手为妙,此亦不可不知者。

三、活子午功

《琐言续》曰:“真正之活子午,须于无形无虑中求之。”其说惟何?乃于功到寂无所寂,忽觉内机有若得得焉,此是活子之初;继觉勃然机现,乃是活子正象;油然内透,将达男根,已是活子内炁充盈,法用天目凝之(顾视之义),其炁自循督脉逆上昆仑,微以意留,觉此髓海波宁,油然下注,华池风生,汇临绛阙,斯时天君泰定,万国咸安,是名取坎填离。若至外肾已举,更值念生,斯时外肾必大举,古哲于此,急以意引回,乃循海底,逆透上巅,存于乾鼎,勿忘勿助,气得髓涵,自化玉露,油然注池,下降缺盆,露得盆存,自化赤液,分注心后,得遇坎阳应升而上者,另有一种春深趣味得尝。但可领会,切忌情牵,倘一心动,急引乾宫真气降压,立自清新。或以意包现象,敛下下田,大煅一番,引其后透达巅,存于泥丸,大行淘汰,所谓淘汰者,置此见见闻闻于意外耳。已而华池液涌,咕咕咽下,觉此绛阙,金碧辉煌,旋更宽广无涯,现有海市蜃楼气局,而有乍远乍近情形,学者于此,始悉性为保命之鄞墉也。法惟置而勿著,否必现有淫席,荡我心志。法惟以意一包一敛,置勿之审,急将目光耳神,敛入无见无闻之处,如是一存,即造身世咸亡之境,已复觉有氤氲气象,现于湛如寂如之中。法亦置而勿问,则又造夫人法双忘,到此地位,忽觉有身,乃以意审窍中窍而止,丹书名曰“采药入炉”,又曰活子行功,其效乃尔。

尚按:万氏曰,此等功效,养而自致者曰天仙;稍加维持,随机勿住者曰水仙;大加把握,强炼还源者曰地仙。三家之极境虽同,而致极有异者,由于性天,故曰“修命不修性,修行第一病。”

又《琐言续》曰:“所谓活午等,核即古哲活子后事,并非别开生面。第古哲之行功,起自活子,而太虚说法,重在活午,味其创申十二时诀,谓到现有黄金世界,此正活午上上真境,功宜事采,究其采诀,谓用《清静经》三观功法,其最上者,从事无无,而又不住于空寂,及其归缩,仍寄于无,如是循环,炼至聚则成形,散则成炁而止。”又曰:“其中功法,有可揭示者,于得见黄金世界,急起身后无上灵气,透至极上极远光不照到处落下,统将灵境一罩,敛成黍米,或由宝瓶吸入,或以意收入腹,或乘罩劲,由我身极远处,兜下极深,透上极高,下瞩灵境,有我色身坐立焰中,急存忘热一诀,顿觉色身熔化,惟见光明,急以意收意敛,转见一珠如豆,悬于太虚,急以意收,安于虚寂玄窍之中,仍得湛如寂如玄境而止。或于灵境现时,微用真意摄此灵境,纳向身后,默用提诀,由身后提,加用两眼上视泥丸,觉我泥丸真炁氤氲,仍以意下注,觉有炁溢一境,恍见池水盈盈,此则已到华池,便有玉液金液沛注,咕咕咽下,由重楼抵绛宫,自得无上清凉,继复下注中黄,另有一番趣味,而遍体充和。此时觉有二炁左右盘旋,又有一炁上升,一炁下降,一旦针锋准对,乃有上就下迎,又复此追彼退,此褪彼追,更有相纽莫放之情。斯时切戒贪著,戒动凡思,略染夫情,则此二炁战吞情肆,三家纯化后天,体必发颤,呼吸必粗,外肾火热,便有万难自新之患。此时救法,惟凭两目上视,引降真阴,以压情焰。然此至宝,已化后天。法惟大集真火于下极,猛烹猛煅之,令其重透尾闾,达泥丸,重下重楼,下绛阙,得大清新一番,否则此宝,不得复原。故古哲于此一节,不敢泄漏,盖以学者极少童真,其身情窦既已开破,功行到此,如何不动情思,且此一径,乃是熟路,欲不夺关而出,难乎其难,惟彼童本,此窦未启,此事不知,行功到此,不过觉大春生,而神机上透,自不下达,万无此变。古哲性功淳澈,功行至此,急以真阴,以压浊火,赖此绛阙清凉,化炁下凝,藏于炁穴,以意封之,湛寂片刻而止。

又曰:前此详言活午者,以活午不明,则真阴坐失,纵得活子,苟无真阴以涵,功足化神,其飞可必。(人知进阳以退阴,不知育阴以涵阳。盖退阴是退浊阴,育阴是育真阴,真阴不存,真阳亦散,此一而二,二而一之相为抱负者。)以真道久晦,余故详述十二时诀之程途定景,使行有把握,不致中惑而退。汝曷不证诸丹经,外肾无念而举为阳生,又曰乃是活子时,于此可悟外肾无念而大举,已值身中活正午,此而方事夫取,则所得已非真阳,窃欲藉以养生则可,欲藉成道,不其难乎?(万氏曰:真正先天活子时到来,外阳亦不举,至举阳,则已落后天矣,至阳大举,尤为后天之后天,采之何益?所谓“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也,学者不可不辨。)此因学者昧夫内机初动初现,继动继现情景,阳复之初,不加培养,俟到正午而采之故。究其所以致误,乃昧夫古哲缩字诀,而仍泥夫定子,故误而不悟。纵能按说加功,已致中误也。其胆怯而复泥见者,竟且置而勿取,以为过时之阳不可采,岂知尚是望正之月,置而勿采,是又误而更误矣。吁!要知彰泄夫活午者,诚以活午乃修道之大关键,若不了悉其情,则十遇而十误。我按前辈精修,每得于活子,计其所失,莫不失于活午者,何哉?性功未足,性为情移。(按:非仅于灵境现时失也,学者恒失于杂念骤起。盖坐时杂念云起,即是身中之活午到验,弃而勿坐,与坐而勿制,制而勿定,皆为失乎。)方到正午之际,万路齐开,无奇不现,无巧不彰,命之有者,咸呈勿隐,大凡命功足者,所现必愈精妙(古哲有自知之明者,行功正午,半垂其帘,有目若无目,一凭神会,以调其机,归以清和,炁得藏处而止),非仅得声得色,上而天宫,琼楼霞馆;中繁玉女金童,琪花瑶草,莫可数达;即现中下,亦必名山胜地,或献女乐,或供仙馔;最下灵境,亦自超尘,人物之美,铺陈之精,大足令人顾惑,偶一情系,便滞勿超,迟其升证,如恋兜率,次则神滞泥丸,脱胎无望,更或舍为魔踞,而神遭魔啖,是皆昧却活午功诀所致也。

太虚又曰:“功到真幻无常,虽己未正,苟能督率气志,而功加凝定,半饷之间,运返正午,现有黄金世界,照耀心目,是即李少君日昃再加之功,药物最足,乃以意收,自化真炁,仍以意凝,收入祖窍,乃谓得药。南宗列祖宗得此大成者,淮南王、魏伯阳、葛、许二真,加行、包、提等诀,拔宅飞升。我师泥丸翁,行而勿用,吾亦身试,得有六天震动之验,师止勿终习,汝宜宝秘,待时授之人。若夫功见坍墙败屋,种种衰象,乃是学者阳衰阴损之验,法惟有念念崇真,行行合度,加以存守命门,兼事虚心,致乎实腹,切忌忧恶念生,此亦古哲功从活午入手之口诀。”

大凡功从活午入手者,乾宫为至要之功,淘此炁机,下注华池,灌夫绛阙,活子到来,但凭神审,子午交会,惟凭情靖,功以终造清新为合度。若从活子入手者,坤腹为至要之功,炼此液气上达泥丸,下灌华池,清夫绛阙,活午到来,切忌情漏,午子交会,亦凭性靖,以终造冲和为合度。若夫闭目内观,自有种种灵境得现,法贵无著,逐步进功,而移步换影,境不胜述,法惟毋住焉而已。及至炁到坤位,总以得暖为功,俟炁后透,达巅降阙,总以得凉为功,大旨如此。惟能内观不二而一者(二乃二目,一则天目也),全以神体而神会之,此天仙功法,能者从之。


——武——术——归——宗——

近空 发表于 2021-11-17 04:38 PM

小周天怎样才叫通?

作者:修真阁
链接:[ur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0124439/answer/720416371[/url]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周天怎样才叫通?道家的书中有通周天的标准,我自己也有实践的体会。首先就练功来讲,且不说以意贪气,因为以意领气是达不到通周天的目的。我问问你,“以意领气,你往哪领?”“任督二脉都在什么位置上?”你只知道在身体的中间,从后面中间上来,前面中间下去,可你不知道任督二脉的具体位置。它有多深多浅?多宽多窄?你根本就不知道。这样,无论“后面向前转”,还是“前面向后转”,无论“男的是后面向前面转”,还是“女的从前向后转”等等,大家不必为此再争论不休了,任督二脉在哪里都没搞清楚,结果转了半天,那一点气都在经络外面乱转,与肌肉产生摩擦,感到热烘烘的,以为是得气了。实际上是能量消耗了。摩擦生热嘛。元气是用来活命的。你的元气在运动中就消耗掉了,而并没有在经络中运行。那么大家要问,我如何知道自己的“小周天”在哪里?那就要“勿妄勿助,无中生有”。首先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妄”,指妄想,或者希望得到不切实际的主观意识去帮忙,让它自己产生。这个过程就牵扯到了下丹田的位置问题。下丹田在什么地方?说法很多。有的说“是肚脐里面”,有的人说“是肚脐到命门之间”,“前七后三”或“前三后七”,有的说“是脐下三寸”,有的说是“脐下一寸二”,“脐下一寸三”,“脐下一寸三分五”,还有的说“是关元”,“是气海”,甚至有的说“在膀胱的后面,小肠的下面——”,名目繁多。那么丹田到底在哪里呢?就在你小中的那么一块地方。什么地方?不知道,到时候会产生,它自己会告诉你。如果你先知道了,那往往就错了。因为每一个人腰的长短,胖瘦都不一样,那么腹中气的反压力的合力点的位置就不可能一样。下丹田如何产生的?就是当你意守下丹田,你的气不断向下丹田中压缩。压缩的过程中,根据物理学热力学的理论,“气体压缩,体积缩小的过程中,要放出热量”。所以意守丹田的时候,你就会感到热。当气体进一步压缩到一定程度,气态就会转化为液态,如液态氮、液态氧之类就是这样得到的;这就可以产生精液、津液等。液体经过加热以后才能产生蒸发及气化,体积缩小的过程中,就可以放出热量。这时压到一定程度。你就会感到腰、肚子一带非常充实,饱满。当气体压缩时,就会向周围膨胀。而你腰的周围,腹部的肌肉有个反弹力,这个反弹力的合力点的位置就是下丹田。精确位置就每个人来说,多少有些差异。因为有的人内脏下垂,有的不下垂。按“前七后三者”“前三后七”的方法衡量很可能就不行。一些大亨的肚子特别大,“前三后七”的位置,前三的肚子里面全是脂肪,如果说丹田在脂肪里,脂肪里根本没有血液循环,那怎么练哪?(笑)这就没有道理了。所以,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练,到时候它自己会产生的。如前所述,气体膨胀后,反弹力压回来,继续膨胀,反弹力又压回来,如此反复,最终在合力点上集聚能量。当能量集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一块东西,或者说是“挤”出来一块东西。这就钻牛角尖为“气”。当压力再继续压,这团东西要运行的,其运行方向自然是选择通常阻力最小最薄弱的部位。在人身体上阻力最小地方在哪?就是经络。这地方电阻最小,电流最大。此处正好是最薄弱的环节。当压力膨胀到一定程度时,首先把这地方先挤开,然后进入经络中去,沿着经络运行。这时走到尾闾,走到尾闾部位拐个弯,再返折而上,这个弯捐得很急。好象咱们浇花用的皮管子,如果离水龙头很远,又要把水源切断,为了节省水,可以把管子折回来,水的流量面积减小,水就被截住了,达到暂时切断水源的目的。然后就可以拿着管子去关龙头。道理完全一样,因为尾闾这个弯太锐了,气要通过地方很困难,这地方有一个很细和很窄的缝,必须把它挤开。这时大家就不要去管它,继续往下丹田里打气、压气。当气打足时,自然就通过了。这就如同救火用的高压水龙头,要想把它折弯,两个人都折不过来。因为能量往前冲,力量很大——也就是压力要足够。这时,只要继续往下丹田打气,打到足够的时候,这个“折”就被撑开了。一撑开马上气息就上来了,气体体积增大了,单位平均面积的压强就减少了——达到后腰背部又顶不过去了。压力又不够了,就需要继续打气。将气打到一定程度时,出现腰背酸痛,因为这地方经常是着,也形成一个比较扁而且贴在那里的头部。同样需要加压。当气力足够时,一下子把通道撕开,“辘轳关”就通过了。过了这关,气再向上走,体积又增大了,单位平均面积的压强和压力又减少了——到了后颈部。那里有枕骨,而且经络通道比较窄,是一个最难过的“关”,就需要继续往下丹田打气。与前面道理一样,只要压力够了就可以过去,压力不够就过不去。气顶得脖子酸、脑袋疼,脑袋里嗡嗡的乱七八糟地响,这时按摩、针炙,吃什么药都不管用,感觉难受极了。而你不要管那些痛苦,坚持意守下丹田,坐在那里。当压力达到足够的情况下,会有这样一种特殊感觉:压力不够时疼得不行,继续加压,当压力达到的一瞬间,突然一下感到头与身体无限大了,好象全身什么都没有了,感到特别舒服。同时还发现一个特点,用鼻子往里吸气,只吸而不呼,吸半个小时好象都吸不代你要想呼气,试着呼出很长时间也还可以呼,这时就进入了“胎息”状态。这就是通了“小周天”。小周天一通“必然进入胎息”。道家书中写的非常清楚。“小周天”“通”了,如果没有“胎息”过程告诉你,那这“小周天”肯定是没通。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小周天通了“百病皆无”——基本就没什么病了。当“小周天”通了以后胳膊腿的毛病可能还有些,其它五脏六腑的毛病不会再出现了。这就是通“小周天”的特点。因为这团气运行起来了,它就要在身体里面走,你就能体会它在里面走的过程。而后你用意跟着它走,时间长了就可以体会出你自己的任督二脉在什么位置上。这时候气的运行渠道你也熟习了,你再拿意使它快转或慢转,正转反转,都无所谓了,而且气都是在你的经络中走。通周天就是如此而来——“勿妄勿助,无中生有”。如果一开始练功就想拿意去领,领了半天不一定在经络中运行,结果把你的元气都消耗掉了。所以说“功到自然成”,功夫到了它自己就来了,你盼望着它来,它不一定来。这是“小周天”的问题。根据我自己和我的一些学生的体会,都是如此。以上是对小周天的另一种解释,大家是不是认为很有道理呢。真正的丹道功夫好像都是这样呢,只是在解释上和认知上有些不同罢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